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视听观点 留言精选与话题延伸 | 音响行业不景气,与艺术教育有关吗?

简介:音响行业不景气,是大环境的错吗? →点击阅读原文 ← ■ 79年进工体: 价格越来越高,很多产品都标出天价,市场就越来越小了。 ■ 平记影音LZP: 音响与音源价位,求实,求真,尽可能适应普通大众消费能力, ...
2023 视听观点 留言精选与话题延伸 | 音响行业不景气, 是大环境的错吗?_视听前线
音响行业不景气,是大环境的错吗?
[精选留言]
 
79年进工体:
价格越来越高,很多产品都标出天价,市场就越来越小了。
平记影音LZP:
音响与音源价位,求实,求真,尽可能适应普通大众消费能力,市场才不会更不景气了!
hand:
音响市场九十年代的辉煌,对应的正是50后至70后,也是现在市场上的主力军。但这些人真的老了,最年轻的70后也44岁了。后继无人这是现实,看看你身边的年轻人在干啥?在玩啥?玩音响的凤毛麟角。所以,我觉得我们这帮老家伙有义务、有必要发挥所长,去影响、去教育身边的年轻人喜欢音乐、热爱音乐、投入音乐。这样才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至少我儿子在我的影响下已继承了我的爱好。另外文章说的一点很对,美育教育现在做的感觉都不如我们过去做的好,年轻人有美育素养的人实在不多!看看我们现在的课本里都有啥?!教育是民族兴衰之本!一声叹息!
繁华落尽:
本来就不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又列入奢侈品,还不具备奢侈品的装逼品性,你让年轻人怎么有意愿去购买发烧音响?我记得我刚开始玩音响的时候,那时候一两万元的线材在高端品牌都是顶级的,现在一两万元的只是入门级,价格涨得太厉害了,对比汽车,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在降价。
wqz:
HiFi发烧本生就是小众行业,只是说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娱乐除了听音乐真的没有其他的了,很快VCD及DVD普及后,纯HiFi迅速衰老,随着电脑,手机普及后,玩HiFi的更少了,其实不是衰落,而是回归本位!
不过不争的事实是听音乐的门槛越来越低,不必花上很多钱就可以获得一定水准的设备和海量的音乐资源,不过对于追求高品质的HiFi发烧友来说这些入门级的水平是不能满足的!
雨后初晴:
生活节奏快了对音响发烧氛围的形成肯定是不利的。另外从近几年的音响杂志看,倡导的是贵价器材,脱离群众(大多数烧友),建议未来应该在各个层次上都推荐一些好的器材,不要让烧友只是过干瘾。
Roger:
听音响是需要慢下来花时间坐在那里静静听,现在这个年代生活节奏这么快,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时间,所以蓝牙、手机这种便利性器材就最适合了。
佳音:
别异想天开了。智能手机的出现基本上抹杀到一切。
古桥西风:
现在是“快餐”经济的时代,年轻人追求的是“快捷”音乐,所以HiFi 不HiFi 不重要,只要好听、上口、方便就行,所以有“发烧”需求的除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外,“烧友”将越来越少,音响市场萎缩是必然的了。
杰哥: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根本没有时间静下来听音乐,加上音乐教育、影响缺失,年轻对音乐内涵理解偏颇,仅停留在感官刺激上。
非常可乐:
哪里不景气,明明很景气啊,玩家越来越多,销售额越来越高,新品牌层出不穷。
宋泽秋:
发烧友一直都是很小众的群体,现在更小众,真正的发烧友凤毛麟角。
叶飞:
最关键的因素“科技进步对音响市场的影响”只字没提,现在这个年代:有源排挤无源、蓝牙U盘WiFi排挤喇叭线、数播排挤CD黑胶、网盘排挤硬盘。传统音响器材体积大、重量沉、价格高、外观几十年无变化(黑、白、胡桃、花梨),你可以说它是保持品牌传统、体现专业价值,但这对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有吸引力?而且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生活节奏这么快,你让一个每天加完班回到家一身疲惫的年轻人,再去费力接上CD、黑胶、解码、前级、后级、无源音箱、超高音、超低音,静下心来去听一曲交响乐,现实吗?这还没算上还需要他们购买脚架、脚钉、电源牛、滤波器、唱片镇、CD消磁器、器材架,升级他们的电源线、喇叭线、胆管,给房间做声学处理,甚至要单独拉一路电源出来,搬个家光落地箱和功放都得好几个人才能搬得动,所以当下手机、平板电脑、音乐APP、蓝牙播放器、有源音箱逐步成为年轻人首选的听音乐的方式,已是必然。
[话题延伸]
 
