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的春天与华沙的秋天
- 音乐节“大点兵”:三大音乐节
- 自我主义者的告白:197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 李赫特独奏会
- 布拉格的春天与华沙的秋天
原作者: 何任远
简介:对于大部分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位于西欧的各大音乐节固然是让人趋之若鹜的盛事,然而在音乐艺术传统同样丰富多彩的东欧地区,他们的音乐节历史也同样丰富,这些音乐节同样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跟大 ...
卢托斯拉夫斯基与华沙之秋
每当提起波兰音乐的时候,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总是肖邦。没错,每年在华沙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波兰最著名的音乐活动之一,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下半页开始举办的“华沙之秋”国际音乐节,则是波兰国内作曲家了解西欧动态的极好渠道;冷战结束后,到了今天,“华沙之秋”音乐节依然是波兰国内举足轻重的国际性音乐盛会。
1956年十月,波兰改革派领导人哥穆克复出担任波兰第一总书记,同月举行“华沙之秋艺术节”。从此,这个艺术节在冷战时期成为了波兰向外国展示音乐作品以及波兰向本国展示外国当代作品的平台。这是东方阵营唯一的当代音乐节,吸引了同时代的所有西方巨匠的到访。铁幕后的东欧民众通过“华沙之秋”音乐节了解到勋伯格、伯格、魏恩伯格等维也纳第二乐派的音乐作品。布列兹、诺诺、约翰·凯奇等二十世纪下半页重要作曲家也参加过这个国际音乐节,一时让它名声大噪。由于东西欧冷战对峙,波兰华沙处于两者之间,因此“华沙之秋”音乐节成了苏联音乐家与西方当代作曲家见面和交流的平台。1959年,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抵达华沙,参加“华沙之秋”音乐节,让该音乐节成为了西欧与莫斯科之间音乐同行交流的中转站。
“华沙之秋”音乐节曾经深远地影响着波兰二十世纪一个重要的作曲家:卢托斯拉夫斯基。作为活在铁幕背后的作曲家,卢托斯拉夫斯基最感焦灼的地方是自己被国际主流隔绝,而华沙之秋艺术节则是他接触国际最新动向的地方。在西方,当代作曲界在五十年代经历了达姆施塔德“新音乐”培训班的洗礼,已被十二音阶学派一统天下。这对于卢托斯拉夫斯基来说却感到痛苦,他认为如果西方年轻作曲家都一味模仿韦伯手法作曲的话,那么未来的音乐界面貌将会难以想象。他要走的是游离于西方意外的一条独自开辟的新道路。从1954年到58年,他花了四年时间创作了纪念巴托克的《葬礼音乐》,此作让他在国际上一炮而红。此作不但让他抖掉了身上一直挂着的巴托克式民族音乐招牌,也让他开辟出一条不同于“维也纳第二乐派”的道路。
到了今天,波兰成为了当代音乐的重要大本营,而这个音乐节依然极具先锋性。很多实验性音乐演出都选择在废旧工厂或者车间举行,秋天的华沙俨然成为了国际先锋音乐艺术家展示最新作品的重要舞台。潘德雷茨基和格雷茨基等成为波兰当代音乐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转折点的中流砥柱;而随着波兰经济的壮大,波兰政府对音乐文化的资助也越来越大。如果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注重参与演出者的名气的话,那么波兰的“华沙之秋”音乐节,则是中欧、东欧地区一个非常有权威作用的当代音乐创作标杆。
浏览 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