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圣诞炉火旁的音乐:古典篇

2015-12-4 14:52| 发布者: moyo仔| 查看: 3811| 评论: 0 |原作者: Jeremy

简介:说到圣诞音乐的本源,自然就是在黑暗时代不断更新演化的教会音乐。然而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教会音乐的不断演进,严肃音乐——或者称为广义的“古典音乐”便也逐渐成型。 要追溯圣诞音乐的起源,必然是早期的基督 ...
说到圣诞音乐的本源,自然就是在黑暗时代不断更新演化的教会音乐。然而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教会音乐的不断演进,严肃音乐——或者称为广义的“古典音乐”便也逐渐成型。

要追溯圣诞音乐的起源,必然是早期的基督教圣咏作品,这些作品不少是为祈祷而作的,这说明它们并非用于特定的仪式,尤其是由于早期基督教的圣诞节习俗仍然多多少少有异教庆典的味道在,随着时间推移和仪式的基督教会化,圣诞节才逐渐在西方教会站住脚。安布罗斯圣咏中关于耶稣诞生的文本和音乐可能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与圣诞音乐相关的文献数据。

而在巴洛克时期,出现了“圣诞神剧”,圣诞神剧的前身是产生于17世纪的圣诞节历史剧。这是一种教堂节日时上演的,以特殊的节庆方式为福音书配乐的宗教音乐。保留至今的有17世纪由罗杰·米歇尔、托马斯·塞勒、、和海因里希·许茨所作的圣诞节历史剧。就如在受难历史剧中一样,配乐的圣经文本在圣诞节历史剧也处于核心地位。通常情况下,在开场和结束的经文音乐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框架。

我估计各位亲爱的读者是不会纠结那些“老旧”的圣咏作品的了,那我们来听一些“正常”的作品吧。

巴赫

1.巴赫《圣诞清唱剧》
《圣诞节清唱剧》作于1734年,为独唱、合唱队及管弦乐队而作。巴赫的《圣诞节清唱剧》是“巴洛克的圣诞音乐”的代表。巴赫称此曲为《基督诞生时节清唱剧》,这部“清唱剧”实际上是六部康塔塔的合集,由皮坎德和巴赫本人根据《圣经》中的耶稣诞生的内容撰词。这部作品首演于圣诞第一日(1734年12月25日)和主显节(1735年1月6日)间的六次礼拜仪式中。第1、2、4、6部分在同一日的上、下午于圣尼古拉教堂和圣多马教堂交替上演,第3、5部分只在尼古拉教堂上演。之后在巴赫的余生中,虽然并非没有可能,但没有文献记载过这部作品的再次上演。

《圣诞清唱剧》

《圣诞节清唱剧》是巴赫一生创作的五套康塔塔年集的一部分。歌词主要选取了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关于耶稣降生的段落,同时也填入了一些世俗的歌词。其中第二首康塔塔的序曲采用了牧歌形式,可称为“田园交响曲”,在欧洲音乐史上享有盛名。直到今日,德国有些城市,每逢圣诞节,仍会上演巴赫的这部“圣诞节神剧”,可见这部作品的庄严、神圣与美妙动人。

第二首康塔塔的序曲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圣诞节音乐”,这一部分的音乐是描写天使向牧羊人显现告诉他耶稣诞生的喜讯。弦乐和单簧管绝美的旋律让这部序曲充满了神圣的欣喜色彩。

牧歌式的诗歌使得巴赫的圣诞神剧有别于圣诞节历史剧,这些诗歌以咏叹调和教堂歌曲的形式存在于作品中;与神剧式受难曲的共同点也使得巴赫这部作品的印刷剧本上被称为“神剧”。不过将如此巨大的作品分布到节日的好几日中上演的做法并非由巴赫首创,而是有既存传统的:在圣诞节历史剧中,许茨首先引入了这种做法,随后由谢勒和克里格在各自的作品中最终确立。巴赫在1705年拜访吕贝克时第一次了解到这种演出方式,当时在吕贝克,大型神剧以布克斯特胡德的晚乐(一种吕贝克特有的教堂音乐活动)的形式,分别在好几天中上演。可以得到证实的是,在18世纪受难和复活节历史剧中,也有将一部作品分别在几次礼拜活动中上演的做法。

2.维克多·希利-哈钦森《圣诞颂歌交响曲》

维克多·希利-哈钦森是一名早逝的作曲家,他在1901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父亲瓦尔特·希利-哈钦森爵士在布尔战争时期是开普殖民地的总督。维克多在1926以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加入英国广播公司,并在那里工作到去世。他一生作品不多,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大学任教以及创建、指挥乐团。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作于1927年的《圣诞颂歌交响曲》。

