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威尼斯——帕格尼尼小提琴曲《威尼斯狂欢节》欣赏
原作者: 赵建人
简介:“我把这世界不过看成是个舞台,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上面扮演一个角色,而我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的台词缤纷灿烂,金光闪烁,其中往往还有着深邃的生活哲理,真值得你反复咀嚼细细回 ...
“我把这世界不过看成是个舞台,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上面扮演一个角色,而我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的台词缤纷灿烂,金光闪烁,其中往往还有着深邃的生活哲理,真值得你反复咀嚼细细回味,里面不少名言佳句甚至会让你铭记毕生。“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到威尼斯游览好似这次意大利之行的华彩乐段,这里处处色彩艳丽,华美炫目,走走停停看看,一路感叹过去,赞美现在,处处诗意盎然,无边的水城美景简直看得人有点晕晕乎乎的。很自然,就想起了小提琴魔王帕格尼尼,想起他一生最负盛名的经典杰作《威尼斯狂欢节》。今天,我就结合这首名曲的欣赏,记叙自己游览水城威尼斯的一些片段。
《威尼斯狂欢节》是一首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二十个变奏和尾声组成,曲调明朗欢快,风趣活泼,舞蹈性节奏轻盈甜美,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的主题来源于一首威尼斯民歌,在乐曲发展进程中,帕格尼尼几乎是用足了他全部的高难度小提琴演奏技巧来尽情炫耀一番,从迅疾而复杂的音阶的阶梯状上下跑动乐句,到左右手混杂的拨弦与跳奏;从高把位奇妙悦耳的滑音泛音,到大小音程的双音和弦;从敏捷多变的快速揉弦,到控制有度的击弓撞弓…… 总而言之,小提琴演奏中令人惊叹的十八般武艺,都被他天衣无缝、信手拈来似的融入这短短一曲之中,他确确实实过了一把炫技瘾,真正是小提琴魔王啊!恐怖极了!威尼斯狂欢节喧腾热闹的大场面,被这位琴魔描绘渲染得鱼龙乱舞,光怪陆离,黑云压城,风生水起。
很不容易。我们坐大巴,乘渡轮,终于来到威尼斯。路上,导游一直在喋喋不休:大家注意了,我们今天可是代表子孙后代来这里游览的。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美丽珍贵的水城威尼斯即将沉入大海。他的话让人格外珍惜今天的游程,真好像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那么,诺亚方舟还有没有呢?一脚踏上圣马可广场,立刻就被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惊呆了。迎面而来的是两根高耸入云的圆柱,右边那根,顶端有只展开双翅的雄狮,它的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圣马可,你就在这里安息吧!”这就是威尼斯的城徽;左边柱子的顶上是威尼斯守护神圣狄奥多的塑像。这一切都昭示着:威尼斯有这么辉煌而强盛的过去。广场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鸽子比以前少多了,据说这是采取了某种限制生育的技术,以减少鸽粪对珍贵古建筑的腐蚀。圣马可广场又叫威尼斯中心广场,这里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公共活动中心,许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包括著名的“威尼斯狂欢节”都在这里举行。我举目四望,广场近似长方形,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被法兰西巨人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和“欧洲最美的广场”。他的话真不错,你看看这长长的回廊,用目前网上最时兴的语言来形容,就是“高大上”,就是“凡尔赛”!周围的著名建筑有: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等。其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从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都有,堪称欧洲建筑博物馆。我略定了定神,打开相机,调整各种角度,避开时时遮挡的人群,把它们一一摄入镜头。忽然之间,我真的喜出望外,瑰丽恢宏的圣马可大教堂的一侧门口,排着一队并不很长的队伍。原来,今天大教堂对公众开放,而且还免费。感谢上帝!