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一生:《李赫特在DG、Decca 以及Philips公司全集录音》
- 钢琴家李赫特 百年纪念
- 传奇的一生:《李赫特在DG、Decca 以及Philips公司全集录音》
- 传奇的开端 记1960年李赫特访美卡内基独奏会
- 李赫特十大独奏现场
- 李赫特的微博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古典音乐唱片发行与销售商,环球唱片手上拥有非凡的资源,在通过收购兼并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英国迪卡唱片公司(Decca)、英国西敏寺唱片公司(Westminster)、美国水星唱片公司(Mercury) ...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古典音乐唱片发行与销售商,环球唱片手上拥有非凡的资源,在通过收购兼并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英国迪卡唱片公司(Decca)、英国西敏寺唱片公司(Westminster)、美国水星唱片公司(Mercury)以及荷兰飞利浦唱片公司(Philips)之后,这头巨兽就拥有了在20世纪古典音乐艺术家们在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录音。如果当年EMI的唱片版权被环球公司抢到的话,那么它就要称霸全欧洲了——拿破仑一生没有完成的两件事,差点就被环球唱片公司做到一半。
目光还是转移回这套唱片中来,首先我们来说说不足的问题:这套《李赫特在DG、Decca以及Philips公司全集录音》与环球唱片公司在发行这套唱片半年多前就发行的《李赫特独奏作品集》是冲突的,因为前者包含了后者全部内容,这真是唱片公司在发行企划上的失误,但唱片公司本身的损失并不大,倒是苦了消费者。笔者身边有朋友就是这样,嘴里虽然叨念着娘希匹,但还是只能叹一口气在购物网站上按下了“立即购买”的按钮。不过听说他把《李赫特独奏作品集》转让了出去,那损失也没那么大。
而好的方面自然是显而易见,《李赫特在DG、Decca以及Philips公司全集录音》是他在历次访问欧洲的时候在这三家公司录制过的所有唱片的整合。这个系列有相当一部分唱片是已经绝版多年,比如1958年李赫特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传奇独奏会,这场独奏会在当时由Philips公司录音并发行;也有相当著名的,比如李赫特与卡拉扬合作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由DG公司发行,后来放到了廉价的“大禾花”系列中,由于“物美价廉”,所以这张唱片是不少人的第一张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唱片。大家也常把它和李赫特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版本进行比较——这张唱片也是一版再版,几乎从来没有在乐迷眼中绝迹。
无论是普通乐迷,亦或是专业乐评人,大概无一都不会认为李赫特在这三间公司的唱片有“质量”短板,大家都说把李赫特摆出来是“质量保证”,一场“差评”都要成新闻的——以我所知这样的新闻有且只有战时李赫特在维也纳的首演,当时由于舟车劳顿以及李赫特母亲离世消息的打击,李赫特自己也承认维也纳的独奏会是“糟透了”,然后乐评人就在报纸上登出了以“天才的破灭”为题的评论文章。
但也仅仅是这一回而已,后来他就再也没有出过篓子了。
可能会有人说这个套装中的唱片都是所谓的“大俗”,但是实际上,聆听欣赏以及品鉴李赫特的钢琴艺术并不仅仅研究那些独占录音甚至私人录音,他对每一次录音都表现出严谨的对待态度,将他的音乐艺术认认真真地留刻在唱片中,他的每一张录音,都是一份绝对不可多得的录音遗产。
CD选粹:
1.1958年索菲亚独奏会 CD34 原唱片公司:Philips
这场独奏会的录音可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年43岁的李赫特正是处于他技术的黄金时期——不过实际上他也从来没有“技巧退化”的说法,只是他自70年代之后更加注重于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挖掘和升华。
这场音乐会李赫特排出了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舒伯特的《音乐瞬间》(D.780)和《即兴曲》(D.899)选集,肖邦的《E大调钢琴练习曲》(Op.10 No.3),李斯特的《被遗忘的圆舞曲》前两首以及两首《超技练习曲》,加演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升g小调前奏曲》。
这样的曲目编排也算是“超神”了,几乎全场都能够称得上是炫技曲目。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一开头就展现出惊天动地的气势,排山倒海的音浪扑面而来。李赫特的触键沉稳有力,细节清晰,钢铁般的音色闪着凌厉的寒光,比现在某些钢琴家用“娇滴滴”的音色来弹的《图画展览会》还真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2.海顿奏鸣曲集 CD4-CD6 原唱片公司:Decca
对于海顿,我一直都抱着崇敬之意,并非是因为他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而是对他清秀隽永的钢琴奏鸣曲的喜爱,这些奏鸣曲曾伴我走过无数个哀愁悲伤的日子,同巴赫的钢琴作品一样,它们就如同黑暗中的照人前路的孤灯。
