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顶剧院世遗乐韵:第30届澳门国际音乐节的精品演出

2017-2-15 16:04| 发布者: moyo仔| 查看: 1263| 评论: 0 |原作者: 周凡夫

简介:历时一个月(10月1日至30日)的澳门国际音乐节,2016年已举办到第三十届,已成为澳门一年一度的旗舰艺术节目活动,过往大多将节目安排在同样是澳门旗舰场馆的澳门文化中心,但今年二十项表演节目中,却有十一项安排 ...
历时一个月(10月1日至30日)的澳门国际音乐节,2016年已举办到第三十届,已成为澳门一年一度的旗舰艺术节目活动,过往大多将节目安排在同样是澳门旗舰场馆的澳门文化中心,但今年二十项表演节目中,却有十一项安排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的历史性建筑举行,这除了有藉此让更多人接触澳门世遗景点,活化历史建筑的作用外,其实亦突显出现今澳门理想的表演场地越来越紧张的事实!


岗顶剧院辉煌历史
由于此一重点场地的改变,加上其他原因,2016年笔者选看的十一场音乐会,便有八场是世遗场地的节目,安排在岗顶剧院的最多,共有六场。

岗顶剧院原名伯多禄五世剧院,过去亦曾被称为“马蛟戏院”、“岗顶波楼”,位于岗顶前地,是现存在中国土地上历史最悠久的首座西式剧院。在1860年由澳门的葡萄牙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至今超过一百五十年;入口正面的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义的三角楣,则在1873年再加建,过往一直是澳门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聚会之地。除剧场外,建筑内还设有舞厅、阅书楼和桌球室等。可以说,这里曾是西方艺术文化进入中国土地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场地,亦是普契尼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亚洲首演的地方;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则改作难民的庇护所。


岗顶剧院曾因白蚁蛀蚀问题而关闭近二十年,1993年和2001年两度进行维修后才重新开放,现主体建筑基本仍保存完整,带有新古典希腊复兴风格,平面纵向布局,堂座的观众席作椭圆形布置,剧场一侧是休息长廊,并设有楼梯直达二楼观众席,楼座座位布置作月牙形,以楼下十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两层座位合共约三百左右,剧院空间不大,舞台面积亦较细小,所以演出者和观众距离感觉很亲密,室内乐、独奏及小型演出便最适合不过。2016年音乐节安排在此举行的六项九场演出,基本上都是独奏或小型的室内乐,观众便有如是品尝音乐精品,享用无比精细的点心一样。而观赏气氛确是和在正式音乐厅欣赏很不相同。

双钢琴铜管五重奏
2016年首先欣赏的两场“艺萃菁英”,一如2015年首办,在安排上只是用作为在开幕前预演的热身节目,本意要为澳门新一代音乐家提供登台实践机会,选在空间不大的岗顶剧院,确可大大减低登台经验有限的青年演奏家的临场压力。和2015年不一样的是多了重奏节目,2016年9月29日的首场,更全是重奏曲目,上半场是潘澔雪与潘澔彤姐妹档的钢琴二重奏,下半场是梁乐鸣联同四位铜管乐友人组成的铜管五重奏。


潘氏姐妹都于美国留学,两人当晚演奏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的双钢琴版本作为暖场曲后,接着演奏圣桑《骷髅之舞》的双钢琴版本,自乐曲开始便展现两人在力度与速度持续不断提升,劲力张力越来越强的处理上精准的合作能力,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带进尾声。随后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一双钢琴组曲《描画幻想曲》才是重点乐曲,全曲四个乐章,将两台钢琴的演奏效果,透过各种技巧配合不同速度力度的变化,散发着不同音响乐韵,充分发挥潘氏姐妹熟炼的技巧与高度默契的合作。

下半场梁乐鸣担任第一小号的铜管五重奏,可说是一个结合了两岸四地的铜管乐组合,第二小号冯嘉兴,圆号徐毅,长号周子扬,而大号手岑嘉伦,则是与梁乐鸣同样于澳门青年交响乐团成长的澳门音乐人才。当晚选奏的五首乐曲,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四首都是二十世纪作曲家的原创铜管五重奏作品,其二是有多首美国音乐,为此,当晚所奏乐曲,除了《奇异恩典》,相信其余四首对很多观众来说,还是第一次欣赏。


