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指挥家腾斯泰特的马勒世界(二)
原作者: 翊青
简介:腾斯泰特的马勒世界与录音 腾斯泰特(以下简称“腾”)在状态好时候,可以把乐团带出温暖的歌唱性,高低音相互的平衡达到优美。他最出名与代表性作品是马勒,让他能够在伦敦处于崇高地位也是因为指挥马勒。EMI有一套 ...
腾斯泰特的马勒世界与录音
腾斯泰特(以下简称“腾”)在状态好时候,可以把乐团带出温暖的歌唱性,高低音相互的平衡达到优美。他最出名与代表性作品是马勒,让他能够在伦敦处于崇高地位也是因为指挥马勒。EMI有一套全集; Profile有一些与德国乐团的盒装,也有散装;纽约爱乐自己出了一套12张1948-1982所有在纽约指过马勒的指挥,腾在里面只有马勒五第一乐章,也有散装不必买整套;BBC有一盒现场和几张散装现场(散装与盒装的演出日期不同,没有重复)。腾有激情的时候能够充满爆破性和火花,可以演出马勒神经质的那一面,抒情的时候可以缠绵到撕心裂肺,让人暗然落泪,疯狂的时候可以达到人性无法承受的边缘,腾把马勒对生命中的悲苦与爱意推到最极端,最后抵达灵魂的升华,这也是马勒的精神世界。
腾自己对马勒的解释:演奏马勒的方法有上千种,重要的是必须“真实”,乐团必须相信你的想法,你才能指出正确的诠释,指挥采用的速度与弦乐手的能力很关键。经历过多次癌症手术的生死边缘,我对马勒的观点依然没变,但年纪的增长与指挥的经验对处理马勒有变。马勒的音乐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地狱,这也是马勒人生的写照。马勒六是马勒一生悲惨的传记,也是最难演奏的作品。我没有接触过马勒,接触较多是布鲁克纳,因为纳粹不允许大家听犹太作曲家的音乐,因此,在人生较晚的时期马勒才进入我的生命,这也是很恰当的时机,因为年轻人无法指挥马勒,这里指的不是指挥技巧。你必须要有很多的生活经历,才能体会马勒的人生多半是凄惨,有爱、有恨、有恐惧,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听马勒,因为马勒生命的悲苦可以填满他们内心的空缺。马勒九号可以在马勒一号中找到相同的东西,相比布鲁克纳二至九,与一完全不同,两个作曲家完全不一样。腾认为自己指过的乐团中最好的是伦敦爱乐,它非常的灵活,非常的浪漫,腾自认是一个浪漫的指挥家,所以非常合拍。对腾来说,伦敦爱乐也是能把马勒演绎得最好的乐团。
腾的马勒一、三、六、八,和施特劳斯,瓦格纳,舒曼皆属天碟,演绎和录音都好到没话说。史特拉文斯基,莫扎特还有某些贝多芬,都是在混。老奇怪了!他指自己民族的音乐竟不怎么灵光!还有一些劣质的录音不是腾的问题;腾的录音时期,正是欧洲唱片界由模拟(analog)转入数码(digital)的阶段,录音师还在尝试与探索,音色不是很成熟,像是马勒四与七,就是毁在录音上,而不是指挥上。腾的唱片可说是好坏参半,笔者先帮大家过滤。
马勒 交响曲1号
LD (镭射影碟) / LP / CD
LD 芝加哥交响乐团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LP 芝加哥交响乐团 / 伦敦爱乐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London Philharmonic
CD 伦敦爱乐 London Phiharmonic
