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碟的原声魅力:ABC HD-Mastering CD和AAD CD对比测评
原作者: Jeremy
简介:上期杂志我们谈到ABC唱片公司的HD-Mastering CD技术,这项技术通过改良CD数据写入的过程以及唱片盘片的制作工艺以达到尽可能高清回放的目的,不过实际上,在写入子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部分信息丢失的情况。哪怕是HD ...
上期杂志我们谈到ABC唱片公司的HD-Mastering CD技术,这项技术通过改良CD数据写入的过程以及唱片盘片的制作工艺以达到尽可能高清回放的目的,不过实际上,在写入子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部分信息丢失的情况。哪怕是HD-Mastering CD,由于在制作过程中依然是采用“经过处理”的CD音源,因此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除非……
Yes,母盘直刻。
ABC唱片公司就真是这样做了,而且做得还“蛮拼”的,采用了24K金碟。24K金碟的效果大家都曾有所耳闻,笔者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还是在2012年或者2013年的某一期的《古典纵横》上,节目主持人赵毅敏老师在节目上播放了日本的Decca出版的一系列采用24K金碟CD盘片的古典音乐唱片。现在笔者肯定记不起来是唱片的质素是如何啦,唯一记得就是当时感觉24K金碟这种“土豪玩意”是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了。没想到2015年,依然还不是很有钱的笔者竟然能“一亲芳泽”,亲身感受24K金碟的魅力。
哎呀,扯得稍远了一些,还是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题目中的AAD CD是怎么回事,以及跟母盘直刻又有什么关系。
所谓AAD,就是Almost Analogue Digital(几乎是模拟母带的数码信号),初初看来,它同普通CD一样,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但实际上,ABC公司在制作AAD CD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经过任何额外处理,而是直接将模拟母带通过模拟时代中专业录音室配备的Studer A80开盘机,再加上HHB CDR-830 PRO专业母带级台式刻录机将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这个过程,模拟母带被直接烧录到HHB 24K GOLD CDR上。这真是正正式式的“母盘直刻”。
但是还不止,每一只AAD CD是经过1∶1的速度直接刻制,也就是说,母带播完一次,才能刻录完一张CD,这样的工作量实在是吓人。但还有更吓人的呢,CDR的装袋后面粘贴有一块硬纸板,上面有唱片题名和每一张CD专属的独立编号——这些都是手!写!的!就连CDR上为了避免粘贴标签带来的回放失真风险,也是通过手写信息。去年笔者有一门专业课需要我们交3000字的手抄论文,笔者虽然常写字,但也叫苦不迭,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庞大的工作量当中耗费的人力物力。
在拿到几张AAD CD的时候,笔者手边恰好有两张同样内容的HD-Mastering CD,就想不如来个对比测评吧。于是就这么做了。
首先说说设备,由于笔者是在学校,不能像微博上某土豪一样用上KEF的有源音箱等土豪级设备,于是只能利用手边的器材:音源采用PC,经过Audiobox iTwo专业声卡输出,监听设备则是被称为“直推神器”的德国大师GMP435S监听耳机。测评唱片是《邓丽君25周年》和《The Power of Piano》的HD-Mastering CD和ADD CD。
首先试听《The Power of Piano》的第八首,霍洛维茨演奏斯卡拉蒂的《b小调奏鸣曲》。ADD CD版本的音场明显比HD-Mastering CD要宽敞得多,钢琴的音色变化依然是展露无遗,然而整体上却多了几分通透感;第九首同样是霍洛维茨演奏的斯克里亚宾的《升f小调钢琴练习曲》,这首曲目以密集的音符和极大的动态著称,在ADD CD上,强和弱音符之间的动态变换非常清晰,展现出极庞大的气势,密集的16分音符也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而再听《邓丽君25周年》的第一首《小城故事》,HD-Mastering CD的音场偏窄,乐器被压缩得有些偏中间位置,而AAD CD的定位则相对更加清晰,乐曲箫、笛和古筝的位置明显能听得出他们所处的右中左位置,另外相对HD-Mastering CD版本,AAD CD还修正了《小城故事》和《水上人》之间那一段超长留白的问题;而《但愿人长久》中,AAD CD展示了比HD-Mastering CD更深厚的音场和更出色的定位,弦乐、电子琴、圆号的先后位置都能明辨,邓丽君演唱中的细节也明显更多一些,且相对更为温暖婉转。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做测评并不是贬低HD-Mastering CD,HD-Mastering CD与传统CD相比仍有更高的音质和细节体验,能比SACD更能适应播放器材,而且比SACD具有更高的性价比。HD-Mastering CD与AAD CD之间的差别是它们在刻制唱片和盘片用料、工艺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后者在价格上一定相对会更高一些,所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浏览 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