其实,当晚所选乐曲大多发挥铜管五重奏的亮丽音色来传情达意,基本上都没有晦涩的不和谐乐音,且多有贴近内容的明确标题;加上五位乐手奏来有很不错的合作效果,为此,每首乐曲都能带动着观众的情绪。 但最感人的仍是改编自黑人灵歌的《奇异恩典》,选用加拿大铜管五重奏的改编版,就演奏形式而言,严格来说应是小号独奏,铜管乐四部伴奏。在这首短曲中,梁乐鸣奏来灵歌味道颇有韵味,加上改编手法新颖,除加用变音器,又用手击打乐器发声,小号炫耀性的“一气呵成”长奏,更是讨彩,3分钟的一首小品能有如此丰富变化效果,确是意外。

随后的《蒙特里根丘陵组曲》是加拿大现代作曲家M. Calvert(1928-1991)长约十分钟的作品,四个乐章不同情调情绪的标题,奏来对比颇为鲜明;用作压轴的美国现代作曲家Paul Nagel的《五人捷舞》,是一首混合了爵士乐风味与摇摆节奏,轻松愉快的舞曲,在速度加快后,却突然刹停,将全曲结束,以意外的感情来刺激观众,亦有不错的效果。

钢琴精英与萨克斯
第二场“艺萃菁英”则由三位在澳门成长的新一代演奏家登场。上半场首先登场的张海量,和接着上场的陈倩,是仍在求学阶段的青年钢琴好手;下半场的孙颖麟,2006年在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及戏剧学校修毕硕士课程,是近十年间活跃于港澳及内地的新一代萨克斯演奏家。事实上,当晚上下半场的表现,亦确实有着很明显的不同。上半场张海量只奏了一首拉赫曼尼诺夫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张海量奏来充满信心,二十段变奏大多具有炫技的效果,张海量亦能奏得自然转接而不带丝毫夸张,技巧纯熟,造句清晰,音色明暗与层次都细腻丰富,二十多分钟的音乐,稳重扎实,稍欠的是音色响亮的高潮效果,大可炫耀些、强力些。


陈倩演奏了门德尔松的D小调庄严变奏曲,同样是变奏乐段外加上主题和尾声,变奏乐段亦多达十七段,但多短促,全曲只有六七分钟,为此,乐曲变化很快;发挥了热身作用后,接奏的普罗科菲耶夫A小调第三奏鸣曲,才是展示其技艺的重点作品;十八分钟的音乐中,有好些击打式和弦和高速度跑句,最后高潮部份更有如高铁飞驰般的连珠炮式跑句,陈倩奏来平稳自信,难得的是她演奏这首充满炫技性的技巧性作品,台风并无丝毫夸张动作,亦无刻意渲染。


压轴登场的孙颖麟,于当晚的半场音乐会安排了五首乐曲,与活跃于香港乐坛的钢琴家何欣欣携手上台,首先演奏英国德麦斯曼的《原创主题幻想曲》,孙颖麟奏来流畅动人,在舞台上的举止神态实时展现出老炼丰富的登台经验。 接着四首二十世纪作品,各有不同风格效果,重头乐曲是英国现代作曲家喜斯原为大提琴和钢琴创作的《火魂》,改编用萨克斯与钢琴演奏后,呈现出来的是一首运用了好些现代技巧,充满戏剧性色彩的乐曲,钢琴击打性的效果,与直接击打钢琴琴弦发出独奏音效、零碎的词组、激动快速的跑句,和大幅度情感起伏的萨克斯乐音,双双紧扣着将音乐推进,这可是一首带有感伤和痛苦,蕴含着复杂感情的乐曲,其中好几段轻柔缓慢的音乐,尤为牵动人心,全长十七、八分钟,可说全无冷场,两位演奏家高度默契的技巧得以尽现。

连同加奏乐曲,孙颖麟这半场音乐会的时间几近一小时,也就是说,大可再加上十多分钟通俗性的萨克斯音乐,便可组合一场能展示孙颖麟萨克斯跨界性格的音乐会了。

澳门制造《香山梦梅》
许可以中国的胡琴,和BPSQ五位顶尖儿的西方弦乐大师合作奏出溶和了中西文化的乐韵,正好突出岗顶剧院背后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背景。不过,更贴合此一历史背景的却是相隔十天后(10月14日),在此推出,世界首演的《香山梦梅》,这是是为配合今年第三十届音乐节,强调“澳门制造”的室内歌剧节目。


这是回应今年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年,将汤显祖曾被贬官南下,到游香山峃(澳门)的记载,并将其撰写昆曲名作《牡丹亭》的史实巧妙地融合虚构的创作而成的原创歌剧制作。就脚本的结构及唱词的文采来说,执笔的李宇梁与袁绍姗果然功力不凡,脚本与唱词都散发着无限诗意与深深的情韵,但汤显祖与澳门的史实记载不多,现在未能天马行空地去再创作,难免情节单薄,亦欠缺作为歌剧应有的矛盾情节和戏剧性冲突,要写成歌剧多少有点尴尬。在此情况下,将之作为诗意化来处理,抛开戏剧冲突的包袱,是聪明的选择。