小克莱伯(Carlos Kleiber)在看完腾斯泰特1990年指芝加哥现场的视频后给出的评价是:“我不喜欢马勒,但是我现在被说服了,感谢腾斯泰特!他是一个随和的指挥家,从不自作聪明,也从不草草了事,完完全全地付出,他对这首曲子的给予让人难以抗拒。很多魔力环绕着腾斯泰特,如同环绕着马勒一样,神经反应、歌调性、无所畏惧、不做作的肢体指挥,都在他身上,音乐的‘纯粹’已完全足够,不需再对腾有任何挑剔。”(摘自腾斯泰特自传“音乐附体”2023年3月30日, 德国Wuebbolt出版,第10页)。小克莱伯死后第五年(2009年),BBC发行了腾1990年指挥伦敦爱乐的现场(图四),比芝加哥现场更具生命力,更癫狂,此版比小克莱伯看到的版本更棒!可惜小克莱伯没能听到。腾斯泰特的马勒一号有3个版本,都录制于腾的巅峰状态:(图一)Pioneer EMI发行的芝加哥交响乐团LD版,腾正面的镜头不少,可以看到腾给乐团的感染力,还有指挥风格,腾的指挥魅力经常盖过音乐,那同时是驾驭乐团的吸引力,当音乐接近结尾的时候,8个圆号同时站起来吹奏,8只圆号听起来像一只,音色浑圆亮丽,不可思议。当音乐结束的时候,观众无法压抑沸腾地呐喊鼓掌,笔者却被马勒的力量所震慑,许久无法言语。LD的声音比DVD好很多,如果读者家中的镭射影碟机还可以运作的话,强烈建议花点时间和耐心去找LD,绝对是值得的!同时有EMI的CD版(图二)。LD于1980年左右问世,短短十年就被DVD取代,虽然当今的蓝光DVD画面逼真度超越LD,但是音质上还是没赶上,DVD最明显的是音色的厚度不够,马勒癫狂的爆破时刻,与芝加的现场感,LD可以有排山倒海的震慑,还有爆破音色的宽度是DVD无法达到的。
马勒 2号交响曲
LP / CD
■ LP
■ CD
伦敦爱乐 / 伦敦爱乐合唱团 / 马蒂斯(女高音)/ 索菲(次女高音)
London Philharmonic /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Edith Mathis (Soprano) / Doris Soffel (Mezzo – Soprano)
马勒二号交响曲标题 “复活”,充满着新约圣经中对生死的逻辑,肉体死亡是灵魂重生的过程,灵魂必进入天上的乐园重归与神同在。音乐中有满满的希望,夹杂着人对死亡的惊恐,时而紧张,时而生命力饱满。腾在第一乐章用了一些抢版,很是煽情。最后一个乐章不同大多数录音,几乎没有抢版,不会矫情。陈述人在死亡前面对的黑暗,以及死亡后灵魂脱离身体陌生又奇异的过程,当独唱出现,歌声哀求上帝怜悯,弦乐是上帝眷顾降临的安慰和甜蜜。合唱团每次转调的时候都是在哀求与幸福盼望之间往返,女高音与亲切的小号交替主旋律时,女高音的颤音是如此地恰到好处,哀求的细丝长音让人揪心。结尾是启示录的描素,荣光来自天上庄严与至高无上的光荣圣殿,灵魂持续提升,不断地提升。
马勒 8号交响曲
LD (镭射影碟) / LP / CD
■ LD
■ LP
■ CD
伦敦爱乐 伦敦爱乐合唱团 提芬学校男声儿童合唱团
London Philharmonic /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 Tiffin School Boy’s Choir
科钮(女高音)/ 维恩斯(女高音) / 罗特(女高音)/ 斯密德(女中音)
丹尼斯(女中音)/ 芙拉瑞(男高音)/ 伊妮(男中音)/ 所定(男低音)
Elizabeth Connel (Soprano) / Edith Wiens (Sprano) / Felicity Lott (Soprano) / Trudeliese Schmidt (Alto)
Nadine Denize (Alto) / Richard Versalle (Tenor) / Jorma Hynnine (Baritone) / Hans Sotin (Bass)
马勒在八号交响曲中除了对乐团扩大编制,还破天荒加入8个独唱,2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由马勒亲自指挥,台上所有演出人员超过一千人,因此有“千人合唱”的别号。马勒的悲剧人生从童年开始,8个兄弟姐妹相继死去,目睹小棺材一个接一个带走身边的童年至亲;女儿病逝,有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绞痛,与维也纳歌剧院的矛盾导致抑郁加速严重,同时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与妻子不合。