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黑胶唱片的价值与版本鉴别(53)叶振棠《浮生六劫》
原作者: 马凤钖
简介:《浮生六劫》?可能不少音响或音乐发烧友都未必有听闻或记起这张唱片。对于笔者,自开始关注黑胶唱片那时起,便一直对这张唱片未曾忘记。 《浮生六劫》是香港丽的电视1980年播出的电视剧集,李兆熊监制,创造了丽的 ...
《浮生六劫》?可能不少音响或音乐发烧友都未必有听闻或记起这张唱片。对于笔者,自开始关注黑胶唱片那时起,便一直对这张唱片未曾忘记。
《浮生六劫》是香港丽的电视1980年播出的电视剧集,李兆熊监制,创造了丽的电视另一个收视高峰。讲述港人在时局动荡、社会变迁下,如何委曲求全的故事。李兆熊大家可能未必熟识,其与著名填词人卢国沾同为广东新会人,且在一个时期内同为丽的电视的幕后班底,此君虽极少谋面,但其执导的电视剧诸如《变色龙》《大地恩情》等却叫好又叫座,直到现在仍屡次播放,所选主题曲和插曲基本上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传唱至今。
一、事实证明电视剧主题曲和插曲相较独立歌曲往往更具持久流行性与影响力和感染力
笔者考察香港流行曲的时候,正如黄霑一样,时常翻听这数十年的港产音乐声音,同样感觉有时如在昨日,有时却也恍如隔世。有一个显著的事实,就是几乎上世纪整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视剧集的主题曲和插曲在粤语区,甚至全球华人世界均红极一时,而进入千禧年后,其影响力似乎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这般?难道只因电视剧集未引起广泛传颂或歌曲质量不符合大众审美品味而未能广泛流传吗?
从这张大碟来看,两首主题曲同为黎小田作曲,一首同名主题曲为《浮生六劫》,另一首为《戏剧人生》,从传唱度来看,两首主题曲早已蜚声海内外,传颂至今。我们不难感觉到,黎小田因应剧情需要,创作的歌曲,初听均带有哀怨感,但细听无不是对人生深沉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带给我们不止是剧集视觉上的感受,还是深层次的精神洗礼,思考的,已不单是当下的遭遇境况,还有人生的意义。相信大多数音响或音乐发烧友跟笔者一样,早已对《浮生六劫》这部剧集的剧情感到陌生,但却对这两首主题曲耳熟能详。
笔者其实在以往的拙作中多次谈及,电视作为当时社会最普及的娱乐渠道,传播面广泛,假如这两首主题曲放到现在,是否能流行起来?相信这个问题很难正面回答,因为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现在的例子反证。比如前段时间,素未谋面的刀郎携《罗刹海市》突然蹿红各大网络,但同期在网络上发布的歌曲绝不止这一首,为何只有其能大红大紫呢?笔者也曾作过判断,国内的互联网约隔三个月便有一首网红歌曲诞生,但大多数歌曲始终不为人们所熟识。同样,香港现时的剧集也不乏主题曲,为何未能流行呢?至于一时流行的歌曲能否成为经典,笔者始终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歌曲质量和感染力问题,大概这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吧。正如笔者早前引述金庸先生的论述一样,不论哪一类影视歌曲,其创作时都比普通歌曲要求得严格,不仅仅要有优美的词句和音乐、要有活泼新鲜的思想和形式、要使观众容易了解和欣赏,而且还要和故事的情节与人物发生密切的联系,这些人物有一定的思想性格,歌曲不但要符合他们性格的发展、感情的变化,而且要符合情节中的矛盾与冲突。笔者认为,在短短三分钟内,能在三五几段旋律和歌词中,融入这么多东西,甚至精神,绝非易事。群众才是真正的高手,所谓“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正是如此。因此,影视主题曲和插曲相较独立歌曲更具持久流行性与影响力和感染力,流行黑胶同样如此。
二、没有经历过苦难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笔者有时不禁要问,香港当时每年两三部武侠电视连续剧,为何当时能如此频繁地创作出如此高质量的主题曲和插曲,而且创作人员主要集中在几个人身上,作曲的主要是顾嘉煇、黎小田和黄霑,填词的主要是卢国沾、邓伟雄、黄霑和郑国江,但这些主题曲不但当时深受社会推崇热爱,而且直至现在仍然历久常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笔者看来,这些主题曲的旋律无非两样:以激昂切合武侠精神,以婉约切合内心感情;歌词内容无非抓住两条主线:家国情怀与人生感受。这些永恒的主题本来就是最大众化,加上当时香港是避难之地,很多大陆人员暂居香港,更加因应这个社会需要。与其说是主题曲适应了人们的品味,不如说当时社会的人们需要这样内容的歌曲聊以慰藉。
《浮生六劫》两首主题曲均是黎小田作曲、卢国沾填词。用黎小田的话说,没有经历过苦难,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这些歌曲从内容来看,给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的方向,使人产生共鸣,听之精神一震,从而使香港流行音乐有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浮生六劫》唱遍两岸三地的前后,正是香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正是香港最好的时代;亚视剧集的曲韵总能给人一种心力交瘁后的重生,再不胜负荷也能用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长跑;能写出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人生挣扎的歌词现在没有了。笔者认为,属于黄霑、卢国沾、郑国江等老一辈与香港一起历经沉浮的词曲作者,已带着丰富的经历黯然远去。笔者一直不承认当代词曲作者水平不及以往,但他们未深谙世事,便遇娱乐渠道多样化,要想突围而出,非凭更高的歌曲质量不可。可惜现在往往曲风怪异,多词不达意,何况珠玉在前,一经对比,更难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岂能再续辉煌乎?