但此一澳门制造的澳门故事的澳门色彩,主要仍是反映在对白与歌词中的澳门地方建筑,一两句葡语和广东话,至于小贩叫卖声中的“埋嚟睇”(过来看看吧)便有点时空穿梭感了。但如能采用广东话咏唱,澳门色彩会较浓,其实,具有澳门色彩的音乐应有不少,如粤曲、咸水歌、说唱南音、白榄、广东音乐等等堪称丰富,可惜未能加以运用,这当与作曲的刘晨晨毕竟并非澳门生人有关,如能加以活用,当能为情感内敛的诗剧,带来多一点活泼的生气。

脚本将情节集中于“梦”的设计,第一幕很简短,只有三、四分钟,便进入时光倒流的第二幕,在长仅约一小时的演出中,此幕占了四十四分钟,也就是全剧的重点,连同最后一幕,整部歌剧的音乐多达二十八段,即使不扣除少量对白,各曲平均亦只有两分钟,甚至主要用作刻划人物性格内心感情的咏叹调,亦多长仅两、三分钟,剧中旋律虽带点中国韵味,伴奏的澳门乐团的提琴、长笛的音乐效果,有时亦倾向模仿胡琴、笛子,但却没有让人可记忆的旋律。

另一方面,宣叙调采用得较多,亦让全剧的音乐性减低。或许,这亦是在矛盾冲突的戏剧性不足的先天条件下,多用宣叙调,咏叹调亦以简朴为主,以求营做情感内敛的诗剧效果。其实,歌词中有不少精句,将之以重复变化来咏唱的常用手法来处理,当能增加观众对咏叹调的印象。然而,为求达到这种情感内敛的诗意韵味,剧中两位主角的性格塑造也就流于保守。男高音夏先海演唱的汤显祖,声音与表情欠缺变化,较为板滞,父母官的严肃,多于是剧作家的浪漫;相反地,在第二幕第三场出场,扮演男仆人的男高音老仲明,戏份不多,唱段亦只有和男女主角的三重唱《开口》,及两段宣叙调,但唱与演都鲜活而有戏味。

至于演唱葡萄牙少女玛利亚的女高音刘明燕,对感情的表达,同样流于保守,中国少女的性格多于南欧女郎。采用投影加上简单舞台框架实景亦能接近讲究意境的诗剧风格,包括仆人在内,扮演小贩、客人等九位合唱演员(四女五男),戏份不少,合唱曲亦有四首,其中的《同游乐》及《情寄〈牡丹亭〉》更采用抽离的旁观者角度来加以述说,是很好的设计,但仍可再发挥。总观首演效果,在音乐上可以作出修订改进,大可以将部份咏叹调的音乐深化扩大,增强音乐上的表达力,将人物性格塑造得更加鲜活,并毋须规限在一小时的演出时间内,只要音乐足够丰富,能吸引观众,扩充至一个半小时内,重新打造,再加以重演,这亦是推动新创作很重要的一环呀!(未完待续)

柏林五重奏二百年
接着欣赏的是2016年10月3日柏林爱乐弦乐五重奏的音乐会,和翌晚连同旅居海外多年的胡琴演奏家许可演出的“神弓妙韵”。这两场音乐会的曲目设计,有其异同之处,但意义却有点很大的不同。

首晚选奏了七首作品,从十八世纪莫扎特年代,到二十世纪雷斯庇基和皮亚佐拉,包罗了奥地利、捷克、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和阿根廷不同国家的作曲家,更可说是一次穿越古典、浪漫到现代,跨越200年时空的不同风格弦乐五重奏之旅,刻意要展示不同风格、不同地方的文化色彩与风情。


柏林爱乐弦乐五重奏的乐器组合是弦乐四重奏组编制加低音提琴,将弦乐五部的乐器都包罗在内,音域有了更大的扩展,但独特的编制便意味着选奏的是要加以改编的乐曲了。五位成员来自不同地方,加入柏林爱乐的日子亦有很大的差别。中提琴手塔里尔兹是组合中最资深的一位,在舞台上演奏的排位居中,但见他从容挥洒,一切仿如是在股掌之中。相反地,来自巴西圣保罗的第一小提琴手哥奥可,加入柏林爱乐只有四年,亦是组合中的新人,演出时亦见出认真与紧张兼备,技艺上和塔里尔兹的炉火纯青存在着距离。

