复调音乐的起源:格里高利圣咏及其衍生

专题文章: 古代音乐时空
简介: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查理曼大帝把天主教的影响力辐射到了现代欧洲的中心区域:西班牙、法兰西、意大利、瑞士、奥地利以及德意志。既然天主教已经在欧洲主要的区域站稳了脚跟,那么天主教的礼仪要求也就随之 ...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查理曼大帝把天主教的影响力辐射到了现代欧洲的中心区域:西班牙、法兰西、意大利、瑞士、奥地利以及德意志。既然天主教已经在欧洲主要的区域站稳了脚跟,那么天主教的礼仪要求也就随之落地,在各地推行。在一系列的天主教礼仪中,宗教音乐显得尤为重要。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当时语言文字学习是贵族、王室和教士阶层才能学习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普通百姓不能学习,而是因为当时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实在非常难学,可以说拉丁语跟古希腊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两种语言。
此外,当时欧洲并没有印刷术,任何书本都只能依靠人手抄写、绘制和装订,这就使得知识传播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即便要把拉丁语典籍翻译成帝国各地使用的语言版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圣经》这样当时的巨典也就更麻烦了,毕竟即便翻译了出来,也要经过教会重重审核,字字句句仔细推敲。因此,要让人们感受宗教的神圣,除了神职人员要花费大量力气传教以外,音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于是圣咏出现了。
格里高利圣咏
不同地方,圣咏的风格也有所不同。除了最古老的古罗马圣咏之外,还有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伊比利亚半岛的莫扎拉比克圣咏、凯尔特人聚居地(爱尔兰、苏格兰及英国北部)的凯尔特圣咏、现在法国和比利时地区的高卢圣咏和后来的格里高利圣咏等。其中在音乐史中比较重要的是安布罗斯圣咏和格里高利圣咏。
安布罗斯圣咏是米兰主教安布罗斯从东方教会借鉴,在礼拜仪式中加入以应答方式咏唱诗篇的形式,并亲自编写赞美诗。格里高利圣咏则是继承自古罗马圣咏,并糅合了高卢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在加洛林王朝时成为官方的宗教礼拜音乐——为了表示对罗马教廷的友好和尊敬。
那么为什么叫做“格里高利圣咏”呢?“格里高利”这个名字,其实是指公元六世纪末在位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一些音乐史著作中,有一些说法,说他曾派人到各地搜集圣咏,并编了两本圣咏集,还创建欧洲最早的圣乐学校;还有传说格里高利听到象征圣灵的鸽子对他演唱,他记录下曲调,形成圣咏。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格里高利一世在上任时,确实在统一罗马礼仪音乐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建立了第一所教会音乐学校。他也整顿教会内部的纪律、财政管理和礼拜制度着手,以政治家的魄力和手段,使罗马教会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后来,为了维护教皇的权威,赞扬格里高利一世的功绩,在加洛林王朝当权者的重视下,罗马教会的圣咏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唱片
至今已知的格里高利圣咏大约有三千首之多,它们在多年的口头传唱后,直到9世纪才被记下谱来,成为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奥。同时也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将会看到,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音乐的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之前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格里高利圣咏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纵向发展:最早的复调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的另一个名称,叫做“素歌”(Hymns),因为格里高利圣咏只有一个单一的声部,没有和弦,也没有和声。换言之,无论你是男高音还是男中音、男低音,大家唱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而我们知道,在现代的合唱团中,分成三种声部:高音声部、中音声部和低音声部。每个声部拿到的乐谱都不是一样的,在合唱团总谱中,这三个声部共同组成一个和声体系,而这个和声体系,正是合唱艺术如此令人着迷的原因。

奥尔加农抄本扫描
那这个体系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9世纪,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于是,这个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这种“复音”形式就是“奥尔加农”。后来,世俗音乐的繁荣促进了宗教音乐的发展,奥尔加农这种“复音”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在圣咏旋律的上方加八度、四度、五度音程。到十二和十三世纪,经巴黎圣母院的作曲家的发展,“奥尔加农”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花唱式奥尔加农,它将奥尔加农声部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为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与自由的特征。没有明显的节奏活跃华丽的上方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增强了各个声部的独立性。由于声部的独立性加强,旋律也变得复杂起来,声部之间的对位逐渐严格。于是,复调音乐就正式产生了。奥尔加农是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复调音乐的发展。

巴黎圣母院
横向发展:现代调性的起源
格里高利圣咏有三千多首,那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就是调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调和小调,就是从格里高利圣咏中的调式发展过来的。调式和调性组合在一起,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24个大小调。如,以C音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音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
格里高利圣咏中的调式,也叫做中古调式或者教会调式。这些调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其音阶由七个音构成,全部都是自然音,没有变化音,就好像人们只在钢琴的白键上弹奏,因而人们把这些调式也称做“自然调式体系”。也有的人与大小调式体系加以比较,称其为特种自然大小调。教会调式在当时被广泛地用于格里高利圣咏中,当然那时只是不自觉地运用,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参考。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调式都产生于大量的音乐实践之后,由音乐理论家从音乐中抽象出它的规律来,以便规范音乐的创作。
这八种中古调式分别是:
1、以首调唱名do为主音的调式,叫伊奥尼亚调式。它的音阶关系是: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表面上看,它与自然大调式、中国七声清乐宫调式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大调类调式。
2、以首调唱名re为主音的调式,叫多利亚调式。它的音阶关系是: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这个调式的特点是:与自然小调相比,主音上方有一个大六度,这个六度叫做多利亚六度。表面上看,它与中国七声清乐商调式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小调类调式。
3、以首调唱名mi为主音的调式,叫弗里几亚调式。它的音阶关系是: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这个调式的特点是:与自然小调相比,主音上方有一个小二度,叫做弗里几亚二度。表面上看,它与中国七声清乐角调式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它属于小调类调式.
4、以首调唱名fa为主音的调式,叫利底亚调式。它的音阶关系是: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这个调式的特点是:与自然大调相比,主音上方有一个增四度,叫做利底亚四度。增四度是三全音的音程,它给这个调式带来了一种特殊的、神秘的韵味。它属于大调类调式.
5、以首调唱名sol为主音的调式,叫混合利底亚调式。它的音阶关系是: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这个调式的特点是:与自然大调相比,主音上方有一个小七度,我们把它叫做混合利底亚七度。表面上看,它与中国七声清乐征调式的音阶结构完全相同,它也是大调类的调式。
6、以首调唱名la为主音的调式,叫爱奥尼亚调式。它的音阶关系是: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这个调式的特点是:它的音阶结构与自然小调式、中国七声清乐羽调式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小调类调式。
7、 以首调唱名si为主音的调式,叫洛克利亚调式。它的音阶关系是: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这个调式的特点是:与自然小调式相比,主音上方有一个小二度和减五度,我们把这个五度叫做洛克里亚五度。与增四度一样,减五度也是一个三全音音程。它是最具小调特点的调式。
16世纪的音乐理论家格拉雷安为8种教会调式又加上了4种:以la为结束音的爱奥利亚调式,以do为结束音的伊奥尼亚调式以及各自的副调式,最终形成了12种教会调式。

在巴洛克时期,现代的调性系统已经成型,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分成24首前奏曲和24首赋格,每一首前奏曲和赋格都使用一个调性,是最重要的调性作品之一
Series Navigation<< 古代音乐时空:一段欧洲的历史第一位女作曲家 ——宾根的希尔德嘉德 >>
浏览 5,566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