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登堡古典黑胶漫谈 尖货与垃圾

2014-11-7 11:59| 发布者: ywen| 查看: 7437| 评论: 0 |原作者: 范登堡

简介:有时黑胶乐友之间会有这样的谈话: “今天去早市儿了?看到啥尖货没?” “咳,啥也没有,收了几张垃圾。” 不是这个行当的人听了,可能以为这位朋友没收到好唱片,一气之下改拾荒去了。其实这里的两个名词都是黑 ...
有时黑胶乐友之间会有这样的谈话:

“今天去早市儿了?看到啥尖货没?”

“咳,啥也没有,收了几张垃圾。”

不是这个行当的人听了,可能以为这位朋友没收到好唱片,一气之下改拾荒去了。其实这里的两个名词都是黑胶圈子里的行话。“尖货”,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数量稀少、品质优秀、好中拔尖的名贵唱片;而“垃圾”就有点误导,并不是可以扔出去的唱片,而是指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可以收藏,但是较常见的大路货色。真正的黑胶垃圾,就是那些版本不精、品相不好、极为常见的品种,倒是没有一个通用的名称。古玩界里把那些做工不好或材质有问题的藏品,收进后好几年也脱不了手的货色叫坑子货,也许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切口,把那些不值得收藏的唱片称为坑货。这个名称倒也贴切,因为这种唱片买回家除了占地方、积灰之外就没其它作用,真是一个坑,买到手就受骗了。


这是TELEFUNKEN的“音乐大师”系列,布赫宾德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小品集。曲目较常见,演绎不是第一流,版次也不理想,这张唱片可归为坑货,不建议买。

这是法国唱片公司HARMONIA MUNDI在1977年出的年度唱片集锦,属于营销唱片,完全没有必要购买。

黑胶也有海盗版。台湾“神鹰唱片”私刻的傅聪的录音,应该使用的是Westminster的录音版权。这种唱片比正规的引进版还要等而下之。

柯岗为Columbia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其英版头版可能是最昂贵的单张古曲音乐唱片,且可遇不可求。这种情况下,能得到一张德版的再版,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是一张挺少见的垃圾。

穆特的唱片发行量都非常大,只有这张儿时的私家录音极其罕见。
以笔者近十年的亲身经验来看,全世界的实体二手唱片店中,超过百分之七八十的唱片都是坑货。不过要给坑货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也很难,大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最容易辨析的坑货是不知名小公司为音乐大腕出的唱片,这些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引进版。对唱片业有一定了解的乐友都清楚,音乐家和唱片公司是有一定契约关系的,比如卡拉扬早年在EMI的Columbia旗下,五十年代末之后就主要在DGG录音,只是偶尔去EMI和DECCA客串一下。因此,如果看到无名小公司发行卡拉扬的唱片,首先要打一个问号。笔者在初玩黑胶之时,这种坑货买了不少,其中一张是一家名叫“Hoer Zu”公司出版的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以后才知道,Hoer Zu是德国一家通俗杂志的名字,这张唱片是买的EMI德国分公司ELECTROLA的版权,已经是三易其手的再版了。原版是英版Columbia,蓝地球盘标,编号SAX 2275,是卡拉扬最早的几张立体声录音之一,不太好找而且价格昂贵。但是如果非常喜欢这个录音的话,找张德版ELECTROLA 白金狗的头版还是相对容易的,而且价格比英版头版便宜得多。

不过像卡拉扬这样录音极为频繁的巨腕来说,例外总是存在的。比如理查·斯特劳斯的《英雄生涯》一曲,比较常见的是他195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立体声版本,唱片编号138025SLPM。十年之后,他在1969年带领柏林爱乐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又有一版现场录音,黑胶唱片只有苏联国家唱片公司Melodiya(旋律)发行过。如果把这张唱片当成是坑货,那就走宝了。

大唱片公司发行的唱片,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算成是坑货,主要是他们的中价系列,比如DG公司的Resonance(共鸣)系列,DECCA公司的Ace of Diamonds(王牌)系列,或者EMI公司的Concert Classics(音乐会经典)系列等等。这些中价系列唱片,除了极少数的例外,都属于再版录音。在系列首发时,与全价系列的同一个录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的,但是到了二手唱片市场,价格就一样了。如果原录音不是那么珍稀的话,没有必要买中价版的。比如说上一段提到的卡拉扬指挥的《英雄生涯》一曲,到了70年代,DG把它放入Privilege(荣耀)系列,把唱片编号改为2535194,再次发行。这张唱片就绝对没必要买。

