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是个什么玩意儿(上)
简介:7年前开始接触现在称之为Hi-Fi的音响,那时它还有一个更能体现它神秘、高端、也更形象的名字——发烧音响,而且凡是喜欢它或者正在玩弄它的人都自称为“发烧友”,这让不了解Hi-Fi音响为何物的人更容易理解或者认识 ...
发烧友的成长从好奇、冲动慢慢变得好学、理智,商品的流通更让我们接触到了更好的音响产品,咨询的发达、网络的拓展让我们互相交流变得更容易更实效,无论商家、买家在认识上都更趋向于客观、理性,行业也越发地成熟、健康。
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个新世界再次挑战着我们。音响始终也在发展,虽然有人开始回归模拟,虽然更有人抛弃了CD转向数码流播放器,技术无论怎么更新,玩法无论怎么花样翻新,最终的目的依然是追求好声音。
由此看来,音响是满足于我们的欣赏需求,好听的声音便成了唯一的标准,定好了这个目标,去组建自己的音响系统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其实不然。
一来很多人怀疑自己的耳朵,总觉得自己不会听,怕买到的音响不好,或者说担心别人说不好。其实音响就是为你的耳朵服务的,你就是为自己买的,别人说好坏那是别人的耳朵,跟你一点关系没有,为何总要听别人的意见呢?
当然有人会说自己不懂,不知道如何判断好坏。这个话题貌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因为我们自小就知道电子管收音机出来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比半导体收音机出来的好听,这就说明我们的耳朵绝对是有鉴别能力的,为何现在却拿不准了?原来我们考虑了更多“声音”之外的因素:价格、品牌、产地、款式、颜色等等。
二来是被商家所忽悠。音响这个玩意是最容易被商家说得高深莫测、神神秘秘、神乎其神的一种家电产品,原因就在于它的主观性。提到了主观性仿佛一下没了标准,因为它因人而异,从而造成不同的结论,的确,我们确实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某种听感,比如“水分”,比如“甜润”,比如“松软”,这就造成了面对音响,消费者心理上的一种迷茫,一种举手无措,因而很多人说音响很玄、音响很神奇、音响水很深!
我们从摔玻璃开始接触音响,我们从听大炮、听飞机起飞的噪音中认识音响,我们没有去过音乐厅、我们不会一件乐器,我们甚至连国歌都能唱跑调,我们对声音的判断无从下手也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有一拨人自命不凡,他知道啥叫皇帝位,他知道什么样的声音“肥”了,什么样的声音“干”了,他甚至知道现在听到的声音来自于三峡大坝水力发电而不是某小电厂的火力发电,这些人甚至可以煞有介事地告诉你:你家在63Hz有明显的驻波……
我对这些人敬而远之,因为我觉得我的耳朵能听出来有驻波,但是我判断不出来是63还是64Hz,因为我的耳朵没有示波器那么精准,没他的厉害……
这些人现在都自称发烧友。
这些人活跃于当地各个音响店,他们呼朋唤友煞有介事一本正经正襟危坐指手画脚口沫四溅上知格里高利巴赫海顿风雅颂下知春哥曾轶可凤凰传奇最炫民族风……
这些人还知道转盘解码前级后级合并机单声道多声道防弹布羊毛纤维碳编织钻石高音海尔喷射线阵列密闭导向迷宫传输线,他们还知道书架落地嵌入式双线分音全频带号角主动被动有源无源,他们更知道LP、VHS、LD、CD、VCD、DVD、MD、MP3、MP4、DSD、SACD、APE、WAV、FLAC……总之说起理论他们可以从爱迪生一直说到微软,说起帕格尼尼他都知道人家有几个情人。
可是说起音乐他只知道蔡琴的《渡口》,一张盗版《民歌蔡琴》闯天下。
你敢让他帮你选音响吗?
音响,你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音响是一种文化。
音响是一种能发声的电器。
就像泡茶用的茶壶、画家手里的画笔、木匠手里的锯子、摄影师手中的相机。
音响就是一套工具而已。
没有好茶叶泡不出好茶汤,没有好创意画不出佳作,没有好手艺做不出艺术化的家具,没有一双慧眼怎能捕捉到美景?
音响就是用来回放音乐的,好听的音乐、优美的音色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所以我们只需带上一颗恬静的心,梳理好自己的心情,接受音乐的熏陶、用音乐打动自己。
如果《二泉映月》让你伤心欲绝,如果《梁祝》让你悲喜交加,如果《命运》让你重新振作,如果《布列瑟农》让你想到了车站离别……
能打动自己的声音就是好声音。
选择这样的音响才是好的音响。
(未完待续)
浏览 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