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2016-10-14 15:15| 发布者: ywen| 查看: 4447| 评论: 0

简介:贝多芬写作交响曲的时间,说实话有点迟,相比于他的前辈——莫扎特和海顿,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在作曲家本人31岁时才面世。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写作经验,交响曲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年少轻狂跃跃欲 ...

贝多芬写作交响曲的时间,说实话有点迟,相比于他的前辈——莫扎特和海顿,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在作曲家本人31岁时才面世。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写作经验,交响曲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年少轻狂跃跃欲试的实验性行为:他起先写了三首钢琴三重奏曲,编为作品第1号,接着写作品第2号中的一组钢琴奏鸣曲。从1795年贝多芬开始创作,到1801年第一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的这一段时间左右,他开启了一个创作的小高潮,写下了30多部作品。这些音乐绝对写得自信、精湛、敏锐,天才之作,很多有名的作品都诞生在这个时期,譬如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以及最初的六部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在贝多芬的创作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受了两位同样天才的前辈——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贝多芬最早的六部弦乐四重奏诞生于1800年,基本上和第一交响曲同时诞生。


尽管前面说到“交响曲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年少轻狂跃跃欲试的实验性行为”,不过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点,到更后面的几部交响曲,你大概便能发现,第一交响曲依然是九大交响曲的“序曲”,而序曲的作用功能是寻找并确立某种表现方式,并将在发展中进行检验。所以,第一交响曲的主题似乎还是与“寻找”有关,但是绝非是写作上的实验和定位,而是发掘出往后的乐想道路。

因此,请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时,先去听听第一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然后请出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听听各自的结尾,然后你会回来转发这篇文章的——反正它也会被丢到微信上。

第一交响曲的开头其实很有意思,作为一部C大调的作品,贝多芬竟然不是从C大调开始,而是从它的属调G大调,这真是一个“该死”的玩笑,然而贝多芬依旧气定神闲:“别紧张,后面就是了。”于是在缓慢的引子展开之后,第一主题浮现。第一主题具舞蹈性,副主题是优美的双簧管与长笛的对答。展开部几乎用第一主题写成,开头的素材在再现部中出现时更为有力和富有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贝多芬风格,主部主题直到发展部结尾才再次现身,然而此时,主部主题已经从寥寥数语变成了参天大树,这种手段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纳,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从特里斯坦和弦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约阿希姆·凯泽甚至说:“或许这正是德国人的不幸,我们总在‘成形’,从不定型固化下来。”

贝多芬在第二乐章中显得保守,但是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却又奇怪,毕竟贝多芬对交响曲体裁的一个历史功绩是将海顿和莫扎特的“小步舞曲”改造为更具力度的“谐谑曲”,但贝多芬依然保守地称之为“小步舞曲”,而且这个乐章的速度达到了108。贝多芬在末乐章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世界,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甚快板)开头不常见地使用了由慢到快的模式。此开头如同玩笑一般:一个齐奏的和弦之后,小提琴逐渐演奏音阶上的音,先是三个音,再是四个,直到整个音阶,并由此过渡到欢快的快板部分。第二主题有低音持续的伴奏,与整曲风格一致。其表达方式和多样性还是古典乐派的,但形式更为复杂、情感更为激烈。贝多芬学者托维将该乐章的开头称为“猫从袋子里跳出来”。

唱片推荐
Teldec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指挥的第一交响曲节奏非常明快。在前三个乐章里,我感觉他指挥得相当精彩。在整部作品里,哈农库特都在着重表现那种奇特的富于生机的力量。在第一乐章里,定音鼓手那一次次重击仿佛要把整个旋律扯得粉碎,这不像大多数版本那样小心翼翼地把旋律逐步引向高潮,倒像是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刚开始时的那种喧闹的感觉。简单地说,哈农库特作出了非常大胆的尝试以展现音乐的本质。但是哈农库特指挥的最后一个乐章却并不那么轻快诙谐,反倒让人感到有些呼吸急促。即便如此,哈农库特指挥的整部作品仍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出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