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革命——Atmos全景声实践
原作者: Ken Lee
简介:产品代理:优声美影 2014年,杜比公司再次让我激动不已,带来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Dolby Atmos全景声。通过制作源头和回放的转变,让商业影院和家庭影院实现了360°的“半球”声场,无比接近真实的“自然声” ...
产品代理:优声美影
2014年,杜比公司再次让我激动不已,带来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Dolby Atmos全景声。通过制作源头和回放的转变,让商业影院和家庭影院实现了360°的“半球”声场,无比接近真实的“自然声”!
玩了十几年影院,对上一次让我激动不已的升级,是DVD升级到蓝光BD,我们告别了有损压缩的杜比AC3和DTS声轨,迎来了无损压缩的杜比TureHD和DTS-HD技术,声音的动态、信息量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这次杜比全景声的升级,看似简单的在头顶加上4个喇叭,实现头顶声场,如果这是你对全景声的理解,那你就错了!
制作理念大解放
以往制作电影音效的时候,都是基于声道制作,如5.1或者7.1,我们的功放只能简单的回放碟片录制好的声道。在这种制作理念下,很难做出精确有连续性的声场过渡,因为混音的时候就要分配、平衡好每个声道,声道越多工作量和数据量越大,难度也越大,想要突破7.1改成24声道或者更多,录音师就会疯掉!并且存储起来也极度浪费空间。
杜比全景声首先在制作的时候舍弃了声道这个概念,是首个基于声音对象(audio object),而非声道的影院系统。什么是声音对象?你在电影场景中所听到的任何声音都是声音对象,如孩子的叫喊声、直升飞机的起飞声、汽车的鸣笛声。电影制作者运用杜比全景声,可以准确地确定这些声音的发声位置并随情节发展精确地控制声音的位移。
以这种方式来构思声音,不会有基于声道的音频系统所存在的诸多限制。在基于声道的系统中,电影制作者需要考虑扬声器设置:这个声音应该来自左后环绕声还是左侧环绕声?而有了杜比全景声,电影制作者只需要考虑故事情节:孩子大叫大喊着要跑向哪里?无论在电影院还是家庭影院,杜比全景声系统都可以智能地决定使用哪些扬声器,来精确再现电影人想要呈现的孩子的移动方向。
而且,比起基于声道的家庭影院,杜比全景声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在基于声道的系统中播放基于声道的内容,扬声器数量是固定的:7.1 系统通常包含 7 个扬声器和 1 个低音扬声器。有了杜比全景声,情况恰好相反,你会拥有无与伦比的灵活选择:8个扬声器(5.1.2)就可让你畅享完美体验;或者添加更多扬声器,聆听者会获得更加饱满、细腻的声音。添加扬声器时,支持杜比全景声的接收器会自动判断如何使用扬声器营造妙不可言、身临其境的声音效果。
所以杜比全景=Bed Audio + Object Audio + Dolby Atmos Metadata
Bed(声场):电影音效不可能全部都是对象,这样就像是舞台上只有演员,没有背景一样,所以Atmos提供了所谓的Bed音效,这是所有整个电影声音的基础,你可以理解这就是最传统的5.1或7.1声道。
Object(对象):存在于三度立体空间里的一组音效。例如杜比全景声演示碟中,那片旋转的树叶就是一个标准的对像,也就是Object。
Metadata(坐标):就是记录对象(Object)的位置座标、音像大小、移动时间等相关资讯。您可以想像一下火车开过与头顶有炸弹爆炸的音效,它们除了位置不同,音像的大小与呈现的时间状态也会不同。
不再是狭义的几声道
在电影院,我们常看到侧面和后面有一大串喇叭,感觉比家用7.1的喇叭数量要多得多,但是他们依旧是7.1!只不过利用多喇叭组成一个声道,解决环境过大的问题,和家用的7.1没有本质的区别。现在全景声的出现,就可以做到声音由一个喇叭跳到另一个喇叭,每一个喇叭都是一个独立的通道。
如下图,基于声道组成的侧环绕虽然有5个喇叭,但5个喇叭发一样的声音,算一个侧环声道。全景声消除了传统声道概念,把这5个喇叭变成独立的声道,声音不再是一排到另一排,而是一个到另一个,这样声音的定位就能大幅度提升,录音师能创作出更真实和巧妙的声效。
音箱摆位大解放
根据美国HAA的要求,以往环绕的高度设置大概是1.8m,但这依然是一个折中的要求。当你把环绕设置偏高,你能获得更自然的电闪雷鸣等头顶定位,但遇到多声道音乐会,或者汽车穿越的场景,就会发现环绕偏高带来的不真实,怎么乐器和汽车都跑到头顶去了?当你把环绕设置到较低,音乐会是没问题了,但刮风下雨或者飞机就飞不高了……全景声把以往的侧面和后环绕统一下移到和主箱一个高度,这样地面音箱就能做到完美的衔接,对于地面声音的营造是绝佳的。顶上喇叭就可以负责高空的声效,做到和地面喇叭分工合作,实现360°的半球声场。
