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前线音乐课堂:古典音乐

2016-4-8 14:30| 发布者: ywen| 查看: 10349| 评论: 0

简介:做这个专题的设想,起源于去年11月的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也就是东方宾馆展了。 在展会中与一位台湾人攀谈起来,这位台湾同胞比较有趣,他觉得音响杂志老是写测评没什么意思,因为年轻人看不懂这些专业人士的专业语 ...
高阶篇


高阶篇


前面说到要准备扩大自己的播放列表,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准备需要做。

1.熟悉简单的音乐史
为什么要熟悉音乐史?因为严肃音乐实际上是分时期的,随着时期的更迭,音乐的创作和演奏风格都在发生变化。此外,在同一时期和同一风格的前提下,受到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创作和演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熟悉音乐史,并不是要你当个音乐史学家,而是在阅读和理解音乐史的过程中,去发现这些差异之处,并对整个严肃音乐史的发展历程有相当的印象,一旦你听到一个不著名但又优秀的作曲家的作品时,你可以通过从音乐史中学回的方法,去搜索音乐中的蛛丝马迹,你的大脑会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告诉你这位作曲家音乐的来源,即便你第一次听不懂,第二、第三次就已经可以对他的风格进行基本归类和划分。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唱片
严肃音乐唱片不同于流行音乐唱片:前者的中心是作曲家,其次才是演奏者;而流行音乐的创作人往往没有那么重要,演唱者才是。所以你们往往看到严肃音乐唱片会把作曲家和演奏者放在封面上,但流行音乐唱片你只能看到演唱者,作曲和填词往往只能出现在唱片小册子中。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于严肃音乐对于音乐文本,也就是乐谱的尊重。在严肃音乐的范畴中,乐谱就是标准,演奏者在乐谱中有自由诠释的权利,但是这些诠释不能越过乐谱所限定的框架。这看上去有些不通情理,难道作曲家有错,也不能改正吗?是的不能,因为“我们都愿意犯天才犯的错误”。

正如刚才所说,“演奏者在乐谱中有自由诠释的权利”,每一位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当中的差异可能显而易见,也可能难以察觉,但这些演绎上的差异都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音乐观念和教育传承等等之上。通过聆听对同一作品不同演绎的唱片,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不同演绎风格的初步理解。当我们已经可以初步理解这些风格之后,你的聆听水平也就进了一大步了。

  
伯恩斯坦&卡拉扬&里卡多·夏伊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不过要注意的是,对比的参照物并不是唱片A或唱片B,即便是同一个人演奏的也不行,唱片比对的参照物应该是乐谱本身,这样才能得出最客观的结论。唱片比对也不能说我唱片A听几十秒,唱片B又听几十秒,聆听唱片不是管中窥豹的行为。退一步说,一张唱片动辄数十分钟或以上,即便你在这几十秒内得出了一个结论,但谁能保证在另一个几十秒内你不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呢?

3.听自己没听过、不熟悉的作品和作曲家
说句实话,很多人老是守着那么几首作品过日子,什么《命运》啊、《新世界》啊,动不动就说这个版本气势宏大啊,低频好猛啊。说句实话,这样听音乐实在没有意思,音乐的美学基本上就被简化成简单肾上腺素,是不是如今的人们都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音乐的美学才不止这些。

不过有时候转念一想,有时候也未必能怪他们,大概是找不到聆听其他作品的门路。实际上这样的门路是很简单的,只要从“包子”开始。打个比方,贝多芬的著名作品很多,比如《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等,但是不要老是盯着这些著名的作品不放,去听听看《第一交响曲》、《钢琴小品集》等等,尽管这几首作品并不有名,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不好听,《第一交响曲》有独特的古典主义气质,《钢琴小品集》则是充满精致的趣味。这些都包含在那套著名的贝多芬作品全集的大包子中,这是拓展自己世面的最经济方式。


