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之美:俄罗斯

2015-10-16 15:05| 发布者: ywen| 查看: 2278| 评论: 0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自10世纪末基督教由拜占廷传入并成为国教起,宗教音乐开始发展。教会歌曲是古俄罗斯的以书面记录方式留传下来的专业音乐的唯一品种记录的符号称为涅夫 ...


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自10世纪末基督教由拜占廷传入并成为国教起,宗教音乐开始发展。教会歌曲是古俄罗斯的以书面记录方式留传下来的专业音乐的唯一品种记录的符号称为涅夫梅”它们只代表旋律运动的总方向和节奏的长短,而不能标明每个音的准确高度。这种标记称为“旗标”或“弯钩”记谱法,用这种记谱法书写的教会歌曲称为“旗标歌曲”或“旗标歌调”。这种来源于拜占廷的曲调和记谱体系,由于长期受到本地民歌的影响,逐渐具备了新的特征。原来充满朗诵的音调,如今音域扩充,旋律变得悠长,增强了歌唱性。到16世纪,旗标歌调最终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格。17世纪,这种歌调及其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随着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单声部的旗标歌调逐渐被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更替伴随了尖锐的论争,新风格的支持者们发表了许多论文批驳了把音乐看成是“宗教的奴仆”的中世纪保守观点,论证了新风格的合理性,使多声部的帕尔捷斯歌曲获得了推广。帕尔捷斯歌曲属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采用未列入敬神仪式的词,有时甚至直接用非宗教的世俗词。它的华丽的多声部风格与当时建筑和造型艺术中的巴罗克风格相呼应。


俄罗斯民族音乐


而对于俄罗斯文化来说,俄罗斯帝国在17世纪成为“欧洲的一员”对其影响之深远,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以彼得大帝之后、叶卡捷琳娜大帝之前这一段时期来看,俄罗斯拼命吸收来自欧洲的养分,似乎拜占庭帝国崛起的历史又要在伏尔加河畔重现。

不过与“圣彼得堡时期”的全盛和稳定的宫廷而言,1725-1762年之间的宫廷简直乱得让人无法直视。历史学家梁赞诺夫斯基这么写道:

“相对于其它时期,从彼得大帝去世到叶卡捷琳娜大帝继位之间的历史常被忽视,并且人们总以肤浅的眼光和嘲弄的语气来描述这段历史,用一位作家的话来说,是‘一对对情人们统治俄罗斯’的历史,鲜有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能够振奋人心的事件。整个时期倒是不乏接二连三地发生的、不自量力的小人争夺王位的斗争、他们那些可怜宠臣们命运的起起落落、五花八门的宫廷阴谋、比伦的警察恐怖、伊丽莎白对法国时尚的痴迷和彼得三世的愚蠢……用某些言辞犀利的评论家的话来说,在这37年里俄国出了六位专制君主,其中有三个女人、一个12岁的男孩、一个婴儿以及一个低能的蠢货。”

而在这个时期,在三位女性君主——叶卡捷琳娜一世、安娜女皇以及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统治之下,沙俄宫廷穷奢极恀,大量欧洲大陆的文化结晶被复制或者直接带到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大帝就曾一手买下伏尔泰的7000多册藏书。得益于此,欧洲音乐也被带到了圣彼得堡。当时俄罗斯的音乐发展如一位名叫阿拉亚(F.D.Araia)的意大利作曲家分不开,此人在垄断了俄罗斯的歌剧长达半个世纪,在1755年时为俄罗斯的第一部歌剧——俄文台本的《采法尔和普罗克里斯》谱了曲。鉴于他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大,使得帝国宫廷产生了对意大利依赖:阿拉亚的继任者几乎都采用意大利风格的写作方式;别列佐夫斯基和博尔特尼扬斯基这两位俄罗斯作曲家也被派往意大利学习(他们的正歌剧也在那里问世)。在宫廷对“法国还是德国”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意大利风格的音乐却稳稳地在俄罗斯宫廷站稳了脚跟,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而随着俄罗斯音乐家技巧的日渐娴熟(意大利式教育的成果)和更多本土风格的凸现(这归功于俄罗斯民歌的成熟),“意大利+俄罗斯”的模式出现,直到“强力五人团”之后才消失。

格林卡
实际上,要讨论俄罗斯的民族音乐,要从格林卡开始。

格林卡出生在一个庄园主的家庭中,从小便对民间音乐深感兴趣,最初他向住在圣彼得堡的一些德国音乐家学习音乐。因为身体原因他前往意大利修养,并在那里接触到贝利尼和多尼采蒂。随后他又到了柏林,并在那里受到首次系统性的音乐训练。


格林卡


格林卡在柏林的学习并不算长,回到俄罗斯后,受到当时民族文学运动(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开始创作民族歌剧。他最著名的的作品当属根据普希金的故事而成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他在这部歌剧中创新性地添加了民族音乐语言。这在当时的俄罗斯还是“新”的音乐,因为之前的俄罗斯音乐被意大利风格的宫廷音乐所统治,格林卡接受了“古典的、初期大歌剧的咏叹调和合唱”,但是却在其中“直觉性”地加入了自己的和民族的精神。他在晚年一直思考如何正当地运用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灵魂,可惜在去世之前也没有办法想清楚这个问题。


《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强力五人团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这是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五人团”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他们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巴拉基列夫(右)


“五人团”的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乐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都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著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丁

然而,这五人团中,只有巴拉基列夫受到相对专业的学院派训练,另外四位都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鲍罗丁是化学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是军人,穆索尔斯基是公务员。并不是说只有科班出身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毕竟他们都成为音乐大师。从强力集团开始,俄罗斯如喷泉般地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首先就是柴可夫斯基。


《图画展览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