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尤里·爱格罗夫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上期的专题中,笔者已经简要地谈了尤里·爱格罗夫的生平,以及他演奏的巴赫作品和1978年在纽约卡内基大厅的电视独奏会,在那场独奏会上,他演奏了舒曼的《狂欢节》、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八钢琴奏鸣曲》以及李斯特的《 ...
上期的专题中,笔者已经简要地谈了尤里·爱格罗夫的生平,以及他演奏的巴赫作品和1978年在纽约卡内基大厅的电视独奏会,在那场独奏会上,他演奏了舒曼的《狂欢节》、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八钢琴奏鸣曲》以及李斯特的《钟》。
作为出自苏联体系的钢琴家,庞大的曲目武器库是他们的重要必修课之一,从巴赫到肖斯塔科维奇是对这些铁幕之后的钢琴精英们的绝对要求。这庞大的曲目武器库与他们的钢铁般的出色技巧相互结合,成为他们独步音乐界的绝佳武器。

爱格罗夫的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再版封面

爱格罗夫的主要舒曼录音收录在这个7CD的包子中,这个包子之前是EMI发行的,EMI倒闭之后版权被归入华纳名下,后者把这个绝版多年的包子再版。

爱格罗夫非常罕见的舒伯特钢琴作品录音

作为Yakov Zak的学生,他的肖邦也是极为著名。
爱格罗夫也不例外,他的曲目绝不止在巴赫,亦绝不止于在一个非常小的一个范围之内,针对他的现存录音,笔者将着重谈谈他演奏的另外一些作品。
德彪西
爱格罗夫的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是他的“主要武器”,也是一个传奇。德彪西是爱格罗夫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但是囿于禁令,当时在苏联是不能够学习德彪西的,所以在60年代之后开始职业生涯的苏联钢琴家的曲目库中都没有德彪西的作品。但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却不是不允许:李赫特就曾在1961年到1979之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开过一些独奏会,演奏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和《24首钢琴前奏曲》,前者的演绎甚至被认为是这套曲目的演奏版本的顶峰。
我们之所以称爱格罗夫演奏的德彪西是传奇,并不止是单单指其演奏的高度,更是因为他的德彪西是在出逃西方之后自学的,但让人惊讶的是这却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爱格罗夫在那一个EMI的套装中录制了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意象集》中的《游吟诗人》和《版画集》。
《24首钢琴前奏曲》作为德彪西最主要的钢琴独奏作品总是最为人所重视。《阿纳卡普利的山丘》是爱格罗夫弹得非常出色的一首,很多人喜欢把第1小节的钟声引子弹得很慢,但是能弹出像爱格罗夫这种“慢悠悠”的气质的人并不多。第11小节之后便是舞蹈部分,序曲已经弹得非常生趣,随后是密集的八分和十六分音符营造的塔拉泰兰舞曲和低音区的舞蹈回声,这个部分爱格罗夫是一气呵成,那种珍珠泻地的音色不由得令我想起他在《钟》的中部那一串十六分音符的瀑布。一个过渡的插部之后则是船歌部分,这个部分爱格罗夫是弹得非常活泼。中央插部和船歌再现之后,钟声在A大调重现,调性色彩变得光辉起来。随后舞蹈重新开始,珍珠泻地般的塔拉泰兰舞和活泼的船歌交替进行,然后A大调的钟声急速响起,以三个六度的三和弦结束全曲。爱格罗夫依然是一气呵成,手指几乎是不停歇地敲出一连串短小音符组成的流水,结尾的三个六度三和弦咋听上去弹得有些随便,但实际上无比精致。
《版画集》的第二首《格林纳达之夜》,引子弹得魅惑无比,这段充满西班牙风情的魅惑舞曲就如同夜色中诱人的女郎,那一串串八度就像逐渐点燃的火焰,在格林纳达蔓延开去。爱格罗夫演奏接下来的Rubato的时候非常自由,却又充满神秘感,天知道Rubato后面还有什么?一个短小的插部之后,弗朗明哥的舞蹈节奏出现在乐曲中,爱格罗夫再次发挥出他那惊人的天赋,面对这些短小的八分音符他总有办法把它们变成一颗颗落地的珍珠,真像一位非凡的炼金术师。
舒曼
上一期的杂志中,我们谈到爱格罗夫在1978年卡内基音乐厅的电视独奏会上的那个非凡的《狂欢节》,但正如舒曼不止《狂欢节》一样,爱格罗夫留下的舒曼录音也不止《狂欢节》,唯一不变的就是,一旦爱格罗夫演奏起舒曼作品,那是无人能敌的。无论是音色,还是对于舒曼瞬息万变的略带神经质的敏感情绪,他都有完美的把握。他的演奏音乐性格丰富,感情对比强烈,却又能通过良好的整体把握而避免无节制的浪漫效果乐评家勋伯格曾如此评论过他演奏的舒曼作品:“无浪漫,非爱格罗夫。”(“Mr.Egorov is nothing if not Romantic.”)
有朋友知道我在写爱格罗夫,问我是否听了他的《蝴蝶》,噢看在上帝的份上怎么可能没有?爱格罗夫那清澈如水的音色在这部作品中可谓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把这部舒曼早期的作品弹得生动有趣,舒曼早期那些奔放诡异的风格也一览无遗。印象最深刻的是终曲《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尾段像是描写假面舞会散场,一颗颗音符在渐弱中慢慢释放,宛若蝴蝶翻飞。
除了《狂欢节》和《蝴蝶》以外,爱格罗夫演奏的舒曼作品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克莱斯勒偶记》了。这部舒曼仅用了4天就一气呵成的作品是他所作的最主观的钢琴音乐,蕴含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情绪。爱格罗夫演奏第一首小曲的三连音时继续展现他那炼金术师一般的戏法,我是到底也想不清楚,这些八分音符是如何弹得每一颗都清澈饱满,富有生命力;随后进入稍慢的中部,爱格罗夫的节奏和张力都掌握得恰到好处,浪漫但又不滥情。
第二首是一首变化多端的回旋曲,柔和的旋律之间插入了两部狂乱的间奏曲,感情的转换像是《哥德堡变奏曲》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变奏一样。我总觉得爱格罗夫有种像在刀锋边缘行走的意思:主题和主题的再现柔和而不悲伤,更像是忧郁;两首间奏曲尽管不是崩溃的展现,但内心的疯狂无疑已经若隐若现。
Series Navigation<< 谜一般的钢琴家 ——桑松·弗朗索瓦
浏览 1,799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