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评人 郑延益(下)
原作者: 翊青
简介:延续上一期郑延益老师在90年代的乐评精选,这一期摘选评论海菲兹的录音,以单纯缅怀郑老师与爱好古典音乐的目的和读者们分享。 简谈 海菲兹 Cd全集——郑延益 千呼万唤的海菲兹全集终于出来了! ■ 海菲兹全集 两 ...
延续上一期郑延益老师在90年代的乐评精选,这一期摘选评论海菲兹的录音,以单纯缅怀郑老师与爱好古典音乐的目的和读者们分享。
简谈 海菲兹 Cd全集 ——郑延益
千呼万唤的海菲兹全集终于出来了!
两年前,当 John Pfeiffer 来港时我跟他说:“ Jack ( 他名字是 John, 但朋友们却称他为 Jack,连他自己都不知为什么 ? ) 你是最有资格出海菲兹全集的人,义不容辞啊!什么时候才能出 ? 等到头颈都酸啦! ”。“唉! 我何尝不想 ? 可是上面兴趣不大,怕出了赚不到钱 ! ”。我听了不禁愕然 ! 什么话?会赚不了钱 ? 海菲兹会赚不了钱 ? 原因在哪里 ? 心里不禁感慨万分,大概有人认为 Sophie-Mutter 比海菲兹高明 ? ! 还好,这套全集终于出版了,也可以真像大白了,以铁的事实证明海菲兹的确是20世纪最了不起的小提琴家,甚至于可能是除克莱斯勒以外,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提琴家。
海菲兹之所以了不起,主要是由于这是提琴家们自己所公认。即使是 Sophie-Mutter 这位任性的姑娘,竟敢公开地,不知天高地厚地贬低 Kreisler ( 这件事我至今不了解为什么她会这样做,因为其实她是不错的 ),对海菲兹也无话可说。用 Isaacs Stern 的话就是:“他能做到我和别的提琴家所做不到的事。”,这些 “事” 是什么 ? 听听本集就知道了!海菲兹的全盛时期实际上是从 1925 年到 1945 年左右。1946 年左右之后他的发音开始逐渐减少了原有天鹅绒般的光滑,风格上不知为什么也开始愈来愈急躁,这从先后两次 Sibelius、Tchaikowsky 协奏曲等的录音就可以看到。但尽管如此,这仅仅是和他自己相比而言。以他 1967 年的圣桑奏鸣曲和 1968 年舒伯特的 Fantasia 为例,他的演绎依然是唯我独尊 ( Heifetz只能和 Heifetz 相比,几首圣桑就是例子 ), 可是 Stereo 的兴起,却在 1945年 以后,不幸在这里,遗憾也在这里。因为人们总认为 Stereo 比 Mono好,其实不然,尤其是独奏,不过乐队的 Mono 是不能跟 Stereo 比的。
为什么海菲兹会以技术出名 ? 因为实际上他很少有硬技巧的演奏录音,例如双泛音,拉奏兼 Pizzicato;和巴格尼尼 Erns 的纯技术曲子。可是从全集中就可以听到,即使以纯技术论他也和旁人不同。Sophie-Mutter 的卡门幻想曲红透半边天,但和 Vol. I Disc 3 的第18 Track 一比就高低立判。风格不谈,单以双音和八度的准确、流畅、速度来说,Sophie 是远远不及的;最大的差距是海菲兹的技术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技巧,也就是表现音乐的技巧。但即使是小提琴公主美岛莉,她的无懈可击的技巧听起来总还有点是练出来的,不是海菲兹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自然。Vol. I、Disc I 第三T rack 的 Chorns of Dervishtes 中的八度,大概已到了人所能的极限。第二次录的 Ave Maria,其八度双音之准甚至于他自己在第三次的录音中都差了一根头发丝;高低两个音清清楚楚地完全谐和地出现在耳中;这首圣母颂的浓郁、虔诚及纯洁的确无人可及,海菲兹在 G 弦上发音之纯和浓馥,除 Kreisler 外无人可与之比。以技巧论,海菲兹还有一项绝技,他的 Vibrato,这种慢可以到零,快可以到白热化的技巧,得以使他将人的血肉感情发挥到淋漓尽致,Ave Maria 是一例,Vol. 6 Disc 3 Track 19 的萧邦 E 小调夜曲又是一例,其他不胜枚举。正因为这些 ( 还不是全部 ) 都是没有其他提琴家所能做到的,所以至今依然被公认 Heifetz 就是 Heifetz 。这套全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协奏曲的翻录,都翻得不错,尤其是与 Kousevitzky 和 Boston 的 Brahms,和 Reiner 与 Chicago 的 Brahms,会被 Starker 誉为生平听到过最精采的,Starker 大概没听过这第一次录音,居然比 LP 还好。Heifetz 的 “绝响” 实在太多了,Schubert 的 Rondo、 Impromptu、John Barbiroll 两首 Saint Saens、Rossini 的理发师、Grieg 的 Puck,论这套全集可以写几万字,总而言之,只要听 Vol. I 的三张 CD,笔者就可以保证你已可以听到从未听到过,以及将来也可能永远听不到的小提琴演奏,尽管翻录出来的 Heifetz 发音只有 85%,John Pfeiffer 的功劳大矣! 这是一集永垂不朽的历史性乐献!