马勒认为自己写完八号,接下来就是等死了。不曾想人生要承受悲苦还没结束,命运还没对他放手。马勒将生命与灾难转向宗教,以音乐代替祷告。八号的歌词是拉丁文(圣经早期的文字版本,被认为最接近神性的语言),歌词的内容是不断地谦卑,不断地呼告神的怜悯与帮助。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生命最高境界是喜乐的时候赞美神,苦难的时候也能赞美神。腾斯泰特把马勒深痛的悲苦,神在内心时有时无的光照,生命难以摆脱的孽障,都在音乐中进入宗教升华。男中音的独唱,婉转凄凉,人生走到没有出路的悲哀,转向上帝不断地谦卑再谦卑,弦乐与圆号单薄且柔和地合奏,让人肝肠寸断。LD可以见到女高音高超的换气技巧,她可以一口气把句子拖得很长,煽情的句子无止尽地延伸,在视觉上不停地伸展流放。每个独唱都是在倾诉,在浪漫与悲情间反复回游,彷如凌驾云端的飘游。每当管风琴的声部出现,犹如上帝脸上的庄严与慈悲,让整首曲子听起来更像教堂音乐。黑胶与CD在市面上还可以看得到,这首交响曲的黑胶与CD是我少数会建议要听英版或日版,英版是首选,日版声色略干,但是音色线条的情绪会更清楚,情感更细腻,德版为次选。(黑胶避免美版,CD避免荷兰版和欧盟版Made in Eu),不然很多细节会很模糊,音乐里的情感大减)。腾将马勒生命的悲痛转向上帝的精神世界彻底地流露出来,不像很多录音整首听起来都是严肃的教堂圣乐。腾懂马勒的内心,懂他人生的苦楚,更重要是明白音乐中流露的神经质,才可以演出凄凉、浪漫、喜悦的交错,腾的马勒八属上上品,不懂为什么一直被人所忽视,当今在西方也很少人提起。
马勒 1 & 8号交响曲
DVD
马勒 1号交响曲 / 芝加哥交响乐团
马勒 8号交响曲 / 伦敦爱乐 伦敦爱乐交响乐团
这是同上1号与8号交响曲合并在一张的DVD,目前市面上还找得到(要是真找不到LD的话 )。
马勒 3号交响曲
LP / CD
■ LP
■ CD
伦敦爱乐 / 温克尔 (女中音) / 伦敦爱乐女声合唱团 / 南端男儿童合唱团
Mahler Symphony No.3 / London Philharmonic / Ortrun Wemkel ( Contralto)
Ladies of the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 The Southend Boy’s Choir
马勒交响曲3号,开头非常地阴暗,逐渐转为诡异,低音提琴与定音鼓幽暗的伴奏犹如缓慢的脚步,细听之下更像是死神的靠近。圆号和小号接替主旋律的时候,竟然可以吹得灰暗,延伸弦乐深黑的色彩,铜管要吹得幽暗比吹得光亮要难很多,太了不起了!第三乐章一开始俏皮又甜蜜,偶尔出现神经质的乐句,时而癫狂,时而哭泣,小号独奏那段又像梦游仙境,有腾空的感觉,结尾令人内心隐隐作痛。最后一个乐章的弦乐,滕斯泰特要求很多颤音,宛如思乡的哀怨。台湾作家林衡哲在其著作“西方音乐巨人马勒”中提到,马勒在作曲的时候会看到另一个自己穿墙跑出去。由此可见为什么马勒的世界那么多元素。滕把三号中精神分裂的思维掌握得非常细腻。黑胶可以听得到残响,有音乐厅的庞大音效;CD略干,不过可以把细节听得更清楚,都很适合作发烧友的 PK 盘。
马勒 交响曲全集 盒装
CD
伦敦爱乐 London Philharmonic
这套EMI是目前为止市面上唯独两套之其一的优质盒装(另一套优质盒装是朱里尼的Sony完整录音),大部分盒装的音色都比散装差,不单是高音不够,低音模糊,整个听起来就像是喇叭被锅盖笼罩,很闷(笔者收藏过的盒装有RCA的旺德、杨松斯的EMI老肖、阿巴多的DG交响乐集等等,都需要重买散装版,各个品牌的盒装都不行)。这套盒装的品质不输散装,甚至比日版好!还多加了5、6、7号的现场版。腾属于“人来疯”的音乐家,现场比录音棚更多内力的紧凑感和火花,当心跳被吸到与音乐同步的时候,会让你一口气喘不过来!