今天排队时间不长,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一进入教堂,我只恨两只眼睛不够用:金碧辉煌琳琅满目的壁画、油画、雕塑、巨幅的彩色拼花玻璃窗户、装饰精致的神龛、熠熠燃烧的白色蜡烛群、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装饰画、各式各样的珍贵艺术品比比皆是。看见身边正在虔诚祈祷的信教者,我的心稍稍沉静了些,走到成排的高背长椅边,选择一个角落里的座位默默坐下。我要在这样一个完全真实的现场,好好体验一下欧洲教堂里所特有的清明澄澈,宁静安详的宗教氛围。圣马可大教堂,据说是因为这里埋葬了耶稣的门徒圣马可而获其名,至今他的遗体还存放在前边的大祭台的下面。自然,教堂外的广场亦顺用了同样的名字。大教堂的建筑融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等各种风格于一体,体现出鼎盛时期的威尼斯在文化方面的海纳百川和广阔包容。
伏尔泰说:“当你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就好像和一位新的朋友相见。当你再次打开它时,就好像又一次和这位已经有些熟识的朋友见面。”好书不厌回头读。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亦是如此,你一次次来,会一次次的惊讶于它那令人心颤的美,会一次次的让你心驰神迷,一次次的给你蓬勃新鲜的快乐。威尼斯是个岛,外面是亚得里亚海,中间被一条反 S 形的大运河分成两半,再细分下去,则一共有118个小岛, 177条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的水道,宛如蛛网密布其间,又有378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桥梁把小岛连缀起来。这就好似我国的江南水乡,碧波涟漪,风景独特。岸上的房屋都那么古色古香,氤氲着来自遥远年代的芬芳。我步履匆匆,去看了曾经被徐志摩那支忧伤的诗笔描绘过的“叹息桥”,走上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故事背景地“里亚托尔桥”,凭吊了这位英国伟大的戏剧大师。逛逛奢侈品商店,看到中国大妈们在这里疯狂地买买买。跨入意大利独具风韵的面具小店,戴上一副最怪诞的面具自拍一张,自我戏谑一番。总算找到了那家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夸德里咖啡馆,露天咖啡座挤得满满登登,且还有不少人在等位子,既然世界各国人民对美的悟性早已大大提高,那么我辈只好“后天下之乐而乐”啦。稍稍注意一下细节,就会看见威尼斯的一些角落里,整整齐齐堆放着木跳板,只要老天稍微多下点雨,或者海里的潮水涨得高一点,这里就会“水没金山”,一片泽国,行人走路就得在跳板上来来往往。美丽高贵却又纤细脆弱的威尼斯,原来你的头上一直悬着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啊!历时三十年的筹款,护卫你的那座水坝究竟造得如何了?我的上帝!看看约定的时间快到了,我就向集合地点走去,准备乘坐“贡多拉”小船。
恰好,我们同乘一条“贡多拉”的六个人都来自上海,这样,用轻软爽捷的沪语调侃说笑起来,就更加融洽自然了。“贡多拉”,人称“水上法拉利”,用高档木材所制,是一种两头尖尖的平底小船,船身黑色,单人摇撸,船尾右侧安装一个支架,船夫站立左侧摇撸。要使小船随时随地保持平衡,摇得稳稳当当,灵魂快速地向前疾驶,需要相当高超的技术。我们的船夫真是一位意大利“小鲜肉”,衣着光鲜,青春靓丽,面容白皙。至于他的驾船技术如何高超,行船途中小船如何在弯曲狭窄的河道里灵活腾挪左右避闪,弄得大家有惊无险大呼小叫赞叹不已,等等,都“前人之述备矣”,笔者在此不表。我只说说当小船开始滑行后不久,我们中一位女士见此地水质有点浑浊发黑,便嘀咕了一句:“我看好像阿拉上海苏州河里的水要比这水清爽多了,侬讲是伐?”
“应该讲此地的水是咸的,含有盐份的,是海水。”另一位阿姨搭腔道。
忽然之间,我们看见水道边这些古旧破败的小楼上,当地居民都在窗口晾嗮着衣物,那位女士又说:“很危险的,这晾着的衣服如果不小心掉进水里,再拎起来,肯定满是盐花了。”
“如果他们晾着的这几双袜子掉进水里再拎起来,咯么就会变成宁波特产咸带鱼了。”
顿时这一船人,除了那位撑船的意大利帅哥听了莫名其妙之外,简直一个个都笑翻了!乘“贡多拉”游威尼斯,到头来竟然会和千里之外而且气味有点小臭的宁波特产咸带鱼搭界起来,这幽默指数也够高的。
我们回国之后一年多,新闻里说:威尼斯的水坝总算造好了,可是潮水一来,圣马可广场还是泽国一片。究其原因,是水坝合拢动作太慢,比不过潮水涌来之汹涌快速。全世界气候还在迅速变暖,北极南极的冰川在加速融化,海平面还在上升,威尼斯沉没的危险愈来愈临近了,警钟继续长鸣,不绝如缕。难道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重游威尼斯就非得穿上潜水衣了么?
这首著名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曲《威尼斯狂欢节》唱片,最好的版本是意大利小提琴家阿卡多演奏的,而且绝对没有“之一”二字。
可惜,这热闹炫丽奔放的威尼斯狂欢节是在二月份,我们没有看到。
浏览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