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魄力的勃拉姆斯三号交响曲
原作者: 翊青
简介:布拉姆斯开始着手第一交响曲没多久就停笔,一放20年,连第一乐章都没写完。20年后认为自己可以抛下贝多芬的框架,有自信了,才再次着笔完成整首交响曲。次年接着放胆着手第二号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 ...
布拉姆斯开始着手第一交响曲没多久就停笔,一放20年,连第一乐章都没写完。20年后认为自己可以抛下贝多芬的框架,有自信了,才再次着笔完成整首交响曲。次年接着放胆着手第二号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6年后开始执笔第三号交响曲。
有学者说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风格,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等同贝多芬第九的延续,可称为贝多芬第十。根本胡说八道!布拉姆斯除了和贝多芬一样遵守古典派时期‘奏鸣曲式’的结构,哪里听起来像贝多芬?布拉姆斯花了20年才放下贝多芬的影子写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他泉下有知后人如此评语的话不火冒三丈!贝多芬和布拉姆斯最大的不同是贝多芬的不妥协与压抑在曲子结尾有光明和释放,而布拉姆斯笔下的压抑与忍耐并没有真正释放出来;这般隐忍的个性,犹如他一辈子隐藏对恩师舒曼的妻子- 克拉拉的不伦恋,长年住在舒曼家中把对师母的暗恋不断地暗藏在笔下的音符中,不敢表露。
要理解布拉姆斯非常不容易,他非常注重(坚守)自己的隐私,晚年亲自焚毁几乎所有书信和笔记。音乐史学家们只能从收过他书信的那些人获取零零碎碎的讯息,拼凑出布拉姆斯某部分的内心世界与相关音乐的讯息。布拉姆斯早年生活贫寒,有一段时间曾经在舞厅和妓院中以弹奏钢琴谋生,后来受舒曼教导、提拔,甚至把布拉姆斯接到家中长住,被以如师如父的对待,却先爱上舒曼的女儿,再爱上舒曼的妻子,有极大的可能是不想被后人评论自己为人龌龊,音乐情感下流,所以才烧毁自己大量书信和笔记,毁灭自己情感世界的证据。
所以要研究布拉斯的话反而要一反常态,颠倒过来,从他的音乐和创作年份去探索他的人格与情感世界。让音乐史学家最有兴趣的是舒曼余生关在精神病院那几年,布拉姆斯他和所暗恋的师母在同一屋檐下,双方到底有没有越界?舒曼死在精神病院的前几天,克拉拉在精神病院门口没有进去看舒曼,只有布拉姆斯进去;克拉拉没去见舒曼最后一面,是因为不忍心看到挚爱的舒曼被精神病折磨的不成人形,还是因为道德上的愧疚无法面对舒曼?
布拉姆斯3号交响曲完稿于1883年,当时布拉姆斯50岁,在这之前6年中,他完成了第2号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2号钢琴协奏曲、两首钢琴间奏曲,在创作上已经非常成熟且灵感不断,在维也纳的音乐圈里也站稳了地位,说话极有分量;可却异于常人,在如日中天的生命阶段当下,他笔下的3号交响曲却显得少有雄壮与魄力,相当的内敛、轻快,结尾丝丝情长,不以振奋人心的爆破来讨好乐迷,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布拉姆斯所有4首交响曲,第3号是唯一让我听了之后会把总谱找出来重读探索的。
坊间布拉姆斯的录音很多,介绍几张不做作且能够刻画布拉姆斯内心情感的重要录音。
斯托科夫斯(Stokowski) 接掌费城交响乐团之前曾在休斯顿交响乐团担任指挥,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录音技术不够先进的问题,他指挥休斯顿的录音不被人重视,非常可惜!很多斯托科夫斯基与休士顿的录音是笔者唱片收藏中的珍宝,布拉姆斯3号就是其中一张,也是此张录音让我把总谱找出来重读。每一个乐章中不同的段落演奏出不同的情感释放,却又相连得如此合理,顺畅中透视了布拉姆斯的大脑思索。怎么现在那么多录音听不到,演奏不出布拉姆斯的思维,都只是拼命地冲,不然就是拼命地浪漫。饭后一点甜品,适合味觉的顺序和胃的欲望,甜品的糖如果过多了,反而打坏了一整顿佳宴。斯托科夫斯基句句、段段恰到好处。这个版本尽可能听黑胶,CD总是觉得翻录得不好,不是太干就是空间太小的感觉。