诱惑
今年10月份的成都音响展,我们借用了安桥的全景声功放TX-NR838,搭配我们的STARKESOUND小钢炮H1 Elite做首秀。限于现场环境,我们没有在头顶搭建头顶音箱,还是按照传统的7.1来组建。通过杜比专用的全景声测试碟,我们体验到了以假乱真的侧环绕声场,如DOLBY ATMOS RETAIL LOOP里面的FULL 360°SOUND,那只鸟绕着我们在水平面旋转了2圈,主箱与侧环绕、侧环绕与后环绕实现了完美的过渡,没有断层,非常的自然真实,不过这也和我们使用了7只一样的H1 Elite音箱有关,在频率和音色上就做到了统一。虽然没有头顶喇叭,但我们竟然也感受到了不错的头顶音效!那片树叶由头顶旋转掉下的轨迹交代得有模有样。实在没想到一台不足万元的合并机,竟然能提供如此惊艳的全景声效果,看来制作软件的升级对于声场的改善还是相当明显的。
开始折腾全景声
在感受完杜比全景声的魅力后,我实在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咱们视听室也必须升级到全景声!并且借升级到全景声的机会,也要把侧环绕和后环绕的IW-H3 Elite升级到“门板”IW-H7旗舰,实践告诉我,侧环绕和后环绕太重要了,尤其升级到全景声,要想获得完美的声场,必须统一所有的喇叭!安装IW-H7做环绕的时候,同时下调高度,让高音基本与听众耳朵保持水平。顶上环绕的选择最让人头痛,一来是全频喇叭,二来要有广阔的扩散性,最后还要达到我心目中的“所有喇叭必须一样”,看来钱不能省,逼着我上7系的旗舰环绕SR7。可以切换工作在偶极和单极的SR7确实是完美的解决方案,扩散性和指向性都是兼备,单元只比H7少了一个8英寸低音,其后的粉噪测试也证明了选择是正确的,所有地面喇叭和顶环绕音色完全一致。如果条件允许,顶环绕一定要上4只,实现前后顶环绕设置,这样能实现更丰富的头顶音效。
按我个人喜好,目前安桥PR-SC5530纯前级是最佳的选择,不但能实现全平衡输出,并且还能同时接4个低音炮,实现我们首创的12.5.4全景声系统!你没看错,我们的系统确实是12.5.4系统,16只主箱,5个超低频。在几年前,我就开始使用专业领域常用的玩法——矩阵。通过多只音箱并联或者串联,实现多只音箱的矩阵玩法。其实这个原理很好理解,同时期的6缸发动机肯定比4缸更平顺从容,但造价会更高,毕竟多了两个缸,也更费油一些,但性能提升是无须质疑的。更多的单元参与进来,同样实现105dB的情况下,失真肯定降低,因此听起来也更从容大气。对于矩形的房间,4个低音炮已经被证实是最佳的配置,4只雷鸣FV15HP产生四面八方的低频,不是单炮能比拟的,哪怕你单炮再高级,也无法逃脱房间声学和多缸原理。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如果你的音箱是8Ω,使用并联连接两者音箱问题不大,大多数功放都支持4Ω输出,但如果你的喇叭本身就是4Ω,并联以后就是2Ω了,绝大多数的功放是吃不消的!由于我们使用了STARKESOUND最新的A7后级功放,经过测试,竟然能在2Ω的状态下正常工作,确实出乎意料之外。
12.5.4全景声音频系统
左中右主箱:STARKESOUND IC-H7×6
侧、后环绕:STARKESOUND IW-H7×6
顶前、后环绕:STARKESOUND SR7×4
低音炮:FV15HP×4、F15HP×1
前级功放:ONKYO PR-SC5530×1
后级功放:STARKESOUND A7×2
RGB LED双机投影系统
投影机:OPTOMA HD91×2
屏幕:SPECTROSCREEN PEARL 180×1
碟机:OPPO 103D
那第5只超低音呢?虽然我们的中置由2只H7组成,已经有4个8英寸低音单元,但对于200m?的空间,依旧没有达到我的密度和厚度标准,所以我在中置声道加入一只15英寸的雷鸣F15HP低音炮,使其兼顾8英寸的速度和15英寸的宽松、下潜。
截止到本文,革命终于成功了,虽然牺牲了巨多的米,但换来了全景声,享受着革命的成果——声音脱胎换骨!每一位来听过的朋友都激动不已,有条件和没条件的都在想怎么“闹革命”。下一篇文章,我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目前为数不多的全景声电影:全球首张全景声蓝光电影《变形金刚4》、经典歌舞大片《舞出我人生5》、全球首张市售华语电影《窃听风云3》、以及杜比全景声专用测试碟,如何在12.5.4全景声系统下创造出非凡的视听享受?
浏览 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