李赫特在纪录片《谜》中坦言对海顿的喜爱,他说:“我也很崇敬海顿,他的作品多么鲜活!我实实在在告诉你:我喜欢海顿甚于莫扎特。而其它钢琴家呢?他们常常忽视海顿,这多么可惜!”傅聪也不吝于对海顿奏鸣曲的夸奖,并曾说自己后悔“这么晚才发现海顿”。
李赫特的这一张海顿也是笔者对海顿奏鸣曲的“启蒙唱片”,海顿这些“简单”的旋律在李赫特的手中穿穿梭梭,竟然也能燃起温和的火苗。这张唱片清秀得让人不舍得听完,想当年我第一次听这张唱片的时候是在高三,桌上摊开着练习册,一道题没写完,手指却跟着旋律在纸上敲打了无数遍,呆呆地看着窗外远处辉煌的灯,就这么傻傻地坐了一节晚修。
3.肖邦钢琴练习曲 大波兰舞曲 CD17 原唱片公司:DG
噢肖邦。
历史上肖邦名演如云,几乎每个钢琴家都不能绕过肖邦,即便是怪杰如古尔德,除了见于索尼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以外,也小小地弹了一段Op.10 No.3,附在某一部纪录片中。那一段中只有一只在火车里的手,窗外景色飞速地倒退,手则在空气里翻飞,如时空隧道中流淌的旋律,音符亘古不变,却从巴黎到了北极。
说到李赫特的肖邦,我至今对一个片段深刻难忘:那时他早年的一场独奏会的加演,演奏肖邦《c小调练习曲》,摄影机从上面俯拍,李赫特把白手帕一扔,手指便在琴键上飞舞,腾跳翔跃地勾勒出高山峻岭,转瞬之间又刻出纵横沟壑。若是摄影机能从旁边拍,那应当是可以拍的出影影倬倬之间的重峦叠嶂。
这一张肖邦是李赫特在1988年的录音,演奏肖邦练习曲的选集以及两首波兰舞曲。正如之前所说,他从来就没有所谓“技巧退化”的说法,他在肖邦练习曲中的表现仿若正处于50年代的时候,却又透露出不少弦外之音。《波兰舞曲》相当华丽辉煌。
李赫特不但是一位非常非常出色的钢琴独奏者,还是非常好的室内乐和伴奏伙伴,在这个套装中,除了他留下的非常珍贵和优秀的独奏录音之外,还有协奏曲录音、室内乐录音和歌曲伴奏录音。
4.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CD35-36 大提琴:罗斯特洛波维奇 原唱片公司:Philips
这两张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录音应该是史上最有名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集之一,德国大提琴家豪尔舍和德国钢琴家艾莉·奈伊的版本同样在这一个行列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两套唱片的黑胶版本都已经卖到天价,而之前飞利浦唱片公司发行的“盒子版”和Duo小双张目前都已经绝版。所以环球唱片能够在这套唱片中再版李赫特和罗斯特洛波维奇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真是极善之举。
老实说,就算祭出再多的形容词,也没有办法表示出这个版本的魅力和伟大之处。第五号与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一样都是三乐章的古典形式,曲风呈现晚期圆熟的风韵,与第四号的幽默相比,第五号此曲宗教含意较浓。罗斯特洛波维奇以富丰想像力的自发思考,挥洒出第五号本曲的魅力。罗斯特洛波维奇与李赫特细腻的对话,对听者的诱惑力相当强大。
5.李斯特钢琴协奏曲 CD44 指挥:基里尔·康德拉申 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原唱片公司:Philips
可能在没有听过李斯特学生、李斯特钢琴协奏曲的极权威演奏者Arthur de Greef的录音的前提下,我们把李赫特和康德拉申老师这个李斯特钢琴奏鸣曲录音称为天下第一李斯特协奏曲也实在是不为过。以笔者看来,两个录音其实不相伯仲,两人都有着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且与李斯特都颇为有缘:前者曾受李斯特言传身教,后者则曾在电影中扮演李斯特本人,还颇有几分神韵。
这时候的李赫特其实非常适合李斯特的协奏曲,他摧枯拉朽和雷霆万钧的演奏风格无疑能够轻松击破李斯特的难度大关。李赫特演奏这两部协奏曲的力量,势若万马千军;无敌的指法,快如闪光、劲若电殛。听者肯定会震慑于大师之神威。指挥康德拉辛把乐谱视为最具艺术价值的巨作般处理,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出亦是光采耀目,成果斐然。说实话,要是李斯特在世,双盲评判李赫特的de Greef谁更好,我觉得不一定能有定论。
6.与费舍尔-迪斯考的合作 CD48-49 男高音:费舍尔-迪斯考 原唱片公司:DG
李赫特在孟桑荣的纪录片《谜》中,如此形容他和费舍尔-迪斯考的合作。
“这个人简直是个奇迹,无以伦比,不可置信!和费舍尔-迪斯考合作很难,他对歌词的苛求无以复加,想要和他保持和谐一致,他的伴奏者一定要稍稍等他一点。他的发音句读无比惊人,演绎沃尔夫则相对容易些。无论在交往和音乐上,我们都度过了非常美妙的时光。”
他的灵魂伴侣尼娜也说:“和费舍尔-迪斯考合作就没这么简单了,对斯拉瓦来说很麻烦。这是因为费舍尔-迪斯考个性极强,斯拉瓦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很难合拍。他们举行的音乐会妙不可言,他们似乎都超然物外!”
这两张录音是两人最精彩的合作,舒伯特艺术歌曲集是1977年传奇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现场录音,沃尔夫的艺术歌曲集则是1975年的录音室录音。没必要说什么,只要相信尼娜和李赫特本人,这两张唱片确实是令人激动的优秀录音作品。
浏览 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