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具发出的响声, 听的是声音、品的却是音色?
原作者: 波叔
简介:关于声音上的傻傻的搞不清, 第一难搞清楚的当属“声”与“音”,其次估计是“音色”了,音色一词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好理解,就是“声音的特色”而已。所谓有“声色犬马”,却不见“音色犬马”,这么一说,“声”与“ ...
关于声音上的傻傻的搞不清, 第一难搞清楚的当属“声”与“音”,其次估计是“音色”了,音色一词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好理解,就是“声音的特色”而已。所谓有“声色犬马”,却不见“音色犬马”,这么一说,“声”与“音”之异同与特点,就不言而喻了。无论怎么看,“音”也不妨理解为具有一定的格调或者可“欣赏”其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响声。可否视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无韵律不成音调”也?或许乐器的诞生也是人民在劳动工作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在各种发出声音的器皿中经过改进优化而产生的,甚至生产乐器的工具所发出的声音也会是独特的。
在木质乐器生产中有一样重要工具,是生产高级木制品及乐器的关键用工具,它用于负责对木器的表面进行最后的精加工。不过在一般的木器加工中,却很少使用,它就是“刮刀”。有人还说,刮刀工作时候发出的声音很解压。
不懂的人就以为它只是一块铁片。它的工作原理跟用碎玻璃片刮竹竿,或把铝饮料罐剪开后用锋利的角的“刮”来刮姜皮是差不多的。刮刀一般厚1mm左右,用之前必须把它的侧面与平面磨得非常的“直角”,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个直角所产生的利刃来刮木头等物体表面,使之平整和光滑。
刮刀的使用,可以说非常的不简单。对操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如首先是磨刀、镇刀(开锋,广州乐器行业语),然后是怎么使用。有经验的师傅光是听使用者操作时发出的响声,就知道其“功力”如何。这里不妨举个例子。
下面,是红木家具师傅操作刮刀的录像,可以听到刮刀发出的是(节奏)整齐、频率特征趋于“归一”的“有律”之声。另外,刮刀处理过后的木材表面除了光滑外,还多了一层“油光”,这是与只用一般砂纸打磨的最大差别。
下面是波叔在时隔近20年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拿起刮刀进行操作时发出的声音。可以听出波叔操作时发出的声音是有气无力,甚至可以感到“刀”还没有刮到木材里面去。师傅后来指导说,这是因为波叔没有站好“身位”,身体的力没有“行于手中,力也没有发于丹田、力更没有生于双脚”(真的博大精深,以后波叔有空再详细分享)。
不妨直接对比一下两个人的操作,看看这差别有多大。
同样的工具,同样的加工材料,同样的加工工艺,却能够在加工过程中发出如此截然不同的声音,这该怎么样理解好呢?你说声音不同,它们又是同类型的声音;你说这声音是相同,又似乎说得不够实在,一个是干活的声音,一个是“玩嘢”的声音。这声音似乎也是反映出了在不同操作水平时发出的声音特征或特色。
波叔当年在乐器厂学艺的时候,师傅们讲述乐器的声音用得最多的词是“音色”。师傅与来工厂的演奏家进行交流的时候,用的最多的用于描述乐器的声音的用词也是“音色”。某些现在的网红民族乐器高手,那时也会来工厂交流对吉他的音色之看法。
刮刀其实还是一件世界级的高级工具,像古典吉他、小提琴等等的正统西洋乐器,也是使用刮刀来进行最关键工序的加工。
