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纪念:依旧“永恒”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2014-6-9 10:43| 发布者: ywen| 查看: 1204| 评论: 0 |原作者: 高建

简介:其实关于艺术“永恒”价值的探讨从未停止,我们总是希望一部作品能够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公众话题的焦点、知识阶层的标志,甚至是文化走势的风向标。在今天的流行艺术中我们很难作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历史还没有给予它 ...


其实关于艺术“永恒”价值的探讨从未停止,我们总是希望一部作品能够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公众话题的焦点、知识阶层的标志,甚至是文化走势的风向标。在今天的流行艺术中我们很难作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历史还没有给予它们足够的时光考验;在古典艺术作品中,许多在今天看来不可或缺的精品佳作往往在问世之初却无人问津。在这样的尴尬与纠结中,我们仿佛再一次看到了瓦格纳穿越一个多世纪的笑容。

即使这位巨匠降临世间已有整整200年,但要给他下一个身份定义仍然无比困难。他绝对不只是一个音乐家或者戏剧家,没有人能把他的深邃哲思、奇巧构想与贯穿其人生的艺术实践甚至八卦经历割裂开来:瓦格纳,是一个完整艺术体系的符号。尽管《尼伯龙根的指环》在规模与气度上达到了戏剧艺术的极致,尽管《唐豪瑟》与《罗恩格林》为我们呈现了足够多的华美乐章,但是论及瓦格纳艺术观念的实践成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下简称《特与伊》)依旧是公认的最佳代表。


研究瓦格纳艺术的学者们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乐剧”与哲学家叔本华发表于19世纪初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着思想内涵上的一致和共鸣。瓦格纳没有习惯性地采用时空跨度与宏大叙事来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戏剧内涵,而是用接近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一个相当纯粹的爱情故事。尽管故事依然取材于传说,尽管依然将“爱情魔药”这种超现实的介质作为戏剧线索与依托,但《特与伊》所展现的却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被无数种艺术形式赞颂千年的主题——“爱”。

将单一主题通过并不复杂的剧情进行深刻有力的阐释,是瓦格纳在这部戏剧中做出的最为令人赞叹的壮举。在《特与伊》中,音乐与戏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程度,令瓦格纳“结合莎士比亚与贝多芬”的极致艺术追求得到了完美呈现。从前奏曲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开始,以半音阶为特征的音乐线条便开始不断丰满、嬗变,一次又一次接近释放与爆发的边缘,但却被不停地压制与缓解。这一主导动机几乎就是戏剧内容的缩影,“爱与欲望”的意志情感不断地在现实的阻力下孕育膨胀以致不可阻挡。在第二幕中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二重唱部分更是形成了震撼人心的高潮,伴随着唱词由情欲的层面升华至不可自拔的灵魂救赎,更结合着剧情推动和舞台呈现,形成了绝然无法以其他形式代替与转换的“综合艺术”效果。而在全剧终结的伊索尔德独唱“爱之死”中,已出现在第二幕的旋律再次展现,并终于顺畅地迎来了营造协和效果的音程解决,但此时“爱”的主体却已走向死亡,这样的深刻寓意想来是单一的文学、戏剧、音乐手段都不可能表达的。

瓦格纳戏剧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够给予诠释者丰富的拓展空间与表现方式。比如整部戏剧庞大漫长的“戏前史”,既可以由第一幕中伊索尔德与女仆布兰甘妮对唱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片段留白的方式交给后两幕的倒叙回忆;而主人公的命运呈现更可以通过在前奏曲中的形体表演来完成抽象概括(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舞台制作倾向于此)。例如莱比锡歌剧院2011年于香港的演出中就用简洁的小船道具和暗色幕布勾勒出舞台边缘,并且随人物关系而巧妙变化。而2007年斯卡拉歌剧院的舞台制作则偏向写实,动用的布景构建也更加复杂。


如此伟大的作品当然留下了无数优秀唱片演绎,尽管在唱片中我们只能体会到瓦格纳在听觉上制造的奇观效果,但这也足够听众痴迷与回味了。富特文格勒与卡拉扬两位指挥大师在1952年同时留下了录音资料(图片1),前者在与英国爱乐乐团进行了录音室灌制(音效在单声道录音中绝对出色)(图片2),后者则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挥斥方遒(唱片已由ORFEO公司出版)。若论及唱片的综合水准,1966年卡尔·伯姆在拜罗伊特上演的《特与伊》确实是众望所归的出色演绎,杰出的戏剧女高音Nilsson在现场的发挥有如神助,即使是叙述性的段落都被她演绎得光彩照人(图片3),尽管6年后有她参与的索尔蒂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DECCA录制的唱片同样精彩且音效发烧,但是那种充满灵性的自如感确实难以再现。小克莱伯在DG留下的稀少唱片早已被粉丝们如数家珍地收藏,他与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合作的录音室版本自然成为了该剧的又一个唱片权威,尽管笔者对于这张名作在人声与乐团音响平衡的表现上并不满意,但仍然不可掩盖克莱伯在音乐流动感与戏剧张力营造上的独到魅力(图片4)。

在本世纪的制作中,蒂勒曼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演出实况录音和多明戈在EMI的录音都值得关注。尤其是后者,堪称多明戈在年逾花甲后挑战瓦格纳角色的又一大胆尝试。在当下录音室的歌剧制作因性价比不高而愈发萎靡的唱片市场,敢于如此大手笔的确是一次基于多明戈艺术声誉的大胆赌博,帕帕诺携“亲兵”皇家科文特花园剧院的倾力配合也亮点颇多。(图片5)作为瓦格纳戏剧中对场景、合唱等因素要求相对较低,却极为考验演员本身素质的佳作,我们也期待着国内制作能够早日呈现,毕竟已经有过音乐会版的尝试,这一天的到来想必不会太遥远。


我相信,在无数曾被寄予“永恒”称号与期望的艺术作品渐渐被时代淘汰、被大众遗忘的当代社会,《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依然可以头顶耀眼的光环,自信地走向未来,迎接观众如潮的顶礼膜拜。

6

路过
6

雷人
6

握手
6

鲜花
6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0 人)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