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接下来你就可以放开手脚,循着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作曲家搜集更多的作品,譬如拉赫玛尼诺夫,大家都对他的管弦乐作品比较熟悉,譬如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等,但是并不多人注意到他的童年同门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前者的钢琴作品比后者的管弦乐作品更为著名,但是后者的管弦乐作品却也非常令人着迷,甚至达到了迷幻的地步。有多迷幻呢?前一阵子香港出现了一件骇人听闻的谋杀案,案件的当事人患有精神疾病,在多次聆听了斯克里亚宾的《朝向火焰》之后将他的父母残忍杀死。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告诉大家斯克里亚宾的音乐有多危险,而是告诉大家音乐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而斯克里亚宾的音乐美学之一在于其迷幻性。


斯克里亚宾与他的《朝向火焰》

就这样一首接一首,一位接一位,无论从哪一个点开始,只要有兴趣,就能一直顺藤摸瓜地聆听出严肃音乐史中最最重要的作曲家和重要的作品。当你从斯克里亚宾开始,等再回到斯克里亚宾,你会有不同的心得,当然不仅限于斯克里亚宾,任何作曲家都是。当然如果你喜欢某一个演奏家,也可以从演奏家的一些冷门曲目开始,不熟悉也没有关系,因为你既然你喜欢这位演奏家,就应该相信他的品味。

4. 接受历史录音
历史录音是个很迷人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前录音技术刚发明出来的时候,录音可不像今天那么简单的事情,只有当时非常出色的音乐家,才能有机会录制唱片。因此能流传下来的,都属于那个年代音乐艺术的绝佳表现,譬如勃拉姆斯本人,钢琴家布索尼、拉赫玛尼诺夫,小提琴家哈西德、克莱斯勒、海飞茨,指挥家福特文格勒、魏因加德纳,歌唱家吉利等等。

历史上的第一张唱片片段,是一些名人的录音,当中就有勃拉姆斯演奏的一小段旋律。当然,由于当时初起步的录音技术,录音效果相当干瘪局促,失真很大,还有很多电流干扰。因为电流干扰会在回放过程中产生密集的“滴滴滴”类似炒黄豆的声音,于是又被成为“炒豆声”。

当然,随着录音技术和回放器材技术上的发展,录音中的损耗率几乎没有,而回放的还原度也几乎可以达到完全还原的地步,这在一百多年前录音技术刚刚面世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在音响器材回放度越来越高的今日,利用回放设备听音乐的朋友不在少数,他们的耳朵越来越挑剔,对音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到了有些“走火入魔”的地步。对他们来说,如果唱片录音有有瑕疵的话,宁愿选择所谓的“发烧唱片”去听,也不听艺术价值非常高的历史录音。

估计有人会问:“你说历史录音价值高,高在哪?要怎么听?”


著名历史录音工程师Ward Marston的厂牌,他一直致力于整理和发行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历史录音,涵盖声乐、钢琴等领域。

历史录音的定义,是指1958年立体声录音出现之前的所有录音制式,包括自动钢琴录音、蜡筒录音、78转和单声道33转唱片以及以上所有制式的CD化、数码化录音。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缠,浪漫主义的余波尚未散去,你依然能通过这些录音去一睹那个年代的风采,他们的想象力、艺术感染力和技巧都是一等一的,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所有音乐家的师承关系和艺术风格,都来自于这个时代。

当然,可能这么说没什么用,大家仔细听一下海飞茨、霍夫曼、吉泽金,再去跟如今的录音相比,就能听出这些老人家演绎的精妙之处了。

当做到以上四点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对严肃音乐领域比较熟悉了,剩下来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一直扩大自己的聆听范围,同时看看下面的指引,纠正一些误区,令聆听的层次更上一层楼。

1. 不要抗拒不同类型的音乐
听严肃音乐久了,自然会被其深厚独特的美学内涵所吸引,这个时候你就可能会“乐不思蜀”,不愿意去接触其他类型的音乐了。一旦你出现这样的感觉,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赶快停下来,先歇几天,去听什么都行,就是别往严肃音乐这里走。