音响行业不景气,与艺术教育有关吗?
音响行业不景气的原因,众说纷纭,部分朋友归结于产品定价太高而成为奢侈品,而部分朋友认为是市场萎缩的结果,更有朋友觉得音响不是必需品而导致的……
对此,本文作者有独特的见解,认为“真正导致音响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教育问题……在全力培养工业型人才的几十年中,没办法同时进行大量艺术型教育,令七八九十年代开始成长的这几代人,无论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普及程度都很低”,另外还提到“新生代缺少艺术教育导致音乐艺术细胞严重不足,当港台流行音乐式微后,年轻一代也失去了对听音乐追求的狂热,而网络游戏时代的到来,立即吸引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方向,音响行业缺少了新一代的消费接力棒,除了雪上加霜,就是咸菜加盐了。”
2023 视听观点 留言精选与话题延伸 | 音响行业不景气, 是大环境的错吗?_视听前线
不过,笔者的一位朋友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导致音响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教育问题”的观点值得商讨,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应该是大陆发烧音响的萌芽阶段,90年代至2000年应该是鼎盛时代,那时的音响消费群确实有可能集中在60后之前老一代的发烧友身上,难道前面这几辈的人们都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吗?当然,受他们的影响,70后、80后的人大概率还是喜欢发烧音响的,而到了90年代,正是发烧音响兴起的年代,70后、80后的人正值年青,当时听歌确实是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玩音响的人口基数也非常高,但这跟艺术教育也扯不上太多关系。也是90年代的时候,电脑开始进入家庭,人们的娱乐方式开始改变,因此90后接触音响的机会大大减少。那位朋友觉得,时代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了,音响市场回归了理性的消费,但另一方面音响品牌却越来越多,有点供过于求。
而“新生代缺少艺术教育”的说法这位朋友也不敢苟同,他认为虽然目前的应试教育显得功利,但国家也在提倡素质教育。确实,据笔者所知,音乐与绘画都是小学比较注重的课程,之前儿子上小学,音乐课上得非常专业,不仅要学唱歌,而且要学一件乐器,还有经典的音乐赏析。有一次老师发了一些给小朋友听的歌单,里面除了像“圣桑动物狂欢节”这样的经典音乐,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和经典的中国名歌,如“茉莉花”“回娘家”等等,甚至音乐期末考试还有笔试题。而儿子对于音乐的接受能力,有时让笔者感到惊讶,交响乐或者民乐他都可以听得津津有味,其实他们懂的东西未必比我们少。笔者觉得,新生代的艺术教育至少不会弱于70-90后的这批人吧。
不能忽视的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非常丰富,但娱乐时间越来越少,用音响听音乐也不是必选项,其实许多以前流行的娱乐方式也与音响一样,已经不再受大众青睐,比如唱K、看电视、甚至后来出现的家庭电脑估计都很少用了。但也要看到,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也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现在听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相信没有什么人会说不喜欢听音乐或者听歌吧,只是许多人没有用上音响这个工具而已,也许他们缺少的是用音响听音乐的氛围、体验或者领路人。
关于“音响行业不景气,与艺术教育有关吗?”这个话题,有想法的朋友,可以聊聊。
[小调查]
 
您认同“导致音响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艺术教育问题”的说法吗?
a,认同,就是艺术教育的问题
b,不认同,原因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c,我有独特的见解(请留言)
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听音乐了吗(包括歌曲)?
a,是的
b,并不是
c,不好说,这个问题得问年轻人
浏览 524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