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柴可夫斯基故居
原作者: 赵建人
简介:老柴今日不在家,采风白桦深林间。 白楼清穆门虚掩,归来乐韵满心田。 一钢雄阔映朝日,天鹅轻柔舞翩跹。 如歌行板催人泪,悲怆一生有谁怜? 注一: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故居在莫斯科郊外的克林。 注二:“ ...
老柴今日不在家,采风白桦深林间。
白楼清穆门虚掩,归来乐韵满心田。
一钢雄阔映朝日,天鹅轻柔舞翩跹。
如歌行板催人泪,悲怆一生有谁怜?
注一: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故居在莫斯科郊外的克林。
注二:“一钢”即老柴所作《第一钢琴协奏曲》,有俄罗斯第二国歌之誉。
注三:“如歌的行板”选自《第一弦乐四重奏》,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曾获列夫·托尔斯泰盛赞。
注四:“悲怆”为老柴最后一部交响曲之标题,亦是其一生写照。
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
22岁那年,在司法部当公务员的柴可夫斯基终于辞去职务,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66年,他写成了《g小调第一交响曲》,题为《冬日的梦幻》。乐曲用一幅幅瑰丽多姿的图画,表现了作曲家对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土地的由衷赞美。
皑皑白雪接远天,辚辚马车奔莽原。
峭壁无言立青松,小曲有意抒心弦。
黑麦金浪随风起,农人酣歌入云巅。
狂舞佳节篝火旺,世间音乐尽清欢。
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一百年多前,当时习惯所称之“小俄罗斯”,即现在的乌克兰。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热爱来自母亲启蒙。童年时,母亲天天给他唱俄罗斯民歌,从五岁起就让他学习钢琴。十四岁那年,母亲去世。老柴把自己对母亲的爱转移到妹妹身上。妹妹嫁到乌克兰的卡缅卡后,他经常去做客。1872年,小镇居民随口唱出的乌克兰民歌,激发了作曲家源源不断的灵感,他在这里初步完成了《 c 小调第二交响曲》,公演后广受好评,这是老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沃野葱茏接紫霞,樵歌嘹亮入云天。
仙鹤翩翩吾家客,纺车悠悠木屋前。
山毛榉树葳蕤叶,伏尔加河纤夫艰。
东正教堂金顶下,惟愿干戈化炊烟。
注:“仙鹤”、“纺车”与“伏尔加河”均为交响曲中引用的乌克兰民歌中之意象。
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都笼罩着忧郁的色彩,他追求不到爱情,几次婚姻都失败。就在1875年夏天,写作《D大调第三交响曲》之前,他曾经自杀过一次。来到乡村休养,他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写完了这部交响曲的钢琴谱。8月1日配器完成,同年11月首演于圣彼得堡,颇受好评。这部交响曲有五个乐章,显示出其作曲技艺日趋成熟。
凄凄冬雪泯春心,寂寂橡树苦不堪。
眼中有泪舞步缓,指下无力琴声残。
黯云不堪狂风烈,荒野况是鬼魅癫。
涅瓦河边望灯塔,一天星斗正阑干。
注一:鬼魅指的是残酷镇压资产阶级革命者(十二月党人)的沙皇。
注二: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边有座高耸入云的灯塔。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1877年5月,柴可夫斯基匆匆忙忙和他的崇拜者结了婚,几个星期后,又急急忙忙离了婚。好在这时,他已经和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联系,夫人资助他出国度假以及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就这样,他重新投入了作曲,终于在1878年初完成了《f小调第四交响曲》,他用无数个黑色的飘飞的音符,永远留下了“对情欲和痛苦感情的回忆”;留下了他对自己“在1876年冬天至1877年整个经历的忠实反映”。梅克夫人得知后,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交响曲!”
铜管喧喧华光耀,长笛烁烁入梦深。
阔野添愁暮云去,命运敲门晓星沉。
满目疮痍苍茫地,一腔忧愤转徙尘。
芳草天涯春何处?寂寞世间多余人。
注一:为镇压各种进步力量,沙皇经常把革命者流放至艰苦寒冷的西伯利亚。
注二:“多余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黄金时代文学作品里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渴望变革,看不到出路,缺少思想理论指导,却又懒于行动。现实生活中的柴可夫斯基,性格与他们较为相像。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在欧洲旅行了很久,回俄罗斯后,于1888年春夏间所写。用作曲家自己的话来说,这部依然充满悲剧性的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命运的过程,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因此《柴五》比《柴四》更复杂更丰富更真挚也更深入作者内心。假如从历史的维度看,它也可以说是一个伟大民族在黑暗境遇中的内心独白。柴氏最后三部交响曲: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把他一生的音乐创作推上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长天朔风心寂寂,赤野荒漠暑炎炎。
三春曙色染翠微,一线光明照花妍。
菩提树下白鸥栖,捷列河上愁情远。
张狂问天天不语,亿众欢腾舞姿癫。
注:《第五交响曲》中第二乐章尤为抒情唯美感人,其中“一线光明”主题举世闻名。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生性内向感情忧郁脆弱,在追求爱情实现幸福婚姻方面屡屡失败。 1889年,他开始酝酿写作《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0年,富孀梅克夫人因为经济破产和他断绝了通信联系。就在这部作品快要完成的时候,他和一位家世显赫的皇族成员间的同性恋关系败露。于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个秘密的“道德荣誉法庭”宣判他死刑,以保全二者名誉清白。就在第六交响曲首演几天之后,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就因“不慎”喝了有霍乱病菌的生水而不幸去世。因此,老柴这部作品从头至尾都氤氲着凄凄黯然的悲怆情绪,亦是他一生交响乐创作的总结:“我感到人世的欢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熟悉,而等待着我的坟墓,却是那样的黑暗!”
捶胸顿足自嚎啕,毒蛇悠游入心间。
最是人间万木春,不堪沃野众芳妍。
铜管哀鸣弦乐泣,啼血声声秋杜鹃。
痛吻钢琴黑白键。死去万事俱尘烟。
浏览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