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简介:第七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中期时的巅峰作品之一。贝多芬最为大部分人所知的作品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个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古典时期”。 但这个分法其实比较笼统,因为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风格发生过很大的转变。贝多芬 ...

第七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中期时的巅峰作品之一。贝多芬最为大部分人所知的作品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个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古典时期”。
但这个分法其实比较笼统,因为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风格发生过很大的转变。贝多芬的前三部交响曲都非常具有开拓精神,然后进入更加严谨的古典风格——小提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但在中期的尾巴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阶段,着实让人费解:贝多芬突然变得非常抒情。接着就是他的晚期作品,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第七交响曲来说,它有着创作中期的光辉性格,到达了可能性和表现性的边界。它有一个深邃的慢乐章,一个奔放的首乐章,一首光彩的终曲以及一首令人赞叹的谐谑曲,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没有荒唐的成份,充满了严格的控制。单一的乐章,单一的能量,彼此相互支持、相互调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效果。巨大的能量在这里得到了平衡,产生出一种和谐感。整部作品完全是最纯粹的音乐,没有标题性,没有葬礼,没有小溪,没有什么轶事趣闻。这就是纯器乐,纯粹的心灵表达。
首乐章,开始是慢速的引子以乐队齐奏和弦起头,双簧管奏出平和的旋律,然后是一长串上行音阶组成的庄严乐段,纪念碑式的二分音符非常鲜明。引子结束于由木管乐器上,然后进入快板部分。第一乐章出色之处在于它层层推进的戏剧效果,这点比起奏鸣曲式第一和第二主题之间的对比,以及我们前面谈到的节奏安排都更加重要!贝多芬创造的推进,效果强烈,展开部更加惊人,而且出现在小调上。
之后进入了奏鸣曲的形式,以及跳舞般的轻快节奏,但又不是舞曲。该乐章有着民众欢庆的性格,还包含富有特色的固定节奏和淳厚的和声。发展部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各主题进行了奇妙的变化。结尾处有低音提琴在低音区反复演奏半音的乐段,属贝多芬的独创。
次乐章可能是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慢板乐章之一。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四分音符的固定节奏型一再出现。第一主题重复了四次,一次比一次强,第二主题方渐渐显露。在该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复调的手法,将几个动机用三声赋格段结合在一起。该乐章优美、哀而不伤,固定节奏时常有八度的跳跃,造出色彩上的变化。结尾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和弦,有着梦境般的气氛。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这里的三声中部非常著名。贝多芬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三声中部出现两次,随后谐谑曲主题又来了,当中部第三次出现时,当你觉得似乎又得听一遍了。但就在三小节后,中断,然后进入小调。
末乐章也是非常著名,被称为“酒神的狂欢”。弦乐部分的震音和出乎意料的休止都加重了快乐的意象。贝多芬在该乐章中,还用了极其先锋的七度和弦,并依然保持了稳定的效果。期间调性变化极具戏剧性,尾声的“特特强”标记响亮、光彩逼人。柴可夫斯基对该乐章评价道:“ 一整套绮想的图画,充溢着不羁的欢乐、生命所带来的福祉和愉悦的感受。”
当人们在一座设计优秀的音乐厅中第一次聆听第七交响曲的时候,我相信没有人会不被音乐厅中回荡的巨大能量感所感到惊讶:这部交响曲有着不可抑制的能量和推动力,瓦格纳赞其为“舞蹈的顶峰”。可是现代人只习惯在耳机中获取由电子合成器和鼓点的低音节奏律动带来的快感,而从来不去考虑几十个人一同演奏这样聚集着极大能量音乐是会怎么样的,这是病,得治。
唱片推荐
Orfeo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
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
这个1982年5月的现场录音中,卡洛斯•克莱伯棒下的这版第七交响曲完全显现出他那狂放、激情、潇洒的风格。他在迅捷中依然透出一份松弛和洒脱,这与他对节奏的掌握和乐队音色的塑造不无关系,而他与生俱来的对旋律流畅性以及声部控制的自如把握,更是难能可贵。
另外,很多人说这个版本要比DG版好太多,我觉得不妨可以对比着听,毕竟一个是录音室唱片,一个是现场录音,中间产生的差异,会是一个有趣的论题。
Series Navigation<< 浅谈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浅谈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
浏览 1,702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