当晚五位乐手的合作默契性仍很高,特别是在力度、色彩的层次平衡,节奏的整齐度上都保持着不错的精准度。此一独特的组合,当晚上半场演奏德伏扎克加有《美国》标题的著名第三弦乐五重奏,在以低音提琴取代原有两把中提琴中的一把后,当晚听来第一乐章效果更为有力、更为激情,第三乐章小广板中思乡式的感伤感觉亦变得更为强烈。

下半场其中三首作品,则提供机会让组合中的成员发挥领奏独奏的技艺,韦伯的《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便让塔里尔兹发挥其中提琴富有深厚感情的音色;至于大提琴手林尼克尔在四位弦乐拍档的配合下,演奏了柴可夫斯基歌剧《尤金·奥涅金》连斯基决斗前所唱的著名咏叹调《我的青春那里去了?》奏来富有表情,其中末段与第二小提琴的一段对话,特别动人。

接着是巴兹尼的幻想谐谑曲《妖精之舞》,哥奥可的小提琴独奏,有如狂风吹刮般的炫技华彩,仿如雪地上踏冰的滑奏,确实令人喝采,如果其台风能够开放活泼些,相信会更受欢迎。压轴演奏阿根廷现代探戈之父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先奏《冬天》,再奏《春天》,未知是否藉此寓意海涅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无论如何,探戈式风格的音乐,带来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探戈风情;《冬天》第一小提琴主导,多段独奏与大提琴的独奏相互呼应;《春天》第二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式主题带出,最后由小提琴紧张而富活力的独奏主导着全曲到终结。最后加奏了皮亚佐拉两首探戈短曲,在热烈的掌声下为首晚演出写下句号。

许可神弓幸未褪色
翌晚的“神弓妙韵”九首乐曲中有五首是许可作主角,由他担任独奏。四首由柏林爱乐弦乐五重奏演奏的作品,包括开场曲门德尔逊的第十弦乐交响曲,该曲奏来抒情轻快,活泼轻巧,可真是少年人的青春心态。接着胡尔夫少有的器乐作品,《G大调意大利小夜曲》,不用低音提琴的弦乐四重奏,用上很多短弓奏法,开始轻松愉快,逐渐力度增强,变得激情,对比鲜明。下半场开场亦由BPSQ首先演奏鲍凯利尼第九弦乐五重奏的终章《马德里的归营》,较结它与弦乐的原作显得变化更为丰富,很形象化地将军队归营的过程描绘出来。接着是波特西尼的《梦游女》幻想曲,在这首长近十分钟的作品中,担任独奏的是首晚未有机会发挥独奏技巧的低音提琴手维契,该曲不仅展现其老练的演奏台风,更将低音提琴这件大多只用作伴奏的大乐器,奏出唱歌般的效果,并展现出神级般的深厚功力,亦让这首幻想曲作品,成为这两场重奏音乐会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意外收获。


这场音乐会的标题“神弓妙韵”,当然是指许可和他的胡琴。过去二、三十年来,他首先将胡琴音乐打入日本,继而欧美。这个晚上听的是要求更高默契,更为细腻的重奏演出。上半场两首作品,下半场三首,最后加奏三首小品,均展现出神弓的技巧,神韵的艺术修为。所选乐曲大多是为胡琴量身裁制的原创曲或改编曲,其中三首更是世界首演的新作,突显这场音乐会的重要性,观众亦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了。

许可登场首先与五重奏组合作的《思念》,这部作品是他自己写作的二胡小品,当晚演奏的是改编的二胡与弦乐五重奏版本,是首次演出;乐曲突显二胡如泣如诉的感伤色彩与语言,其中一段中提琴回应,有对话效果,末段情感变得强烈。接着演奏旅美华裔女作曲家陈怡1997年所写的《胡琴组曲》,三个乐章共长约17分钟,发挥了三种胡琴的特性外,五把提琴亦有一定的发挥,三个乐章亦各有不同色彩与特性,终章《舞》,京胡独特的音响色彩不仅带来鲜明的“京”味,还是三个乐章中最炫技性的部份,其紧拉快唱的效果,很有“常动曲”一气呵成的气势。京胡强大的穿透力,突显出许可深重的运弓功力。