三、有相近的遭遇才能更好唱出歌曲的感染力
黎小田2005年接受《南方都市报》访问时说:“我们写了一首歌之后,才选择由谁去唱,不是为某位歌手随意写一首作品。不同的歌手有不同的特色,我们写给他们的歌也经过精细的琢磨和研究,要配合他们的形象和特点。”叶振棠于2023年2月28日在抖音直播“第二舞台”广州站活动现场,分享了他从艺五十余年的风雨起伏,“黎小田先生在我的粤语歌唱生涯里,可以说有着知遇之恩。他曾向我透露,第一次合作选我演唱剧集《浮生六劫》的主题曲,只是因为我的声线‘够惨’,能唱出那种人生沧桑的味道。也因为这个特色,黎先生临时将本由女主角演唱的插曲交给了我。当时时间仓促,因为歌曲采取女中音调,录音时尾音有些高,很难上去,于是我将唱英文歌的假声技巧用在这首歌里,也算是开了先河。我唱过的歌曲里,最让我有感触的应该是《戏剧人生》了。开头的那句‘愿望,常自失落,谁人明白你心境寂寞’,总能让我想起从小到大经历的起起伏伏,更能理解‘捱过世界,才知世事艰难’这句话。”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殊不知,叶振棠小时候因高烧烧坏了视觉神经,目前的视力只有正常人的十分之一,但其却很乐观:“生活在朦胧的世界里几十年,我已经逐渐适应了,而且还有不少好处。比如因为在舞台上看不清观众,我演出时会更加从容淡定。因为看不见提词器,每一首歌的歌词我都烂熟于心。”正是这种面对困难挫折依然豁达从容,才有意无意体现在歌声中,恰好体现了歌曲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最终感染了普罗大众,能历经几十载依然被人们时常怀念与唱起的才算得上经典金曲。有人同样发现了这一点,“现在回想,八十年代走红的那批香港歌手,身上都有着差不多的气质。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大家都是苦难出身,最初都是平凡人,所以他们身上少了骄纵,多了些危机感和务实性。这种务实,使得他们在遇到贵人之时,会拼命地抓住机会,努力拼搏,醉心于工作,最终达到成功”。
四、声音的录制质量越来越成为歌曲或唱片持久影响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过去,音响档次一般,人们为着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购买一张唱片,即使音质一般也无所谓;现在,音响档次提高了,人们选择购买喜欢的歌曲且录音均不错的唱片,音质一般的多提不起兴趣去听;将来,随着音响设备档次不断提高,音质会越来越好,人们应会多购买录音优质的唱片,即使歌曲一般,可能也无所谓。这就涉及笔者此前早已提及的,我们究竟是听音响,还是欣赏歌曲的问题。也许,这就是音响界时常讨论的“音响性”与“音乐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最好的选择,肯定就是拥有一张既有喜欢歌曲且录音又不错的唱片。问题是,当下大多数唱片悉数翻唱非原唱,黑胶压制的声音大多也不如前。因此,音响或音乐发烧友自然就会选择原版原唱的黑胶了。其实,他们并不是坚定的怀旧者,而是在未有新的或更好的选择前,这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况且,过去香港流行黑胶的录制质量并不差。就拿这张《浮生六劫》黑胶来说,青心版不但具有上世纪模拟录音时代的“老味”,又具有香港EMI录音室录音线条感清晰、层次感分明等特点,听落真有身处昨日、恍如隔世之感,而蓝心版体现的上述特点就稍弱。
“浮生多变,时势常换”,卢国沾用一个“变”字恰如其分地给《浮生六劫》画龙点睛。是的,世事除了“变”是“不变”外,相信音响和音乐发烧友追求的优美悠扬的旋律、深刻动人的词作,厚润通透、开扬大气、富有“质感”和“感染力”的声音同样不变。
浏览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