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永远的夜莺:纪念已故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
简介:“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歌声犹在,斯人已逝。本期杂志专题,我们追忆这位伟大的民歌艺术大师的生平,再现她隽永的民歌杰作,提起社会大众对民歌音乐的重视,期盼中国民歌再次迎百花齐放的春天。

前
言
言
我们处在一个民歌正逐渐没落的时代。
正如著名作家、评论家王干在他的作品《故乡漫忆》中所言:“父亲年轻的时候还唱一唱茅山号子,常被母亲斥为不正经。现在民歌正经了,反而没人传唱了。”无独有偶,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也对媒体大加感叹民歌后继无人,呼吁社会应该多给孩子们机会,改变这种状况。
正如著名作家、评论家王干在他的作品《故乡漫忆》中所言:“父亲年轻的时候还唱一唱茅山号子,常被母亲斥为不正经。现在民歌正经了,反而没人传唱了。”无独有偶,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也对媒体大加感叹民歌后继无人,呼吁社会应该多给孩子们机会,改变这种状况。
为什么现在民歌、民歌艺术家、民歌创作者面临如此尴尬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变迁,过度商业化的音乐制作,以及时代的审美观变化,是导致这一局面主要的因素。
以前民歌有极高的受众需求,比如说建国之前,人们娱乐活动较少,大家田间地头劳作,一边干活一边唱,劳动号子自然诞生。楼堂馆所里需要音乐素材,所以各种靡靡小调也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彼此的生活区域隔着大山大河,唱山歌是促进两边的沟通交流最简便的方式,这就产生了山歌。建国之后百废待兴,广大人民需要音乐提振精神,国家需要文化事业宣传,所以自然有大量作品涌现,而且那个时候很多创作都是政府主导牵头,当时很多艺术家经历过本土音乐和西洋乐两种教育,所以作品很好地提升了民歌的艺术品味。在现今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相较以往翻天覆地,娱乐活动也空前丰富,音乐的作用缩小到单纯的娱乐选择其中之一,丧失了原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创作动机单一,市场空间日益缩小,人才流失就不可避免了。另外,在这个越来越讲求商业化运作的时代,西方流行音乐的体系的普及,导致音乐批量生产,音乐与时尚圈、流媒体等流行符号的结合,使得传统民歌的弱势进一步凸显,而创作民歌的成本也比流行音乐高很多,在民歌领域投入的回报率很难令人满意。此外,时代的审美在变化。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接受传统民歌的风格了,对风靡全球的西方音乐的痴迷成为主流,时代审美不同根本上决定了民歌创作的尴尬地位。不仅仅是民歌,传统古典音乐的美声作品,艺术歌曲同样在逐渐没落,因为欣赏人口无可讳言地在变少。
导致民歌面临如今的境地,除开上述三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缺少大众公认的、艺术造诣高绝的民歌艺术大师。曾几何时,我们这片土地上活跃着无数民歌表演艺术大家,他们创作或者诠释的音乐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歌颂家乡的山峦、河流,歌颂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劳作和爱情,歌颂绵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雄风。这些来自民族人文的天籁散发出巨大的感染力,将民族音乐的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有着“草原上的夜莺”美称的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就是这样一位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占据极高地位的民歌艺术大师。
2023年11月28日13点42分,噩耗传来: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德德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德德玛的去世,是我国民族音乐界的重大损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歌声犹在,斯人已逝。本期杂志专题,我们追忆这位伟大的民歌艺术大师的生平,再现她隽永的民歌杰作,提起社会大众对民歌音乐的重视,期盼中国民歌再次迎百花齐放的春天。
更多专题

纪念已故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 | 德艺双馨的音乐人生
歌唱家德德玛于1947年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一个蒙古族家庭,她那灵动的歌喉,仿佛承载着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成为了那片蓝天白云的最美乐章。1960年8月,内蒙古额济纳旗乌兰牧骑正式成立,当时在上小 ...

纪念已故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 | 蒙古族音乐的杰出代表
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在干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烂的音乐文化。独立的语言体系,独树一格的器乐门类,魅力无穷的声乐技艺,浩瀚的作品海洋,构成了蒙古族音乐丰富的内沿。经过长期的锤炼,蒙古人创造了璀璨的 ...

纪念已故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 | 珍藏蒙古族声乐的精粹
建国以来,德德玛毫无疑问是广大国人心目中最有号召力也最具亲和力的蒙古族声乐家。她有着数十年的演唱经验,有“草原夜莺”之美誉。她的中音音色独特、罕见,而且演唱技巧臻达完美。从八十年代她以《美丽的草原,我 ...
浏览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