海菲兹一生是 RCA 和 HMV 的合约者。只是在世界大战期间,唱片原料短缺,为唱片公司带来了很大困难。打击更重的却是当时由 Caesar Petrillo 为主席的美国音乐家协会下了禁令,自一九四二年八月起禁止会员为唱片公司录音。起因是由于 Petrillo 认为 Juke-boxes ( 投入硬币即可点唱唱片的机器 ) 抢走了许多音乐家揾食的机会,因此,他要求各唱片公司每一张唱片出售必须付一定的税款给失业的音乐家,可是唱片公司拒绝了,他就以此禁令施加压力。于是各大公司出售大量的存货借以对抗。Columbia 和 RCA 对抗得比较成功,因为它们的古典存货较多,可是 Decca 的主要曲目是轻音乐就惨了,有谁要买过时的轻音乐 ? 结果只好屈服,于一九四三年九月同意付税,开始灌录新的唱片;RCA 与 Columbia 再拖了一年之后也才同意。这其实是 Petrillo ( 被称为音乐界的沙皇 ) 为失业音乐家做的一件好事。一九四四年秋天,Decca 脑筋动到了 Heifetz 头上。当时他在美国家喻户晓,声誉如日中天,Decca 认为如果他肯录一集小曲子肯定畅销,于是他们跟 Heifetz 接头,条件是只要他肯录,报酬是一张空白支票,金额任开 ! Heifetz 同意了。( 其实他可以稍等,因为 RCA 于十一月就开始同意工会的要求,但其时他刚好与公司闹意见 ) 海菲兹并且选了 Milton Kaye 作钢琴伴奏。Kaye 是由该年夏天海菲兹开始了在意大利和北非慰劳参战美军巡回演出的钢琴伴奏。每天他们坐吉普车来往在战场上和医院等等地点,为联合国军队演艺四场五十分钟的演出。Kaye 说:他的节目犹如开正式音乐会:一首巴哈、圣桑类型的小曲子,但最后一首一定是 Hora Staccato,而且拉得特别好。他的认真是值得敬佩的,包括衣着整齐,也要求 Kaye 如此,“他还说海菲兹喜欢打乒乓,而且是许赢不许输,也喜欢听 Kaye 弹 Jazz,他自己也拉些。( 据笔者记忆,海菲兹曾为 Decca 录过一张由 Jazz 乐队伴奏的 Hora Staccato 78 转,笔者视如珍宝,可是文革中被抄,再也没看见过。这套全集也没有了,遗!) Kaye 说他把这段经验认为是一生最珍贵的学习过程。全集中共翻了五十 一首小曲,比 Decca 版本多了两首,其中的几首由于合约的限制海菲兹只录过一次,回到 RCA 后没有重录。其中有珍贵的 White X、一九四六年为 Bing Crosby 拉 Violin Obligato 的 Godard、Berceuse 和 Lohr 的 Where My Caravan Has Rested。这是他唯一 为别人拉伴奏的例子,而且在出版时上面没有他的名字,除此之外还有好几首珍贵的冷门。前期已提过的 Rossini 的《理发匠》其摹仿人声之真,叹为“听”止 ! ( Henry Roth 告诉我另有 Kogan 版本亦极精彩,可惜没听过 ) 。值得注意的是海菲兹在这里录了好几首比较近代的曲子,九首 Gershwin 的曲子、Foster 的 I Dream of Jeanie With the Light Brown Hair、Bennett Hexapoda、Old Folks at Home、Gweedore Brae,加上与 Bing Crosby 的两首,以及对军队慰劳演出的认真等等,都可以看到海菲兹并不是如人们所想像的冷酷不近人情。他的孤僻可能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可能就是由于他对音乐、对自己要求太高,要求什么都十全十美。所谓 “高处不胜寒”。有一 位乐迷写信来说,“海菲兹如此冷、孤僻,实际上是他为艺术所作出的牺牲”,有此知音,海菲兹也可以瞑目了!
小记
迪图瓦 ( Charles Dutiot ) 成名之前在欧洲、南美不少交响乐团做过中提琴演奏员,之后指挥过几个二线乐团,担任过几个二线乐团的音乐总监。有乐团演奏经验,又有到处指挥的扎实功底,对乐团的操控,如何耍些小伎俩,是驾轻就熟,指挥斯特拉文斯基、巴尔托克、武满彻等等这些作品是小菜一碟。听过 DG 发行整套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独奏是阿卡多),迪图瓦指伦敦交响乐团,乐团的精准与火花四射,就知道指挥是个功底扎实的实力派,音色魅力与独奏相互斗艳。这里两张唱片都是斯特拉文斯基 – 彼得鲁什卡(俄文木偶剧的意思),最好的版本是白发翁(Stokowski) 指挥休斯顿的单声道,不但指挥出了木偶剧的场面,连一百年前的那种路边卖艺的味道都有。迪图瓦没有录过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玩不过那几个大仙卡拉扬、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为什么要录?反而迪图瓦的德彪西、拉威尔在很多方面是超越前面那几个大仙的。这里彼得鲁什卡第一张是 DG 1977年和伦敦交响乐团,第二张是Decca 1987年和蒙特利尔,DG 完全输给 Decca。输的原因,第一是录音,Decca 录得有好多色彩,丰富!DG 音色过于平扁又太干。第二,DG 版指挥在整首的后半段没有了光彩,全是精准扎实的匠气。Decca 整首都是神龙活现,和白头翁一样有画面的音乐、陶醉!两个版本都从一半的地方开始听更为明显。 迪图瓦自性骚扰的官司曝光后,很多一流的乐团都将之列为黑名单,现在只有在圣彼得堡爱乐任职首席客座指挥,现今唯一正式的职位。不过从另一面看,如果这能促成他与圣彼得堡爱乐有录音,对发烧友将是不错的耳福!他有几张和日本NHK交响乐团的录音都是惊艳!一个日产乐团能够被指成迪图瓦音色,厉害!若找来Decca录音师录的话,说不定就能再造第二个蒙特利尔乐团。这个瑞士人和俄罗斯民族在一起究竟会产生出什么火花?
浏览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