为什么?先听我讲个故事。

2008年,著名音乐评论人焦元溥和他的歌手妹妹张悬在伦敦的时候,接到法国钢琴家拉贝克姊妹的宴会邀请。拉贝克姊妹设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招待到法国演出的钢琴家齐默尔曼,列宴的还有几位钢琴家和爵士、摇滚乐手。那日当然是宾主尽欢。但是令焦元溥惊讶的是,这些对艺术有出类拔萃理解的艺术家,谈到音乐作品和演奏中最深刻幽微的表现时,竟然都只用非常简单明确的语言;此外,当晚的讨论内容,竟可从贝多芬、勃拉姆斯一路到现代电音表现手法,而且不但齐默尔曼对抒情摇滚和爵士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在席的一位电吉他演奏家竟也能对巴赫和希曼诺夫斯基提出“直指核心的见解”。

不过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是“大惊小怪”,严格上来说,音乐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是或不是,难或不难之分,但这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语言“说什么”和“如何说”:“说什么”就是作曲家和演奏家试图呈现的思想和情感,“如何说”就是这些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焦元溥说:“他们不会以古典、流行、爵士、民俗等类型来划分音乐,能够不带偏见地直视核心,自然不会认为音乐类型有高低之别。”

实际上,认为音乐有高低之分,实在就不能好好地听音乐了,这样听音乐的观念实在是充满了戾气,我们聆听音乐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不是为了争高低。正如练武不是为了“我要打十个”和“拿天下第一”,而是要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认识真正的自己。


像ECM这种空灵深远的音乐非常适合作为拓展不同类型音乐的起步,比如这张《Night Song》

2.听的不只是音乐
笔者之前采访钢琴家盛原的时候,谈到如何理解巴赫的音乐,他的答案是:“了解巴赫的‘时’、‘空’。”

所谓的“时”实际上就是时间和历史,这个历史并不只是巴赫当时所处的历史,而是巴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中包括巴赫音乐的风格来源、巴赫自己风格的形成以及巴赫风格对后世的影响。而“空”自然就是空间了,主要是指巴赫当时所处的环境对巴赫风格的影响,除了生活环境以外,自然还有当时文学、绘画、雕塑甚至是整体的社会环境等等。所以大凡对音乐有出色见解的人,涉猎都相当广博。这其实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听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娱乐,而是与过去时空的一种交流。如果对过去一窍不通,那么听音乐的时候,实在是“鸡同鸭讲”。

之前旁听过不少钢琴家的大师班,譬如布鲁诺·里古托、孔嘉宁。很多人觉得“很爆棚”、“很优美”等形容词描述的音乐,他们反而能逐音逐句讲解,然后将这些音符、和弦串联成一个个精妙绝伦、扣人心弦的故事,或是让这些和弦组合呈现出深意,难道只是这些音乐家会读谱,又或者他们天生就具有如此想象力?非也,他们只是比我们厉害,还比我们努力。

3.平静的心,回到生活
英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把最重要的东西留到最后,那笔者就在最后说一点个人的经验之谈。

当笔者跟总编张戈先生讨论这个选题时,谈到这个专题的一些细节问题,当中一个问题让我们都沉思良久,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听严肃音乐?”

得出的结论是:听严肃音乐,能让人慢慢静下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聆听严肃音乐是一个非常需要环境的事情,你不能在邻居装修时听,不能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中听(除非戴的是降噪耳机)。你需要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先让自己沉静下来,然后再选一首作品来聆听,整个过程千万不要被其他事情干扰,唯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聆听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中的意义和故事,与作曲家们在精神上交流,然后反思自己的生活。往往在这时,你便能与生活达成和解,或者原本已经筋疲力尽的你,会再次充满力量,勇敢地再次尝试未跨过的障碍。

大概有人会抱怨,为什么听个音乐都要这么麻烦,我听音乐就是为了听个响,这样不行吗?

笔者对这个问题,永远都只有一个回答,而这个回答被镌刻在德国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的管风琴上:

“真正的快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Res severa est verum gaudium)。”


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
123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