维克多并不能算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作曲家,但是这部《圣诞颂歌交响曲》与他就像是《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一样,即便遗产不多,但已经足以在史上留名。

《圣诞颂歌交响曲》


《圣诞颂歌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基于四首基督教赞美诗而作。第一乐章所用的赞美诗是著名的《齐来,信主圣徒》,在欣喜的弦乐前奏之后,铜管乐器演奏的赞美诗主题在开始在旋律中穿插,这个乐章的处理手法非常类似巴赫的众赞歌前奏曲。第二乐章则是著名的圣诞赞美诗《上帝赐予我们欢乐》,该赞美诗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是在圣诞季节由城镇的巡夜人为贵族们演唱的,以用来获取额外的收入,维克多写作这一乐章的时候采用了类似巴拉基列夫的风格。第三乐章出现的赞美诗则是英格兰著名的圣诞颂歌《考文垂礼赞》。第四乐章则是基于《一齐痛饮吧》,然后首乐章的《齐来,信主圣徒》会在结尾处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圣诞颂歌交响曲》

《圣诞颂歌交响曲》尽管是基于四首圣诞赞美诗写作而成,但是却从来不令人觉得厌烦,反而让人有被圣诞节庆气氛保护的感觉。维克多在对素材的把控是出色的,他知道不同的素材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在宗教感情和世俗欢庆之间取得平衡。不过遗憾的是,他留下的作品太少了。

1929年9月26日,《圣诞颂歌交响曲》在当晚的逍遥音乐会上上演,与埃尔加、沃恩·威廉斯等人作品同台演出。1947年,他因为肺炎在伦敦逝世,享年46岁。

柴可夫斯基

3.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剧之一,有“圣诞芭蕾”的美誉。它之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赋予舞剧以强烈的感染力。

《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剧本是根据德国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改编的,全剧共分两幕,描绘了儿童的独特天地。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剧情大致为:在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在当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胡桃夹子》是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精巧地使用弦乐,使作品的背景光彩闪耀,而且展现出一般乐曲少见的逼真写实,尤其在《雪花圆舞曲》中的童声,和第一幕其他乐曲中的儿童乐器。为传统乐器所谱写的音乐,也是创意十足,尤其是第二幕的插曲,以西班牙舞代表巧克力,以阿拉伯舞代表咖啡,中国舞代表茶;但全曲最美妙之处仍在《糖果仙子》中钢片琴独奏,依照剧本的描写,迷人地暗示出水滴“从喷泉中溅出”。

在旋律较为平淡的地方,柴可夫斯基的处理方式仍然杰出。第二幕《双人舞》的动机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下降音阶,然而和声与分句方式以及温暖的弦乐音色,赋予它强大的情感。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在序曲中超越了题材:不用大提琴和低音乐器,而以小提琴和中提琴来画分六个声部,他加进三角铁和短笛来模拟古典乐派乐团的声音。这首序曲闪闪发亮、充满童趣,规模虽不大,但却充满清亮的音色,正适合圣诞夜前夕。

李斯特

4.李斯特《圣诞树组曲》
李斯特这部《圣诞树组曲》是为他的外孙女、柯西玛和汉斯·冯·彪罗的女儿丹尼拉·冯·彪罗的生日而作的。作品的首演地点很有意思,是在丹尼拉位于罗马的酒店房间中上演而非在剧院中(我们推测是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首演当晚正值丹尼拉的21岁生日,那时候李斯特正在罗马疗养,丹尼拉正在那里看望他。

李斯特《圣诞树组曲》

《圣诞树组曲》是一个混合的钢琴曲集,这部作品在音乐会上非常少见,其中的每一首作品似乎都反映了李斯特不同的精神面貌。这十二首小曲中,有两首又是关于“钟”的,看来李斯特的一生都对奇妙而神圣的钟声有兴趣。一首标题为《匈牙利》的小曲是李斯特的自画像,它带有鲜明的匈牙利风格;而《波兰风格》则代表着维特根斯坦,有纪念肖邦之意。这些小曲是带幻想性的,有一种出神的意味,写法很自由。

不过说实话,在所有人看来,李斯特大概是最不可能会写圣诞节音乐的作曲家了。大家都知道他的音乐中到处都充满了炫技的火花、绝望的感情和地狱火一般的灼热气息。而1881年,已经70岁的李斯特的作曲风格可再也不是那样了,反倒变得轻柔、和蔼起来,正如这部《圣诞树组曲》一般,处处充满了柔和温暖的节日气氛,乍听之下反倒不像李斯特的作品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