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本年度出版的最重要的唱片——卡尔·伯姆的晚期录音合集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对于像笔者这种“挖掘性”乐迷来说,卡尔·伯姆在德奥系统指挥的列表上绝对不会排在第一位,威廉·福特文格勒、汉斯·克纳佩茨布什、奥托·克伦佩勒、鲁道夫·肯佩以及库尔特·桑德琳和赫尔伯特·凯格尔等等都是这个 ...
对于像笔者这种“挖掘性”乐迷来说,卡尔·伯姆在德奥系统指挥的列表上绝对不会排在第一位,威廉·福特文格勒、汉斯·克纳佩茨布什、奥托·克伦佩勒、鲁道夫·肯佩以及库尔特·桑德琳和赫尔伯特·凯格尔等等都是这个列表上名列前茅的大师。

但是说实话,尽管卡尔·伯姆在这个名单中似乎看起来没什么竞争力,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作为在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发行过无数唱片的指挥家,对于很多乐迷来说,他就是指挥家中“四大天王”之一,另外三位是卡拉扬、伯恩斯坦和朱利尼。

卡尔·伯姆其人
卡尔·伯姆于1894年出生在奥地利的格拉茨,他的家乡位于奥地利南方,与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很接近,是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中的美丽而又风朴的城市。伯姆从小受到了家乡风俗的强烈熏陶和良好的文化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具有德国血统的律师,曾在当地的市立剧院中担任法律顾问,母亲则是一位法国妇女。伯姆的家庭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瓦格纳音乐的崇拜者。伯姆从小便受到了很有特色的音乐教育,他的第一个钢琴教师是当时市立歌剧院中的竖琴演奏家,正因为如此,伯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歌剧方面的知识,并从此开始对歌剧产生了浓厚兴趣。除此之外,他还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和声学、对位法和作曲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伯姆在维也纳学习音乐之前,还曾在家乡格拉茨大学中学习法律,并于1919年获得了法学博士的学位。

卡尔·伯姆
伯姆开始涉猎指挥艺术是在1916年,当时他在格拉茨市立歌剧院中任见习指挥。第二年,他便在格拉茨首次登台正式指挥,这次活动,实际上就是他几十年漫长指挥生涯的开端。1920年,年仅26岁的伯姆成功地指挥了瓦格纳的庞大而复杂的歌剧《罗恩格林》,这次具有轰动效应的成功,使得他开始在指挥界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21年,大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发掘了伯姆,并极力将他推荐为慕尼黑国立歌剧院的指挥,在这期间,伯姆受到了瓦尔特的许多关照与指点,在指挥风格等方面也都深受其影响。伯姆深受瓦尔特演出莫扎特歌剧风格的影响,纵然他后来认为瓦尔特对莫扎特演奏得过于伤感。他说:“你可以感觉到莫扎特音乐的所有感情,但他从不多愁善感。”不过他也认为斯特劳斯表现的莫扎特速度太快。

1927年以后,伯姆开始了他在德奥范围内的广泛指挥活动,他先后在达姆斯塔特、汉堡、德累斯顿等地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积累了大量的歌剧指挥经验。1932年,伯姆首次指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他便成为欧洲最著名和带有权威性的德国歌剧指挥大师。

瓦尔特离开慕尼黑后,伯姆转至克纳佩茨布什手下工作,1927年后赴达姆斯塔特任首席指挥,后来他在汉堡也当过两年首席指挥,1934-1943年间接替被流放的弗里茨·布什成为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1942年,伯姆被享誉于世的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聘为音乐总监与常任指挥,这期间他曾指挥演出了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歌剧作品,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指挥演奏了不计其数的交响乐作品。

1944年,伯姆因故离开了维也纳歌剧院。在这以后的时间里,他开始将自己的艺术履历扩展到了世界范围,他曾到各国访问,担任过许多乐团和歌剧院的客席指挥,其中最重要的有柏林爱乐乐团、英国皇家歌剧院和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等。1954年,重建后的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重新将他们所仰慕的大师卡尔·伯姆招了回来,再次聘请他担任这个具有伟大传统的剧院的音乐总监和常任指挥。为了答谢剧院的全体人员和故乡的听众,伯姆一上任便指挥上演了贝多芬的歌剧《菲德里奥》,以此作为纪念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重建的重要活动。从此以后,伯姆将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献给了这个和他有着深厚感情的剧院,直到1981年他逝世为止,他一直是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指挥。

1964年,当时的奥地利政府鉴于他所取得突出艺术成就和对奥地利音乐文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授予了他“奥地利音乐总监”的最高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也将“终身名誉指挥”的头衔戴在了他的头上。伯姆除了以上这些显赫的职务以外,还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音乐节,即萨尔茨堡音乐节和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主要音乐指导之一,他在这两个音乐节中作定期指挥,上演了许多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和瓦格纳的歌剧以及不胜枚举的交响乐作品。

