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是没有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想法,打算直接就按照惯常套路为大家介绍这些奏鸣曲。可是一次采访和一场音乐会改变了我的看法。
11月3日星海音乐厅联同梶本音乐事务所(中国),举办了“焦元溥 乐读莎士比亚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是台湾著名乐评人焦元溥先生继“乐读村上春树音乐会”、“乐读米兰·昆德拉音乐会”等一系列把文学和古典音乐两种元素结合起来的特别项目之后的又一新作,这种“演奏+解说”的模式在台湾受到了欢迎。适逢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乐读莎士比亚音乐会”便也来到了中国大陆。
在演出前我有幸采访到了焦元溥先生,与他特别谈到一位大家闻所未闻的作曲家——罗杰·奎尔特。在采访前自然要做功课,于是笔者便去请教曾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朋友,然而她正“沉迷工作不能自拔”;我只好自己去找资料,可是国内资源略微匮乏,墙又被加高了几寸,于是只能简单问几个问题了。
Q:在您选择的这些作曲家中,除了像普罗科菲耶夫和柏辽兹,还有像奎尔特这样不为很多人所知的作曲家,为什么?他们的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焦元溥:我所选的作品的前提,就是我自己要喜欢。奎尔特这首作品的旋律非常美(他打开电脑给主页君放了一段)。所以首先我希望为大家推广这样精彩的创作,希望大家在听到这首作品之后,都会被它迷住。
其实我还想借此告诉大家,听音乐会之前不一定要在家里先把演出的作品听一次。 就像这次大家来音乐厅之前,其实都不知道奎尔特是谁,但是听完之后发现原来他的音乐是这么好听的。如果大家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还会去买票去期待的话,我就很高兴啦。
焦元溥:其实最早听到他的作品还不是这部喔。第一次听到他的作品是听到钢琴家斯蒂芬·霍夫改编奎尔特的艺术歌曲,我觉得很好听。我就想这个作曲家到底是谁,后来就找到了奎尔特的艺术歌曲来听,结果发现这些歌曲也很不错。而我对他的音乐其实也没有特别钟情啦。其实说好的作曲家或者说杰出的作品非常多,但我想着既然要演莎士比亚的音乐会,那当然要把英国作曲家都拿出来,所以就有这部作品的出现啦。我希望大家会喜欢这些音乐。
所以,在“乐读莎士比亚音乐会”上,观众们不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钢琴、小提琴、女高音的小型编制来重新体验大家很熟悉的音乐作品,譬如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彪西《前奏曲》中的“帕克之歌”以及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也能听到完全没有听过的作品:罗杰·奎尔特的《三首莎士比亚之歌》、科恩戈尔德的《无事生非组曲》等,甚至还有很难在英国以外的地方上演的埃尔加《皇家庆典》。观众们都说这是全新体验,有人讲解,然后就能马上听到音乐是怎么样的,一下子就有兴趣了。不知道多少观众,回去之后会去找找奎尔特的其他作品,或是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来看,因为奎尔特的《三首莎士比亚之歌》乃源于此。
于是,我希望在这个专题上复制焦元溥的这一种方式。因此,在这一个专题中,你们除了能够看到一些你们耳熟能详甚至能够“一个半音都不差”就能唱出来的作品,还能接触到你们不知道从何入手的作品。我的愿景跟焦元溥是一样的,希望大家在听过这些作品之后,能够在你们的音响系统中聆听整部作品,即便你们能够“尝试”一下,我觉得也是这个专题的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