其实,吉他的音色要求也是多样的,既要看产品定位也看销售对象。有的时候只需要讲音质;有的时候音质只是敲门砖,需要听其音色以及音乐表现力和演奏的驾驭性等等。到了一定水平高度的吉他,可能制作者自己也不好判断,特别是一些演奏用琴(用于音乐厅演奏会),更只能请演奏家提意见。波叔年轻的时候,得梁先生(他现在也是专业音响灯光行业的前辈)介绍进入乐器厂工作,几年后借调到质检部,负责吉他的声音验收,有的时候一天可以验收几百把吉他,每个吉他必须几乎把所有的“品位”用手弹响,大约不少于80个音,要求与真实的演奏一样甚至还更高,比如要弹得更用力、更大声,碰到难以判断的问题还要用不同的弹奏手法来去较真,以检测音质是否合格。就算是这样“重复性”的劳动,也可以每天在这些很普通的产品中发现1-2把音色特别出众的吉他。其实不难,弹下去几个音符后,就可以马上判断其音质的特异之处是“出色”还是“出位”。如果这个琴的各把位的音量非常均匀,手感又好,有基本一致的声音特色,那多是百里挑一的好琴;如果其音色再能够明亮出众又更有颗粒感,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琴,有时还会留起来给来琴厂指导的吉他演奏老师评价一下。最精彩的时候是老师傅做出了高档的手工古典吉他,那可能就是要开研讨会去细细评价了。这样的验收工作既细致又浪漫,更肩负重担,又继往开来。图的就是总结经验,吸取养分,也更为充分把握琴的特性,特别是音色的特色,以更好地与演奏者沟通及调整改进。特别是对于高级的手工琴来说,每个琴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及音色特点,如需发挥好,那最好根据不同演奏者的性格及其演奏风格去匹配,这都是需要好好品味和把控的。
这个视频是曾经对小弟学习吉他并理解吉他音色帮助非常大的演奏家值嘉敏先生(已故)正在挑选吉他,他其实还是一位扬琴演奏家。
乐器其实也就是一件工具而已,一件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罢了。但是为什么却那么引人入胜呢?
在乐器的演奏中,可以直接用双手的“肉身部分”去控制演奏乐器以达到控制音量、音色等的乐器中就有古典吉他。可以说古典吉他的音色之美,是其吸引广大爱好者的“美好支柱”之一。
下面,举一个例子,是讲解如何控制演奏古典吉他的音色(本视频来自于网络) 。
下面这个视频,表现的是不同吉他的音色。视频中换着使用了好几个不同的品牌、不同音色风格的国外著名古典吉他进行演奏。演奏者李先生是毕业于欧洲的古典吉他演奏博士。本视频经过精细的剪辑,画面在不间断中就完成了不同吉他的更换(请留意吉他的颜色变化和左下角的字幕显示)。大家不妨听听,每一个不同的吉他,您欣赏到了什么?
小提琴的加工中也是需要使用刮刀的,下面左下角的照片,是国际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大师曹树堃先生使用刮刀加工小提琴时候的工作照片。或许你不知道,曹先生曾经也是制作吉他的高手。
对于小提琴的音色,不妨参考下面的视频,演奏家选购了由曹树堃先生制作的小提琴后的演奏新旧琴时的声音对比。希望您听了后,看看对“音色”一词能有更直观的理解。
就算是一些间接发声的乐器,同样可以在演奏者的控制下发出属于演奏者自己的独特音色。请看下面的视频。
对于人本身,驾驭自己的歌声给听众带来的感受是更直接的。有些歌声其水平高低或许不需要专业的水平就能区分。请尝试用最普通的欣赏能力去听听下面的演唱。
对于音色能否这样简单地解释:相同的音符,你唱的和他唱的虽然频率相同但听起来不同,是因为实际发出的声波的形状不同所引起的。或玩笑般地解释:对于不同的歌手、乐手或乐器发出的声音,其发出声音的愉悦感或舒畅感的特色,就决定了其价值,是与听众愿意付出的门票的多少有关联。
归纳,在说音质解决不了音乐心灵时,以声音的特色之简称——音色,也许能够有更多的范围和角度去分析与解释,以对应于不同的行当如电声上的、建筑声学的、乐器生产上的、演奏上的等等。甚至可以对应每一个行当中的不同位置或角色,如电声技术上的做电子的(如功放、调音台等等)与做“扩声”的(如喇叭、音箱等等)也会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大家不妨深入交流、跨界吸取、求同存异,去欣赏与享受每一段由美好音色塑造的篇章。
因此,听的是声音,品的是音色,赏的是内涵,能感悟到吗?
浏览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