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74|回复: 0

黑胶音乐VS数字音乐,你选择哪个?

[复制链接]

6

主题

1

回帖

8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9
发表于 2018-7-23 17: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黑胶唱片VS数字音乐.jpg

时常有人说,我们生活在数码时代,但很不辛的是,音乐在这个时代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还退步了。
乔布斯,这位借助其iPod系列给MP3产品带来巨大变革的巨人,也是一个发烧友并且常在家中聆听自己的黑胶唱片。MP3过去被认为是装载较小文件和听音品质的妥协产物。


美好的过去
讽刺的是,我们以前所听的音乐及听的方式都比起现在要好得多——那时我们听到的音质比起现在的普遍方式要好多了,不管是从CD抓取来的MP3得到的。当数码技术成为主流并取代模拟录音技术和实体唱片消费数量时,音乐品质反而慢慢下降了。举个例子,一首MP3,不论他是CD抓取的还是下载的,亦或是采样率,比率为192kbps的,它仅仅保持了模拟录音棚里磁带母带所灌录出的黑胶唱片的5%的数据。

通过普通音质的耳机在大街上听歌的你可能并未注意这点差别,但当听同一首歌时,与CD的对比很可能令你发现自己的MP3确实不怎么样。
绝大多数的现代音乐都加强了低频量,以“重低音”“低音炮”作为潮流或卖点,但却得到了闷糊的中频。同样还丢失了高音质格式的大量动态表现,尤其是模拟的质感更加无处可寻。

转向闷糊的中频
很多黑胶迷一直试着用CD和数码下载来替换黑胶。过去能在黑胶上副歌部分前听到前凸的人声,但现在这已经不复存在了,中频已变得浑浊不堪。这首从CD抓取得来的320kbps音质的歌曲丢失了本有的动态,因压缩而被衰减了。
黑胶播放.jpg
而采样率为320kbps的歌曲本该是在人耳听觉上与CD无一差别的。至少这对大多数人,包括我而言是应该如此的,但在当今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照片和视频的效果都达到了“钻石”级水平了,音乐的品质却反而走起了下坡路,尤其是模拟录音至数码格式诞生的这一发展过程的开始。

什么是模拟录音技术?简言之就是在录音棚中用8轨或16轨磁带录制下的音乐人的作品。一首歌曲的录制是连续的,声音也是连续的,不会断开。而相反的,CD则是取样自模拟或数码磁带录音中的声音,理论上它能捕捉到的极高的信息量超越了人耳所能区分的范围。

而采样率为320kbps的歌曲本该是在人耳听觉上与CD无一差别的。至少这对大多数人,包括我而言是应该如此的,但在当今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照片和视频的效果都达到了“钻石”级水平了,音乐的品质却反而走起了下坡路,尤其是模拟录音至数码格式诞生的这一发展过程的开始。

CD确实存在着可闻且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法是声音更冷,就好像在空气中无向地漂流似的。我并不记得我的第一张CD是什么,但是声音的不同却是记忆犹新的。它们听起来都太过清澈,缺乏了模拟唱片所具有的暖味。
高保真.png

现在你该想起了立体声技术在当时开始运用到音乐表演和录制上,其几大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中就包括了放大器/音箱(扬声器),而如果你问起我音箱的品质该如何呢,给音箱提供足够的功率来推动提升音量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的不仅仅是音量,准确来说应该是忠实表现高频和低频,以及至关重要的中频。

另一改变播放的因素则源于唱片制作人与录音师于录制过程中对声音压缩的增进趋势:愈发强调的重低音,明亮的高频与绝对的音量。他们将声音录制得更“大”了,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新的不同。录音师打诞生之初就希望竭尽所能的得到独特的声音,但许多人的“手艺”远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许多黑胶唱片要远优于现今CD的平均水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