风格综述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预测,假使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有相当水平的音乐爱好者做一次有关卡拉扬和伯姆谁最受听众欢迎的调查的话,那么伯姆即使不是最终的获胜者,也肯定是会与卡拉扬平分秋色的。实际上,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老资格的音乐听众当中,伯姆在许多方面都是更加受人偏爱的。这种看法,从今天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也的确是越来越有道理的了。现在,人们在议论和回忆那古朴、端庄、严谨而深邃的维也纳传统时,都十分自然地对伯姆那经典性的指挥艺术产生出深深的敬意。

卡尔·海因策·伯姆,伯姆的儿子——《茜茜公主》中国王的扮演者
伯姆在20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在歌剧方面,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极具威望的演释,而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德·施特劳斯最为突出。现今,他已被公认为莫扎特和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指挥专家。他指挥的莫扎特的《魔笛》、《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具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美效果,而对于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来说,他的演释就更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了,这位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不但是伯姆在艺术上的一位恩师,同时也是他的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伯姆在其指挥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老一辈指挥大师就是布鲁诺·瓦尔特、卡尔·穆克和理查德·施特劳斯。前两位大师给了伯姆作为一个优秀指挥家在整体风格和素养及技巧上以很大的影响,而后者则使伯姆在他的音乐中找到了自己艺术上的重要道路和精神素质。因此,伯姆对于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理解能力,他指挥的《莎乐美》、《玫瑰骑士》、《埃列克特拉》等作品,都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而《达芙妮》和《沉默的女人》这两部歌剧,则更是由他来指挥首演的,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歌剧《达芙妮》还是理查德·施特劳斯题献给他的作品。

玫瑰骑士
伯姆的指挥技艺是精湛的,他有着异常敏锐的听觉和果断的音乐判断力。他的指挥动作十分简洁而清晰,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多余动作,他处理的作品,总能有一种室内乐般的精致和紧凑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度的修养所造成的,这种感觉与修养,较之今天的指挥家来说,应该说是很少见的了。

晚期录音合集:伦敦、德累斯顿、维也纳
德意志留声机公司最近发行的这一套《卡尔·伯姆晚期录音合集》,囊括了卡尔·伯姆晚年在三地的录音,曲目依然是以传统的德奥作曲家的交响曲作品为主,没有协奏曲,没有歌剧。

伯姆年轻时(1943年)的录音

伯姆的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对于卡尔·伯姆的曲目库,大概各位初遇他的人都会觉得奇怪,他在曲目的伸缩性上远远不及卡拉扬。卡拉扬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没有他不指挥的曲目,而伯姆则不同,他不是一个指挥曲目丰富的指挥家,纵观伯姆的演出生涯,他的一生基本只指挥德奥作品。实际上,他在年轻时也曾经常指挥过诸如威尔第的《阿伊达》和比才的《卡门》这样的歌剧。但是在战后,对于其他国家的作曲家,他几乎是从不过问的。但奇怪的是,这套唱片中,收录了伯姆指挥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到第六交响曲。说实话,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心灵中深厚感情的热烈而直接的表现,与伯姆身上的那种种持的含蓄性格,实在是距离太远了。还是只有在富于理性的德奥作品中,伯姆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这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的。

伯姆著名的莫扎特《安魂曲》录音
他的莫扎特就是如他的性格一般,朴实大方、四平八稳,毫无矫揉造作。作为二战后指挥莫扎特的大家,在这套《卡尔·伯姆晚期录音合集》中,莫扎特作品自然占有不少的比例。伯姆指挥的莫扎特第四十号和四十一号交响曲以及《安魂曲》都是这一份合集中的绝妙精品。

伯姆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说到最有价值的录音,可能就是这一份套装中的第一张唱片:卡尔·伯姆在1980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总所周知,这一个录音是伯姆的最后录音。《CD天书》有如下评论:“布局构思广阔,具哲理性。首乐章严峻有力,沉雄稳健;节奏虽不太流畅,但质重感与顽强不屈的精神却令人震慑。诙谐曲气氛凝重,形格粗豪,整体而言比其他各章稍逊。慢乐章细腻精美,感情收放由衷而出,诗意盎然;伯姆所臻的甜静清雅,境界超尘脱俗,简直是天堂的呼唤!终乐章更加扣人心弦,气势雄伟,声震河岳。平均速度之慢无人能出其右,却有着沉厚稳重的深远动力,魄力惊人。各独唱者表现超卓,大合唱的神圣火力无与伦比,有直透丹田之深厚功力。结尾气势磅礴,迸发出‘天人合一’的欢乐感。”多明戈曾经在回忆录里提到他与伯姆这一次合作的感受:“对我而言,伯姆就是音乐的化身。1980年在维也纳录音时,八十六岁的伯姆虚弱到几乎无法走路。可是当他开始投入音乐时,立刻显见他的伟大……伯姆以谦卑的方式为音乐服务,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浏览 6,049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