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大点兵”:三大音乐节

专题文章: 音乐节“大点兵”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你知道三大音乐节是哪三大吗?是拜罗伊特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逍遥音乐节。它们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历史,有什么亮点?下面由笔者为大家介绍。

Dg唱片公司发行的萨尔茨堡音乐节50年精选套装
■ 萨尔茨堡音乐节
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城市之一,萨尔茨堡的作用并不只是担当莫扎特和卡拉扬的故乡以及音乐电影《仙乐飘飘处处闻》的取景地。更是著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和复活节音乐节的所在地。

在1920年,由奥地利剧作家、象征主义诗人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改编、莱恩哈特执导的戏剧《凡夫俗子》在萨尔茨堡上映。它在此前的柏林演出反响平平,却未料在萨尔茨堡大获成功。5000余名观众如中了魔法一般被戏剧的发展牢牢地控制住,包括坐在第一排的大主教和大教堂的牧师都不禁流下了眼泪。于是在1921年,《凡夫俗子》在同样的地方再次上演,甚至直到现在,每年的萨尔茨堡都会上演这一出戏剧。

格伦·古尔德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传奇现场

与1920年不同的是,1921年开始,在戏剧演出前后,加入了室内乐和管弦乐的演出。而到了1922年,由理查德·斯特劳斯执棒的莫扎特歌剧《唐璜》在萨尔茨堡演出。随着第一座节日大厅在1925年落成,现代萨尔茨堡音乐节基本成型。

但是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现代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基础应该要追溯到1877年到1910年间由“莫扎特国际基金”在萨尔茨堡不定期举办的音乐活动,尽管他们计划在1914年设立音乐节,但是一战的爆发令这个计划落空。直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在5位艺术家的努力之下,现在萨尔茨堡艺术节才逐渐成型。这五位艺术家除了上文提到的霍夫曼斯塔尔、莱恩哈特以及理查德·斯特劳斯以外,还有场景设计师阿尔弗雷德·罗勒和指挥家弗朗茨·绍克。

1948年起,卡拉扬开始在萨尔茨堡艺术节中逐渐发挥影响力。1960年7月20日,卡拉扬主持了新艺术节演出大厅的开幕,这也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萨尔茨堡音乐节在借助卡拉扬的国际影响力日渐国际化和多样化:萨尔茨堡吸引了从米兰到纽约的歌剧院和音乐家们,于此同时,除了每年夏季举行的夏季音乐节以外,卡拉扬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复活节艺术节、圣灵降临节音乐节等等也为萨尔茨堡音乐节更为丰富。

1989年,卡拉扬逝世。翌年,杰拉德·莫提尔Gerard Mortier接任艺术总监。他追求以更开放的方式发展艺术节;向不同人群和青年人推荐更宽广,更现代的曲目;以及新颖,甚至大胆的美学视角。个性化的座右铭体现在整个艺术节的演出中,大量新制作逐年增加。2002年,作曲家、指挥家彼得·鲁什茨卡接替莫提尔的位置。他从五个方面实践他的戏剧化概念:他用全新的示范性的制作以及第一次完整地演出22部莫扎特歌剧来对这个城市最著名的儿子表达敬意:理查德斯特劳斯的作品被搬上舞台以表达对艺术节创始者的崇敬;纳粹年间被流放和驱逐的奥地利作曲家科恩歌德、泽姆林斯基和施礼克的作品首次被搬上艺术节舞台和观众见面。鲁什茨卡也想让观众们以全新的视角欣赏19世纪耳熟能详的作品,并致力于探索“第二个摩登时代”的唯美主义,并在艺术节期间推出更多首演作品。在他四年的艺术总监任期中,艺术节达到了从卡拉扬时代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和最大的观众数量。

1978年,卡拉扬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节之一,萨尔茨堡音乐节吸引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登台献艺。格伦·古尔德、魏森博格、富尼埃、伯姆、卡洛斯·克莱伯……都在萨尔茨堡的舞台上留下了光辉的瞬间。DG和Ofero唱片公司在记录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使得我们后人在今天依然能领略到黄金年代的一丝剪影。

Series Navigation自我主义者的告白:197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 李赫特独奏会 >>
浏览 6,265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