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落英缤纷:从《繁花》看王家卫的音乐影像魅力

简介:从1987年《繁花》剧情起点开始,适逢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这些画龙点睛般的插曲配乐,不仅增加了《繁花》一剧的综合魅力,也让新生代歌迷领略了三十多年前的音乐风情。

近几个月以来,电视剧《繁花》真不是一般的火。
2023年年末,香港大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在国内上线。据悉该剧筹备6年,投入拍摄3年,从一开始消息传开就吊足了市场胃口。上影集团花费5亿为其买下一个影视基地。剧集在片尾列出了一长串摄影器材机构、群星荟萃的音乐版权名单、包含股票菜品文史在内等十多个领域的顾问,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投资规模堪比电影大片的电视剧集。
这部改编自作家金宇澄获“五个一工程”奖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上海为故事背景,围绕着主角人物阿宝交叉叙事,展现当时沪上风云际会的生意场中弄潮儿女的起伏人生。胡歌、游本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等一众演员出色的表演,赢得了万千剧迷的心。电视剧《繁花》上线之后,迅速在国内影视剧界掀起了热潮,首先是市场热情和商业价值,部分体现在《繁花》的大量网播广告上。此外,《繁花》从美术到摄影,从导演调度、剪辑节奏到演员表演,都表现出了不亚于电影工业级别的专业水准。为精准呈现故事背后的时代感,导演王家卫对剧本、选角、服化道、光影效果等都经过精益求精的反复推敲,剧组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筹备工作,力求将观众带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风土人情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氛围中。《繁花》虽然在今年初迎来播映大结局,但是它带来的溢出效应远未结束。剧中出现的饭店、小吃、景点以及传统服饰店铺,都在剧集播出之后受关注程度水涨船高,成为无数剧迷的打卡标的:像是黄河路、外滩27号等成为打卡地,和平饭店旅游搜索热度上升415%,上海旅游热度环比上涨12%;剧中出现的美食也成为爆款,原本上海人日常的小吃变得爆火“出圈”,如宝总泡饭、干炒牛河、排骨年糕等美食成为抢手货。
《繁花》大火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包括文化共鸣、原著改编、导演风格、时代变迁的剖析、社会反响与反思以及市场反馈。它不仅是一部高品质的本土文化产品,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影像化呈现和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尝试。高热度网播数据也证明了《繁花》在市场上“现象级”的成功,它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触发了大量的社交媒体讨论。它的流量密码或许在于成功捕捉到了公众对高品质本土文化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故事的期待。对于《繁花》,不少观众认为,剧集里满满的都是别无分号的“王家卫镜头美学”。社交媒体上,观众感慨称,该剧“特写之中每个细节都精描得恰到好处,整个故事激情澎湃又耐心细致,精巧又豪放”。
《繁花》谢幕,然而“繁花效应”仍持续传递。对于我等乐迷,《繁花》同样是一场久违的盛宴。王家卫再次证明了他在影视配乐选择上的老辣眼光,剧中出现的57首脍炙人口的流行老歌,巧妙地穿插在引人入胜的剧情当中,曲曲有来历,首首均动听,从1987年《繁花》剧情起点开始,适逢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这些画龙点睛般的插曲配乐,不仅增加了《繁花》一剧的综合魅力,也让新生代歌迷领略了三十多年前的音乐风情。

更多专题

王家卫的音乐影像魅力 | 看不懂的电影,听得懂的音乐

影视配乐和普通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存在一定的主体依赖性,而后者的存在相对要独立得多。由于影视配乐创作或者是现成作品被选中的初衷通常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电影艺术本身,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一部完全脱离 ...

王家卫的音乐影像魅力 | 重温港台流行歌曲的辉煌

若干年以后,人们若要了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就会去读《繁花》,去看这部古老的电视剧集,当然也会重听镶嵌在电视剧里的50多首优秀的经典流行歌曲,就像我们会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感受当年的巴黎,在百老汇歌 ...
浏览 254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