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为什么要有书房(中)

原作者: 大剑师

摄影: 大剑师

上期回顾 >> 世上为什么要有书房(上)

书单才是真正的灵魂

创办书房而且是音乐书房对于我而言好像是古而有之的念头,因为书、唱片、音响、音乐是我至今未变的爱好。但一个书房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记忆中最牛的书房是米兰昆德拉的,书房有一整面墙的书柜,柜子的书都是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译本,无法想象的震撼。

在我思想里始终没有一个定性,以至于迟迟没有做这件事,如果搞不清和书店、图书馆的区别,做出特色,做之何意?

随着社会上书房越来越多的出现,这个概念也逐步清晰起来,我的书房不止要区别于书店和图书馆,还要区别于其他的书房,于是音乐书房具象成为10个字:自由的灵魂、快乐的分享。一个随时随地都能专注阅读的地方,用村上春树的文字表达就是:“有书有音乐的天堂生活”。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书房应该是人们灵魂的安放场,“书房中的书,不是简单的靠在一起,而是构建个人想象世界的砖瓦,相互作用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这句话出自《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我认为书房应该脱离图书馆大而全的藏书模式,应该是某一些书和对这些书感兴趣的人的集合,书房应该体现书房主人的精神和价值观,书房必须要有自由的灵魂!真正体现这些的不是环境和咖啡,是书单,书单才是书房的灵魂。

很久之前我就在有意识的购买音乐类书籍,但只是在看到感兴趣的就买回来,并没有系统的搜罗。这一次,我决定做一个真正对喜欢音乐和音响的人有意义的书单。

事实上,列书单是个十分累人的事,第一你需要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书,第二你需要知道这些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情况,第三知道在哪能找到。因为很多已经绝版了,比如台北《音响论坛》杂志主编刘汉盛先生写的《文心雕乐》是1990年的书,并且没有再版,好在我能直接联系刘主编求书,他第一时间让人在杂志社仓库里找到了仅存的一本,让台北玮秦唱片公司的郑梨贞大姐带到上海快递给我。杨素秋编书单找到了很多朋友帮忙,而我准备自己独立完成,还有第四个难题后面会提到,因为不是每个列书单的人都会遇到。

首先确定的基调是,书房的读者是喜欢音乐但不是音乐专业人士的人,所以所有教学类、乐谱类、技巧类书籍全部不在选择之列。

我先从音乐推荐入手,最直接的是推荐具体曲目和专辑的,比如村上春树写了《爵士乐群英谱1、2》《村上私藏——怀旧美好的古典乐唱片上、下》《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共5本书,都是介绍自己收藏的CD碟、黑胶片等,村上的文字自不必说,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引人入胜,而《音乐:村上春树》是五位日本知名乐评人写的用若干张CD和黑胶解读村上春树的书。边看村上的文字边听他推荐的音乐,这感觉仿佛村上就在你旁边。

还有一连串的“圣经”:《音乐圣经》《CD圣经》《LP圣经》《唱片圣经》《摇滚圣经》《嘻哈圣经》等等,更有类似刘汉盛的《黑胶专书》、杨奎峰的《影响世界的声音》等CD、黑胶鉴赏和推荐类书籍。只要拿着书按图索骥去买唱片就不会踩雷。

还有像刘雪枫的三部曲《音乐的精灵》《贴近浪漫的时代》《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之外还有22本一套的京师爱乐系列等等几百本通俗易懂的容易诱发兴趣的通识类读物。

当我们从听开始入门,会遇到第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听得懂音乐呢?于是周海宏老师的《音乐何需懂》适时出现了,同时杨燕迪的《何谓懂音乐》三部曲就自然列入进来,王沥沥的《沥姐说音乐》系列,田艺苗的《田艺苗的音乐课》《穿T恤听古典音乐》,凡此种种带领入门的书籍至少有几百本。但最最适合入门基础的有四本,一本是马库斯威斯克写的《音乐:速成读本》,这哥们对音乐和乐器都有极高的造诣,作曲、编曲、演奏、演唱、指挥、录音、写作甚至会修理古董钢琴,他用133页就讲完了一部音乐史,还有一本老少皆宜的是《交响乐团中的乐器》,不到100页图文并茂还带有乐器录音。

