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俄罗斯青年大提琴家 兼谈特米尔卡诺夫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原作者: 禤建基
简介:杨民望先生在编著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中,介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时谈到其中的第三变奏(在老柴原作中为第七变奏):“这里所塑造的温柔、明朗的抒情意境,所表达的属于作者偏 ...
杨民望先生在编著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中,介绍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时谈到其中的第三变奏(在老柴原作中为第七变奏):“这里所塑造的温柔、明朗的抒情意境,所表达的属于作者偏爱的那种诗意的感情,很容易令人想到……交响幻想曲《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弗兰切斯卡的抒情的诉述。”经比较,笔者发现此说确有一定道理,甚至有两三个音符的组合几乎一样,只是前者表达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而后者是“字字泪、声声血”的哭诉。后曲描写被迫嫁给暴君的弗兰切斯卡,与暴君之弟保罗相爱的曲折细腻的情感发展,在共读爱情书籍的时候,终于勇敢地拥吻,但由狂暴主题代表的暴君的出现,带来的是对两人的追赶、刺杀。乐曲前后是对地狱惨状的描写。
2014年10月16日晚尤里·特米尔卡诺夫率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广州大剧院音乐会的上半场,演出的正是上述两首曲目。第一首《弗兰切斯卡》令笔者清晰地听到老柴描绘地狱旋风的高妙手法。其后那段铜管阴森音响引导下,放肆地六度上行瞬间达到无比凌厉效果的乐队强奏音群,笔者原来想象是代表杀人的暴君,后来听了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前身)的录音,那种嚣张、狰狞的形态,使笔者产生了“死神”的联想。特米尔卡诺夫看来没有突出这种“张牙舞爪”的形象,但力度也十分强横!接下来的“哭诉”旋律分别由木管和弦乐几次奏出,而几次的发展均不相同,特米尔卡诺夫让笔者看到老柴表现人物哭诉、爱情曲折发展以至达到高潮的细腻构思,并深为感动。如第一次“哭诉”旋律之后,弦乐群哀痛、惋惜地呼应,这个旋律,就十分撼动人心!爱情最后导致的是“刺杀”,乐队再次重现“阴风阵阵”和“强暴形象”,显示他们确实是演奏本曲的专家!
第二首《洛可可》开头呈示主题的乐段,有一次反复,特米尔卡诺夫在第一次十分优雅的基础上,把第二次处理得轻盈,一下子就把作品静谧迷人的气氛烘托出来了。由当红的80后大提琴家马斯连尼科夫奏出的第一变奏接续了这种细致的诠释,在有着话语般分断并与乐队呼应,不时出现富于情绪变化的活跃走句的第二变奏,令笔者产生这样的感想:作曲家虽然有仿效洛可可风格的意图,但这样的音乐还是老柴的,还是俄罗斯的!如此节收束时那个很多半音变化、小幅波动反复下行的乐句,就是很典型的表现。在现今流行的由德国大提琴家费真哈根作了“伤筋动骨”改动的版本中,原作一慢一快的第三、第四变奏被甩到乐曲最后,把原作第七变奏充任第三变奏,而最后的第八变奏基本删除了。这样,就使得四分之三拍子的新的“第三变奏”不但与第一、第二变奏对比减弱,而且与新的“第四、第五变奏”(分别由原作第五、第六变奏前移而来)区别模糊,变成了“温吞水”的效果。笔者认为改编是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其实,作品的主题在原作的第六变奏由乐队作了比较完整的再现,并有华彩乐段,表明主体的构成,这是不宜变动的。改编版把“重头”的、对节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第三、第四变奏挪到最后,造成了“接续突兀”、“高潮铺垫不足”、“后部节外生枝”等多种不良效果。不过,从单个变奏的角度看,马斯连尼科夫的演奏十分完美,如优美的“第六变奏”(原作“第三变奏”)就展现了一幅如石砌的精美房子上燃起数处壁灯那样的温馨的图景!
下半场穆索尔斯基/拉威尔《图画展览会》特米尔卡诺夫的指挥精细而生动,乐队显示出强大的动态营造能力。如《牛车》就在泥泞中一步一步走到你的面前,坚韧的力量打动人心!在最后的《基辅大门》中,明亮华美的声音,简直把你带到穿着民族盛装的俄罗斯民众欢庆的节日中!
时隔一天,即2014年10月17日晚,笔者又在星海童辉厅欣赏了另一位俄罗斯1988年出生的大提琴家,2011年第14届柴可夫斯基大提琴比赛金奖得主奈瑞克·哈克纳扎莱恩的独奏会。这是一位技巧高超、全面,并有理解多类作品的很强能力的演奏家。曲目中舒曼《幻想曲集》、柴可夫斯基《夜曲》、《随想曲》、帕格尼尼《摩西主题变奏曲》以及加演的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均是著名的大提琴独奏曲。至于被称为大提琴“新约圣经”之一的贝多芬《第五大提琴奏鸣曲》(“旧约”为巴赫奏鸣曲),以及笔者判断是现代大 提琴奏鸣曲少数顶尖作品的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则技巧与内涵均高深。特别是这两首奏鸣曲的慢板乐章,笔者认为是出自深思冥想的佳作,要进入其境界同样要费尽心力。奈瑞克自如的演奏,显示了未来大师的形象,与16日晚的马斯连尼科夫各有千秋!
浏览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