还有一种典型的坑货是集锦片。这其中有一些是唱片公司的赠片,为了促销,把即将要发行的唱片,各选一段,刻在一张唱片上,在唱片店分发,或者供顾客来函索取。每次提到这种唱片,我都能想起DG公司出的一张肖邦和舒伯特的精选集,编号为104407。这张唱片本来是DG在60年代的某一年为了推广年度唱片预订为目的的赠品。这张唱片的发行量极大,结果这张唱片现在变成了在每一家唱片店都可以见到的货色。如果有人一定想要这张唱片的话(有人会要的,因为这是大禾花盘标,2006年笔者就买了一张),那请一定出一个最低价买回来。

还有一种唱片是不推荐买的,那就是有立体声版本的单声道唱片。整个西方唱片产业大约在50年代末就进入立体声时代了。但那个时候还有一些顾客固守单声道设备,因此到大约1965年之前,各大唱片公司都采取一种过渡措施,同一种录音发行立体声与单声道两个版本,用不同的唱片编号来区分。已经有立体声版的情况下,单声道唱片可以说是毫无价值。但是一张唱片是否有立体声版,判断起来并不容易,需要积累一定的版本知识,是黑胶版本学中的高级问题。DGG唱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18 系列中,从编号18495之后的唱片,除18502,18508之外,都是有立体声版本的。但是其它唱片公司就不那么好分了。


克路依坦指挥柏林爱乐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是柏林爱乐历史上第一个立体声版的贝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左图是立体声头版,属于难得的尖货。右图是同一录音的单声道版,是毫无价值的坑货。从封面上看,两者的区别只不过是右上角一个金色的圆形贴纸。

在唱片价值光谱中,如果坑货在一个极端,那么尖货就是另一个极端。坑货是白送都不要的唱片,而尖货是值得拼死以求的唱片(records to die for)。很难给尖货一个精准的定义,不过它一定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极端稀少;二是极受追捧;二者缺一不可。到目前为止,ebay拍卖价最高的古典音乐唱片应该是Andre Levy演奏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一个演奏家签名版,一套三张,法国Lumen 唱片公司出版,最终价超过了一万两千多美元,品相有一张还只是EX。像这种唱片,身价高首要的原因就是少,稀少到玩黑胶十几年的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见到过。第二条中的极受追捧,实际上就是在骨灰级黑胶发烧友这个小圈子里的知名度。这种级别的唱片,全世界有三四个人拼了命想拿下,就已经足够创一个拍卖记录了。

如果说坑货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什么叫尖货的定义要模糊得多。在一个黑胶发烧友成长的不同阶段,他对于尖货的概念是会不停地变化的。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就是垃圾了。垃圾这个绰号实际上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人人都想找到尖货,捡个便宜,捡不到,就随便收两张,聊解心头之痒。所以垃圾最终是可以收的盘,而不是真的要扔出去的那种。至于是不是真是“可回收”垃圾,那要看价格和唱片品相。大部分垃圾,从录音和演绎的角度来看,都是精品,只不过是发行量大,才卖不出高价。这对于以听音乐为主的乐友来说实际上是大好事。比如穆特和卡拉扬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DG 2531250)就是一张典型的垃圾。同样一张唱片,如果东德ETERNA引进版权发行,或者日本DG压片,那就堕落成坑货。像穆特这样的大名家,唱片出得多,再版也多,很少有机会像英年早逝的内弗一样得到尖货的待遇。不过穆特有一张唱片是极其稀有的,那是她少年时参加德国少儿音乐大赛的现场录音,后来由主办方出版了私家唱片,里面包括了穆特独奏,她弟弟钢琴伴奏的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这张唱片极其罕见,假使有乐友在唱片店内看到,千万别运用“小厂大腕”的原理当成坑货置之不理。如果有机会搞到这张唱片,再请她签个名(她一定欣然同意,谁知道她自己还有没有),那这张唱片会成为尖货中的战斗机。
21

路过
15

雷人
13

握手
14

鲜花
19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2 人)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