还有两本相对专业的大部头的《听音乐》和《聆听音乐》,都是再版七八次的名著。虽然我们只是欣赏音乐而不是创作音乐,但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音乐理论的书籍也是必备的,适当的挑一些基础的入门书看看还是有必要的。

当入门之前,人们首先是按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国外的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蓝调、爵士、民谣、乡村音乐等等,而古典音乐又分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二十世纪音乐等六个大的阶段,最牛的当属诺顿的六大本《牛津音乐断代史》。

再往前,还有上古音乐,音乐的起源,进而扩展到乐器的起源,各种乐器的介绍,甚至包括小提琴、钢琴的制作和演变等等。

流行音乐,摇滚乐、蓝调、爵士、民谣、乡村音乐每个乐种都有一些经典名著,比如鲍勃斯坦利的《流行音乐故事——从比尔哈利到碧昂斯》、把西方各国的流行音乐都浏览了一遍,布鲁诺麦克唐纳的《八卦摇滚史》和虎子的《摇滚乐全史》,还有《流行音乐与毒品的历史》这类偏门书,宋刚的《大音乐时代》则从音乐产业角度浏览了世界流行音乐历史的另一面,这类书挑挑拣拣又是几百本。

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也包括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埃及、巴西、东南亚、日本、韩国等等都有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管建华主编的22本一套的《世界音乐系列》翻译自牛津名家原著,连太平洋岛屿和中爪哇这些偏远地区音乐都照顾到了。

中国音乐是分支最多的民族音乐,既有以古琴古筝为代表的中国古典音乐,也有各地区独特的的音乐文化,虽然多数隐藏在戏曲中,但不乏名作名篇。以国图出版的《天地同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乐器史,屡获大奖的《古乐之美》、现代的《民歌40年》等等不足而一,还有售价比定价翻了几倍的《中国民歌地图》等等又是几百本。

现代中国习惯把歌曲分成美声、民族、流行三大类,而中国的流行音乐虽然落后于世界,但港台却紧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同时引领了大陆流行音乐创作。《遇见台湾》《遥远的乡愁》《何日君再来》《香港音乐的前世今生》等等记录了艺人的成长,见证了一个时代。

改革开放促发了大陆流行音乐的井喷式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无畏光荣、但逐梦想——中国流行音乐四十年实录》《四十年一百块砖》,知中系列的《民谣啊民谣》,还有窦唯前妻高原的《返场》等等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还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等各种宗教音乐,甚至还有独特的萨满音乐。

讲述音乐的历史可以多种形式,讲故事的形式,传记的形式、正规的史书,一部一部摞在案头,形成了无限的音乐时空。

在了解了历史之后,再重听这些音乐,然后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刻的解读,《论巴赫》《内心听觉》《变革之声》这种学术著作可以适当的读一些了,再进一步,《俄耳浦斯音乐译丛》以及杨燕迪主编的《六点音乐译丛》可以摆上架了,《协奏曲谈话》《勋伯格对位法》听起来就未名觉厉。

我们既关心西乐东传《胡乐的传来及其历史迹象》,也关注东乐西游,比如《流散诉求—美国华裔的音乐与文化》,还有《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

电影音乐也是一大部门,不止是电影音乐史,电影史也要跟上,《闪回》是百看不厌的电影史记,至于赏析类就更多了,而且除了书,我还准备了两万多部的高清数字片源(2PB),包括电影、音乐会和演唱会、戏剧歌剧等等,可以随时配合书的内容播放(书房当然要有专业的全景声4K电影房)。