莱纳(Reiner) 的演绎有什么好挑剔的呢!‘斯托科夫斯基’和‘莱纳’是最接近原谱的。莱纳的布拉姆斯3号交响曲让你清楚明了布拉姆斯真的一点也不像贝多芬,但是好多地方像舒曼,甚至有几处明显的乐句几乎是抄袭舒曼的。第一乐章的开头,布拉姆斯清楚标注 passionato (热情), 照原谱演奏的话,气氛和舒曼3号的开头一模一样,是充满激情与阳光的,为什么大部分的指挥会处理成抒情浪漫甚至悲情,不解?注意莱纳处理第一乐章的结构,会让人以为作曲者到底是不是舒曼,要不是莱纳把布拉姆斯的厚度和阳刚表达出来,还真让人难以分辨到底舒曼和布拉姆斯是不是同一个人。莱纳浑厚的低音,是50岁男人应该经历过的风霜、沉稳、内敛、以往独自一人含泪吞过一切的世事不平。
第二乐章黑管的独奏,犹如一个年老却霸气的中年战将,在山顶上对着月亮的独自叹息,那种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内心,如今依然只能对自己诉说…….乐章结尾双簧的长音,那种男子气慨的宿命,让人心酸到最深处。
一开始听诺林顿(Norrington )的布拉姆斯3号交响曲会以为是卡拉扬指挥柏林,顺畅柔和,不过诺林顿自己的特色很快就凸显出来,他没有卡拉扬‘滑’,也比较轻快,或许这就是他和自己组的‘伦敦古典乐手’所产生出来的化学效果。比较同是以古乐器演奏交响曲闻名的指挥家哈农库特和加德纳,诺林顿把乐团音色凝聚得很圆滑,虽然没有前两位指挥来的强悍和丰厚,他的凝聚力使得乐团不断前进,清脆的段落特别悦耳,一股从未有过的布拉姆斯情感,把作曲家最创作技巧成熟的一面呈现在你眼前,听了之后让你觉得了不起的是作曲家,不是演奏家。
塞尔(Szell )与克利夫兰乐团的录音实在很考验你的音响!如果用不好的音响,不但不能发挥乐团的好音效,还会让你对克利夫兰这个乐团有误解,我已经尝试很多次了。
用对音响器材,塞尔的克利夫兰乐团是很有冲劲,很精准,洒脱内敛的乐团,要是音响不够好的话,克利夫兰乐团的声部会失去平衡,音色变得很扁,如同鸭子叫似的,很灰暗,很难受。
塞尔处理每一个段落的开头,都有一种脱胎换骨,新生命的呈现,非常独特,是其他指挥所没有的神来之笔。他的第二乐章不是特别感人,但是在酝酿,不停的酝酿,接着弦乐像流水一样在你血液里注入,再抽离,直到你无法承受。整首交响曲的起落犹如一只美洲豹,耐心的观察等候,爆发出来的时候让你出其不意,时刻不容侵犯的锐利。第四乐章有如战神在沙场上厮杀,再慢步回到堡垒上,很是过瘾。
另外推荐,钢琴家佛莱舍(Leon Fleisher)与塞尔和克利夫兰的两首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也是上乘之作,不容错过!
丁特纳(Tintner)的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是让人觉得最单纯,最真实,不做作的演绎,可是就不懂,Naxos 要帮这么好的指挥大师出碟,为什么不找个好录音师和录音室好好录?
90年Naxos唱片公司刚进入市场的时候以一般CD三分之一的价位上架,专找东欧的音乐演绎高手录音,录音效果极差,可是在90年中期开始确连续多年登上古典最畅销,卖座最好的唱片公司,赚了钱以后成立多家不同系列的子公司,渐渐帮有名气的欧美音乐家出碟,价位也提升了,可是却不愿意在录音方面投资好好制作,真是可惜!这张丁特纳的布三也一样,这种纯朴,诚恳的乐团音色属人间少有,可管乐与弦乐音量总是不平衡,甚至不干净,在强度齐奏的时候常常煞风景,管乐音量过大,弦乐在乐句的结尾感觉草草了事,一听就知道非但录音没好好录,更没做录音的后期处理。
喜爱布拉姆斯的乐迷要先打预防针,发烧友的话就不必考虑了。
每次看到这种相同曲子相比较式的录音,总是让人感觉到唱片公司的用心,还有音乐艺术价值的提升。以往日本出了一些这种录音,许久以后西方也有这种CD上市。
Andante唱片公司把布拉姆斯4首交响曲各重复一次,一共8首,每首都是不同指挥家。布拉姆斯3号分别由华尔特(Walter) 和门格贝尔格( Mengelberg )指挥,1932年和1936年的录音,不能期望音色有多好,不过门格贝尔格的录音能听出他对乐团的掌控是一流的,1932年的录音有不少杂音,不过声音的整体上是通透的,一点都不闷,CD翻录得不错,整首交响曲不断地在倾诉。而听这种老录音最过瘾的就是能够听到弦乐的弓法和力度掌控。
华尔特指的是维也纳爱乐,我真的不知道这首曲子华尔特是在干什么,专辑制作人为什么会选这一个录音,从头到尾只是把曲子走一遍,没什么情绪上的处理,难道他这段时间信佛了,四大皆空,整首交响曲犹如一碗白粥,每个乐章接下来的又是一碗白粥,和他晚年指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水平是天地差别。1936年华尔特指维也纳的布三可以略过。
浏览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