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弥撒,最后的哈农库特

2016-8-19 09:42| 发布者: ywen| 查看: 1430| 评论: 0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想来,已然仙逝的尼古拉斯·哈农库特,紧随古斯塔夫·莱昂哈特、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和弗朗兹·布吕根之后,四位倡导古乐本真音乐的巨擘在另一个世界相聚,还在坚守“本真”的指挥,只剩下诺林顿、闽科夫斯基、赫尔 ...
想来,已然仙逝的尼古拉斯·哈农库特,紧随古斯塔夫·莱昂哈特、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和弗朗兹·布吕根之后,四位倡导古乐本真音乐的巨擘在另一个世界相聚,还在坚守“本真”的指挥,只剩下诺林顿、闽科夫斯基、赫尔维格、李霖以及不怎么严格算是本真运动大家的内维尔·马里纳爵士这些耄耋老人。本真运动的继承者在何处,本真运动要往何处去,这是一个令音乐界纠结的话题。

当然,当上面提到的这些老人家们驾鹤西去的时候,另外一个似乎总是讨论不出结果的命题都会被提出来,那就是本真运动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反对者似乎认为,随着时代的行进和音乐风格的变化,乐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进步”——譬如键盘乐器在制作手段和机械学上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钢琴比羽管键琴更加“方便”:钢琴能够更加轻易地实现巴赫在键盘乐器上表达乐队音响效果的意图,而代价只是牺牲掉几种只有羽管键琴能够做到的弹拨乐器的音色。而支持者则认为,本真运动是一种独特的“训诂学”,通过对古乐演绎的还原,去重新认识这部作品、甚至整个风格的本身,从而能够更为清晰地透视当时音乐的样貌,不管是被埋没的部分,还是不合理的部分。


然而,当本真乐派遭遇贝多芬这些“先锋音乐”——相对于古乐来说——的时候,往往会遭遇一个难题,那就是贝多芬时期的乐器太“现代”了,即便是完全还原当时的乐器,如弦乐器使用羊肠弦,键盘乐器使用古钢琴或者槌子钢琴,产生的音响效果也不一定有太大的不同。所以常见地,从编制和乐谱上面去下手往往就能收到奇效,譬如诺林顿,他在1970年和英国古乐团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让人目瞪口呆:当小编制乐队加上忠实还原贝多芬的速度和力度标记的处置方式之后,你可以见到一个具有不同情绪的贝多芬。我最近正在研究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于是单独挑出来听了一下。诺林顿展现的贝多芬要比我们平时所听到的贝多芬要“狂暴”得多,速度和力度的展现把乐手和听者的感官推向极限。但是认真听,你会发现细心的诺林顿不会错过每一个细微的声部,你可以听到第五交响曲中所有细微交错的暗涌和冲突,第六交响曲中画面的细节、色彩的轻微变化同样清清楚楚。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那么这事跟尼古拉斯·哈农古特有什么关系。关于哈农库特,有一个传言,就是这位有着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指挥家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在奥地利人最引以为傲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在卡拉扬还在世时,乐坛就有传言,哈农库特无法在萨尔茨堡演出的原因和卡拉扬有关,但始终无法获得证实,一直到今年哈农库特过世后,萨尔茨堡音乐节官方才发表公开声明,证实是长期主导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政策的卡拉扬要求,要他们不得让哈农库特在该音乐节演出。这让哈农库特一直到1992年卡拉扬过世三年后才第一次登上萨尔茨堡音乐节。这时期也正好是哈农库特决定从古乐曲目出走,开始逐渐涉猎浪漫派以后的作品。


对于贝多芬,哈农库特曾先后以古乐演出的角度和现代乐团演出的角度加以深入剖析,可以说是当世指挥家中少数在两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人,他大量的指挥和灌录过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钢琴和小提提琴协奏曲、以及宗教音乐,他第一份完成的贝多芬庄严弥撒录音曾经获得留声机大奖,那也是他开始用古乐角度演出贝多芬的早期代表作,而他选择在生命最后再次灌录发表这份作品,似乎有意以这部雄伟的作品作为自己盖棺之作,为自己投身音乐艺术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