下半场另一首世界首演新曲是旅美华裔作曲家周龙的《太平鼓》,原是小提琴与钢琴作品,这次首演的二胡及弦乐五重奏版本,是一首很有音响效果的乐曲,全曲最后以一下弱音和弦结束更是神来之笔。至于以二胡演奏改编萨拉萨蒂的小提琴名曲《流浪者之歌》,乐曲开始,二胡以充满表情,慢而伤感,如泣如诉的音乐牵动着听众的心,旋即进入有如高速跑车般的快板,大有二胡将小提琴比下去的凌厉乐风,这是一首充分炫技的讨彩改编之作,亦可将此视为是全晚音乐会的高潮了,最后一曲是世界首演的《乡间喜悦》,是一首纯粹技巧性的开心小品,由此亦留出了观众期待加奏的空间,结果先来一曲《野蜂飞舞》,由二胡与第一小提琴齐奏了一段,难度高,但效果好;继而再加奏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最后许可独奏一曲《赛马》,为整晚演出奏下结束的音符。许可再一次用他的二胡、中胡、京胡和板胡确立他的神弓名号仍未褪色,不仅舞台丰采依然,与五位乐手的合作,更显出沉稳大度的大师格局,期待有机会欣赏得到他与交响乐团的合作。

陈锐音符变得“赤裸”
音乐节在岗顶剧院所听最后一场是华裔小提琴家陈锐的独奏会。陈锐是仍未到三十岁的新生代小提琴家,在国际乐坛已拥有颇为不错的名声,演出活动亦日多,在这场音乐会中,他排出了一套“真独奏”的小提琴音乐会,那就是选奏的乐曲全是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每一个音符都变得“赤裸裸”的,半点瑕疵失误都无法掩藏,陈锐刻意选奏一套全是无伴奏的节目,确是艺高人胆大的炫技性设计。


陈锐这套充满挑战性的炫技节目,自然包括小提琴技艺的试金石,巴赫的六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与组曲,那是以三首奏鸣曲与三首组曲,相间排列组成的系列性作品,上半场陈锐选用了这套作品的第一首BWV. 1001的第一奏鸣曲来开场,接着则选奏最后一首BWV. 1006的第三组曲来结束上半场,下半场演奏了两首炫技性的作品,伊萨伊的第四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克赖斯勒》,和维尼亚夫斯基的第四首练习曲与随想曲,压轴却是巴赫该套试金石作品中最著名,亦最富挑战性的乐章,编号BWV. 1004的D小调第二组曲中的恰空舞曲;这是经常会抽出来独立演奏的乐章,陈锐如此安排,除了展现其超卓的琴技外,亦正好作为上半场的呼应。可以说,就曲目设计而言,已见出陈锐在音乐以外的周详思考头脑。

但作为小提琴家,最终仍要用琴音来说服听众。当晚上半场两套巴赫作品,无疑地,以多个快板乐章的准确干净,但不张扬的演奏,最为让人喝采,特别是第一奏鸣曲的终章急板,密集快速的节奏,奏来有如流水行云且不着力,确是美妙非常。紧接着第三组曲第一乐章前奏曲,飞跃般的双音、密集的跳音,陈锐奏来全无难度外,至为难得的是,在音色变化有如流水般的乐音中,听来带着饱满的回忆般,力度均衡地推动着音乐向前不断流动;接着第二乐章轻音演奏的慢板音乐“卢尔舞曲”,成为与前后乐章对照的过渡音乐,随后第三乐章是曲调熟悉的“嘉禾舞曲”,陈锐奏来更是明朗轻快,美妙动人,是当晚让一般观众印象深刻的一个乐章。

下半场陈锐演奏和上半场最大的不同是肢体语言变得丰富,面部表情更随着音乐而作出不同改变,台风更富魅力。首先演奏伊萨伊的《克赖斯勒》奏鸣曲,三个乐章各有不同的情绪,首乐章沉厚,富有力感的粗线条音乐,次乐章以拨弦开始,是富有节奏感的慢速音乐,终章是一气呵成的常动曲音乐,急速奔驰,一泻千里之势,最后却来一招向后拗腰发力,奏出强力的结束句,终止全曲,赢来不绝的掌声。接着是长仅两、三分钟,颇为奇特的小品,维尼亚夫斯基原写给两把小提琴的第四首练习曲与随想曲,奏来更是肢体动作语言多多,就仿如一下急雷闪电,曲虽短,让听众震动的感觉却很强。


整场音乐会的高潮,自然是巴赫的《恰空舞曲》,陈锐的演奏有如是描写人生百态,幅度变化极大,各种技巧纷陈,幼细如丝之声,强烈如裂帛之音,都转接得流畅自如,更加上其面部表情之丰富,便将听众的情绪掀上更兴奋的高潮。最后还加奏一首巴格尼尼同样是炫耀技巧的第21号《随想曲》及巴赫第二组曲BWV. 1004的选段来结束,是顺势之举,亦为他这场富有挑战性的音乐会,以皆大欢喜的气氛结束。这次的演出更让人期待2017年三月他在香港艺术节与钢琴家Julio Elizalde携手登台的另一套截然不同的节目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