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荒诞的经典,真实的启示
原作者: 赫道
简介:大多数人在小时候,经常会以为世界是围着“我”在转动的。这或许是儿时的天真,亦或许是那时的无知。一位见解独到且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新西兰编剧、导演兼制片人安德鲁·尼科尔(Andrew Niccol)就从这样一点联想到: ...
大多数人在小时候,经常会以为世界是围着“我”在转动的。这或许是儿时的天真,亦或许是那时的无知。一位见解独到且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新西兰编剧、导演兼制片人安德鲁·尼科尔(Andrew Niccol)就从这样一点联想到:如果世界真的是这样,那还蛮有趣的。带着“我们被欺骗了”的偏执想法,尼科尔发散了更多想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对话,如果都不是真实的呢?”
就在这样的创意内核之下,这位编剧在1991年5月完成了名为《马尔科姆真人秀》(The Malcolm Show)的故事大纲。两年后,制作人斯科特·鲁丁出资100万美元买下了这个剧本,派拉蒙影业公司也同意发行影片。尼科尔的初衷是将其打造成一部科幻惊悚片。派拉蒙影业公司希望影片更多地偏重于喜剧而并非剧情。此外,作为导演的彼得·威尔(Peter Weir)也非常认同制片方的想法,他认为尼科尔的剧本过于阴暗,让人倍感压抑,影片故事应该轻松一点。在威尔最终拍板之前,尼科尔一共完成了16稿的剧本。
与尼科尔最初创作《楚门的世界》相伴而生的,还有一部叫《千钧一发》(Gattaca)的热门大片,由尼科尔首次自编自导。根据尼克尔采访所说,《楚门的世界》在创意层面上其实是先出现的,并在《千钧一发》之前就写了《楚门的世界》剧本,但为了配合金·凯瑞(Jim Carrey)的档期,《楚门的世界》等了一年多才开拍,所以《千钧一发》反而先被拍出来。
关于导演彼得·威尔
制作人鲁丁本想让尼科尔担纲该片的导演,可派拉蒙影业公司认为影片拍摄预算达到6000万美元,唯恐尼科尔不能胜任。为了让当时的一线导演执导这部电影,派拉蒙影业公司向尼科尔支付了额外片酬。在得知被誉为“美国的希区科克”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无缘这部电影之后,制片方先后与蒂姆·波顿(Tim Burton)、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等名导接洽过。最终在尼科尔的推荐下,彼得·威尔顺利签约成为该片的导演。
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导演彼得·威尔在对艺术的追求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在选题上,他始终是挑选虽冷门却是层次较高的内容去展开,并在创新的基础上含蓄地用诗意风格来表达。《楚门的世界》导演彼得·威尔则是用1.66:1的格式来拍摄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影片看起来更像电视节目 。
起初,威尔本想在摄影棚中搭建出楚门的居住地,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而后,他和艺术指导丹尼斯·盖斯纳(Dennis Gassner)开始物色加州和弗罗里达的沿海地区,后来在视觉顾问温蒂·斯蒂茨(Wendy Stites)的推荐下,威尔和盖斯纳才注意到弗罗里达的锡赛德。经过实地考察,两人发现落成于1980年的锡赛德是个设施完善的社区,当地的300多栋住宅风格统一,从任何位置均可步行前往邮局、美术馆、古董商店、时装店、书店和餐馆,而且每条街道都通往海边,规划独到的锡赛德自然是拍摄本片的绝佳之选。当地的几名警察,也被导演邀请到电影中本色出演。
影片在美国热映期间,导演威尔还在影院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几家影院的荧幕上方,就是正对着观众的位置安装了摄像头,而这些摄像头连接着影院的放映机。当观众观看到某些节点时,导演就会将播放电影的荧幕切换为这些摄像头的拍摄,使观众看到了自己出现在荧幕上。如此之来,观众也自身体会了一把“楚门的世界”。
经典的影片,影响深远至今
影片中的主角楚门生活在一个虚拟又真实的小镇上。为什么说是“虚拟”呢?因为围绕着楚门的生活全部是导演精心策划的巨大摄影棚,他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甚至是不相干的路人,全都特别安排的演员。在他生活的周围藏匿着五千多个摄像头,他的一切生活都被24小时暴露在全世界的观众眼前。而之所以说“真实”,则是因为楚门作为这场巨型真人秀节目的主人公,本人是毫不知情的。他“真实”地扮演着这场被预设的人生。
几十年以来,一切都相安无事地进行着。直到楚门突然在路上偶遇那位自己溺水身亡的“父亲”,并开始注意到一些异常的细节和矛盾之处,使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疑问。带着不解和怀疑,他最终克服了从小被预设、被灌输的对水的恐惧,冲出了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探索真实的人生。
影片中电视节目的音乐制作人正是本片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这位出生于1937年美国作曲家从小就在父亲开的音响店接触到各类音乐。他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古典音乐都有所涉猎,在音乐创作上更是涉及了电子乐、流行乐、印度和北非等地民族、世界音乐,后面还发展出了具有鲜明个人印记的极简主义风格。他为电影《楚门的世界》所做的配乐,获得1999年第5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原创配乐,也让他更为人所知!
影片的主题之一是楚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现实真相的探索。菲利普·格拉斯用简单的音符、重复的旋律配合着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对比。特别是当楚门在波涛汹涌的海浪里,不畏一切想要穿过这片海时,快速的音符和前进的动感让影片里外的观众都在为他呐喊和加油。《Raising The Sail》是扬起的帆船,也是跨越那片海后,找到目的地后的震撼与平静。
结语
祝大家早安、午安、晚安
祝大家早安、午安、晚安
回看现今的社会环境,人人都在随时随地地拍摄、剪辑、发布视频,直播铺天盖地,各类真人秀节目也在不间断地被编辑、制作、追捧。人们借此去观察、去窥探他人或真或假的生活。在技术和商业化的运作之下,媒体从传播信息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对我们的生活已经到了无孔不人的地步。再回看这部经典黑色幽默的电影时,难免更加感慨!与此同时也不禁怀疑,这部看来带着些许荒诞的电影内容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搬进现实。
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是当下大众娱乐环境下的问题,而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则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对自由、隐私以及尊严的态度。正如影片的结尾,两个门卫在看完“真人秀”之后,又去寻找别的肥皂剧来看。楚门走出了虚假的世界,但是大众却依旧自主地选择沉沦在被所编织的幻象之中。
经典永不过时,如果你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不妨再回顾一次,去享受影片的精美、配乐的别致。最后,用楚门的那句经典台词送给大家:“早上好!假如再也见不到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
浏览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