整套交响曲在录音棚的录音,1号 弦乐录得有点糊。2号和现场版一样精彩,灵魂出窍的感觉。3号非常好。4号是EMI首批数码录音之一,音色差。5号有抑郁黑暗的气氛,慢板竟然拉长到11分钟(一般版本在8分钟左右);慢板是马勒给妻子求婚表达爱意的乐章,情意浓厚绞心。越慢的曲子越考验指挥,腾控制弦乐的张力令人叹为观止,音乐的流动性千丝搭构,爱意绵绵不断地流出,一点都不散架。6号有些失望,腾好像不在状态上。7号和3号一样,录音师录的不好,不是腾的问题。8号的第二乐章有生命的新鲜感,非常棒!9号属中上,数码录音录得很好。10号属中上。大地之歌好得没话说!附加的5、6、7号现场好得没话说!可以弥补录音棚的6号。
此张是散装的5号现场,与盒装内的5号现场重复(演出日期一样),音色品质雷同,挑选整套交响曲的乐迷可以略过,不要花冤枉钱买重复的。
马勒 大地之歌
CD
伦敦爱乐 / 波士塔(女中音) 库尼克(男中音)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Londom Philharmonic / Agnes Baltsa (Contralto) Klaus König (Tenor)
马勒将一生苦难与不公交托上帝,写完8号交响曲,命运很快地继续降临更大灾难,妻子出轨,与纽约爱乐关系更加恶化,他的精神疾病也更加恶化,身心剧痛(他曾拜访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寻求医治,兜了一大圈还是没用!)。在天主教的神学观念“人可以经历试炼,但不能通过试探,只要试探不停,人的信心被摧毁是早晚的,在上帝的保守下,上帝不会让你承受多于你能承受的”。而“多于你能承受的”试探并非世俗的破产、自杀、牢狱、流落街头,而是离弃上帝。马勒终于被命运击垮,他不但背弃了上帝,也攻破神对人的承诺,同时颠覆了西方神学。他从中国的唐诗中找到真正的解脱;他体会了中国庄子的生命哲理,生命灾难一切逆来顺受,无需抗衡坚持,承受一生该承受的,写下了 “大地之歌”。从谦卑求告上帝,转为走入苦难,面对苦难,感受苦难。该伤心就伤心,该叹息就叹息,该发牢骚就发牢骚,顺从大自然的定律,看透宿命。马勒开始倾诉生命的悲苦,为大自然中的星光、大地、花朵感受生命并获取安慰;承认自己孤单,怀念与朋友相聚时的好酒与良辰美景,珍惜风花雪月的时光;怀念青春、少女、一饮方休、醉酒时没杂念没烦恼的片刻;为一日的夕阳美景离去惋惜,为天下无不散宴席的友情感伤。一切从灵性的生活变得更接地气,人生因而更加丰盛。大地之歌的原词作者有李白、钱起、孟浩然、王维,当时马勒读到的唐诗是由法文翻译成德文的版本,经过两次转译,马勒还能通透其中真意,要不是达到一切都放下的生命阶段,很难与中国诗人有逻辑上的共鸣。
滕的大地之歌虽不是笔者最佳版本,但依然能获得另一种哲理的生命感动,整首曲子六个乐章,充斥着哀愁,人生不幸的哀愁;看歌词同时伴随着音乐,内心常有绞痛。当音乐结尾的时候,独唱歌词表达了生命的规律,坏的终究会过去,好的会再来,一如四季。 最后两句 “永远……永远……” ,腾把乐句处理得温柔且凄凉,缓缓一丝丝散去,透彻马勒内心的孤寂。马勒在孤独中等待艰苦散去,孤独地期待美好再度降临,人生起落本是自然,那种等待中的孤单,几乎心碎。
笔者一直在找黑胶,可以与CD做音质比较,但是多年下来在两岸三地和欧美的黑胶网站上已经找不到了,很是遗憾!
马勒 现场合集
CD
旅人之歌(1991)/ 交响曲 1号(1985)/ 2号(1989)/
2号(1981)/ 6号(1983)/ 8号(1991) 盒装
Mahler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1991) / Symphonies No.1(1985)/ No.2(1989)/
No.2(1981)/ No.6(1983)/ No.8(1991) Box set
天碟!
全部现场,共9张,BBC发行,这套和先前散装1号的BBC现场是腾斯泰特最好的马勒录音,(散装1号和盒装1号日期没有重复),古典唱片中的宝藏,不须多说!
(未完待续)
浏览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