听音乐当然不是只听音乐,还要配上茶、咖啡、红酒等等,这些指南类书也需要适当准备一些,但不能多,浅尝辄止。

音乐本身也不止是音乐,音乐和绘画、和雕塑、和建筑、和数学、和物理学等等诸多学科都有关系,而且关系匪浅,相关著作不少一一收录。《画布上的声音》是讲西方绘画和音乐的,《画外有清音》是讲国画和中国古乐的,《看见音乐-西方经典绘画中的音乐主题》这种超大音乐画册。还有《声湾-音乐与旅行》《音乐漫游记——带着古典音乐去旅行》是两种玩法,还有那本《我的音乐厨房》每一道菜都有与之相和的一首音乐是多么开心的事。

音乐还是美学、是心理学、是社会学,音乐本身还是医学,音乐治疗已经是写进医疗手册的正规治疗手段。

上面这些书统统都要有,还有关于音乐厅、歌剧院的书,《金色音乐厅》和《大剧院的故事》告诉你好声音是怎么来的。除此之外呢,听音乐的时候,会不会希望有一套比较好的音响?所以,音响类的书必不可少,那是发烧友最喜欢的,刘汉盛主编的几本《音响空间》《喇叭专书》、《HIEND音响入门》,蔡克信的《调音秘笈》,最贵的一部《德意志唱片公司(DG)的故事》要一千多元,还有广州市迪士普音响博物馆主编刚刚出版的《世界音响发展史》。

还有大量的音乐类工具书,最经典的是《牛津音乐词典》《音乐译名词典》《剑桥音乐指南》等等也有几十上百本。

读书需要联想、需要跨界,比如看到《世界音乐地图》时我们不止看到旁边的《世界民族音乐地图》和《中国音乐地图》,还有旁边那一部《世界咖啡地图》会不会吸引你?还有《世界威士忌地图》《世界葡萄酒地图》呢,当然少不了《茶叶地图》《世界美食地图》,这还不够,再来本《世界艺术地图》《世界民宿地图》呢?你肯定想不到还有《世界侦探地图》《世界鬼怪地图》《空想电影地图》这样的书吧?看了这么多地图,一定会对地图的本身感兴趣,《地图时光机》《地图3000年》《地图、谁主沉浮》这些关于地图的学问想想都让人兴奋。

《响堂——音乐博物馆掠影》引申出了一系列关于博物馆和图书馆的书,译林58本的《伟大的博物馆系列》、20本的《伟大的中国博物馆全书系列》、还有古怪的《想象的博物馆》和《屁股博物馆》。当然还有关于书店、图书馆的书,关于藏书的书,有杨小州的《逛书店》、《伦敦的书店》和玛德琳马丁的《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有《亲爱的图书馆》《藏书·家》《藏书的艺术》等等。

再进一步想,如果边听音乐边看一本画册会不会更好?著名的艺术画册,那种一人拿不动,特有仪式感需要放在架子上阅读的超大开本,一定要准备好,贵是一定的,哪一本都要上千块,还有《最美中国画》《中国绘画全书》等等目前最火的也更加昂贵的刷边版画册,统统加上。

林林总总,我扯出了一个2000本以上的书单。和杨素秋不同的是,她做的书单庞大,而我的书单专业性比较强也没那么多,她列的书单有政府买单,我列的书单得我自己买单,但我比她快乐的地方在于,她列完书单,就离开文旅局回归校园了。而我,可以边列书单边在网上下单,然后每天都收获一大摞书(累坏了我家附近的快递小哥,他们说我是他们遇到的快递量最大的客户,以至于有些退书没有运费险,小哥都能想办法给我免费发走),扫码录入到手机里,拆开塑封,简单阅读一下,看看和自己的预期是否一致,这个乐趣和发烧有淘碟的感觉一样,这一段,我差点忘了自己是个发烧友了。

前面提到的列书单难度的第四点,列书单并购书时需要迅速判断出这本在我既有的藏书中有没有,这需要对自己的几千本藏书了如指掌(也包括这一轮采购中是否存在重复的情况)。
而我比杨素秋更幸福的是——这些书属于我!

(未完待续)

浏览 11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