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林为弦乐和打击乐而改编的《卡门组曲》
原作者: 翊青
简介:俄国作曲家 罗季翁·谢德林 比老肖晚26年出生,同样是俄国动乱与饥饿的时代见证者,至今依然还活着,已经92岁了依然到处参加音乐活动,为自己的音乐与音乐教育活跃。他写过3首交响曲、5首乐团协奏曲、7部歌剧、6首钢 ...
俄国作曲家 罗季翁·谢德林 比老肖晚26年出生,同样是俄国动乱与饥饿的时代见证者,至今依然还活着,已经92岁了依然到处参加音乐活动,为自己的音乐与音乐教育活跃。他写过3首交响曲、5首乐团协奏曲、7部歌剧、6首钢协,和其它协奏曲、芭蕾舞剧…..等,数不胜数!可是他的作品在全世界极少演出,不过录音却不少,除了早期俄国唱片公司Melodya为他录了很多,21世纪后半期欧洲几家大品牌的唱片公司也发行了不少,可是他的现场演出作品至今曝光率依然少得可怜,在北欧与俄罗的室内音乐会偶尔能听到,实在很可惜!
「卡门」的原稿是法国浪漫派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完成的歌剧,它的旋律非常有吉普赛风情,除了比才自己把它改编成了两首乐团组曲,还有作曲家萨拉萨太在七年后改编给小提琴与乐团的幻想曲。直到1972年谢德林将它再改编成弦乐团和打击乐的组曲。还有上个世纪罗文与张惠妹都录过改编自卡门的流行歌曲,以及中西方民间各个年级的学校乐队都曾演奏改编给各种重奏和乐团的「卡门」。却不知当时的首演,在巴黎却不受待见,比才在卡门演了33次之后遗憾而终。比才逝世十年后「卡门」才在欧洲遍地开花,流芳至今。
萨拉萨太在卡门还没有人看好的时候,就改编成小提琴幻想曲,由小提琴独奏演艺起来很有吉普赛风味,效果很好,但总是觉得太油腻了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太多人演过的关系。记得小提琴家肯尼迪发行「四季」那一年,欧洲到哪里都是各种版本的「四季」在播放,尤其是第一乐章;还有90年代在卡拉OK,走过十几个包房每一间都在唱「吻别」,到后来一听到吻别就变得很抵触。卡门就经历过这种起伏,从古典走入流行,流行再走入各个院校,各个院校的音乐会都在演各种改编的「卡门」,有弦乐团、重奏……到哪里都是卡门。
不过就是有些曲目和版本让人随时听都喜欢的,笔者偏好顾尔德1955年的「哥德堡变奏曲」,还有勋伯格「升华之夜」的各个版本都是百听不厌,说实话肖邦和勃拉姆斯都没这么耐听,而谢德林改编给弦乐团和打击乐就是「卡门」中很耐听的作品。反之,要是再听帕尔曼或是穆特的卡门幻想曲就会很抵触,很油腻,优点可能都听成了缺点。
在听谢德林版本的卡门会觉得谢德林把打击乐运用得很巧妙,当总谱打开的时候你会吓一跳,谢德林一共用了52种打击乐器,打击乐演奏员必须用到4个才能搞定,光是定音鼓就五个,两台颤音琴,两台木琴,一架管钟,和其它大大小小的打击乐器。打击所发出的节奏经常是歌唱性的,弦乐团和打击任何一方都不是陪衬。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录音是世界首录,乐团是波修瓦剧院乐团(Bolshoi Theater Orchestra)。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录音与俄罗斯文化部交响乐团为巅峰时期,想不到他在去文化部交响乐团之前待过的波修瓦剧院乐团也有好录音。「卡门」是歌剧中女主角的名字,曾经有一段时间看到有人把歌剧的名字翻译成「荡妇卡门」,真是很贴切!卡门喜欢把男人的感情玩弄于股掌之间,享受那种轻佻与暧昧,罗杰斯特文斯基的版本是唯一把拉丁美洲女人的骚和野性表达出来的版本,连走路的节奏都带性感,绝对首选。市面上很多是RCA版,不是俄罗斯版,声音竟然可以,发烧友如果愿意包容1967年的杂音,是可以有另一番年代的味道,气氛还是非常棒的!重新处理的CD也做的很好,建议CD和黑胶都要好好听过。
这是Naxos公司其中一张鲜为人知宝藏,一开始听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带有俄国风味的卡门,听到后来觉得是乘坐着一架又一架喷射出去的火箭。偶尔会有神经质地蓄势待发,打击乐和弦乐总是互相瞪着对方准备要干架的气氛,当干起来的时候是拿乐器的演艺技巧去拼,非常过瘾!录音算可以,弦乐拨弦和一些打击乐器录得很好,很有空间感。
这个乐团录得普罗科菲耶夫在西方曾受到重视,也很值得一听。
重新处理的CD音色很干净,可是却出现了距离,比原俄罗斯版Melodyia的声音逊色。
收集了很多杨松斯,可是这张却很失望,太过圆滑,滑顺,没有了吉普赛人的野性。
败在录音上。
音色特别,有不少独到之处,录得应该有近现场七分。
小记
马勒8号交响曲
捷杰耶夫 指 伦敦交响乐团 现场
这套马勒全集已经收藏有好多年,最近才有机缘再拿出来把它整套听完,除了3号有超高水准,8号是绝对的惊艳,继 滕斯泰特 的马勒八之后,就独属这张为上上品。8号的歌词主要是颂扬上帝的伟大,赞美上帝所造天地万物,马勒2号末乐章那种开天辟地,灵魂提升的辉煌再度呈现。圣经哥林多前书中提到的「与主成为一灵(人神合一)」,以及使徒行传中所记载圣灵充满的人看起来像「被新酒灌满(喝醉了)」;如同佛教的法喜充满,内心绵绵不断地涌出欢喜。而指挥捷杰耶夫这里的充满不是欢喜,而是非常马勒极端式的狂喜,狂喜不断地提升一层更上一层,直至癫狂。第三轨出现的画面像是劳动工人激情又欢喜得奋力开垦,汗流浃背地迈向荣耀。男中音独唱的音色太漂亮了,真是老天爷赏饭吃。女高音在慢的乐章声音可以好甜,激情的高音可以像是到了高音极限的边缘,对生命容忍到了最极限,又不失音准,人生的道路步步如履薄冰,音色千变万化,唯有惊艳!全体合奏的时候女高音又不会被合唱团盖过,各声部的平衡度刚刚好,现场可以录到这种水平,简直是魔术!
浏览 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