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观点 | 听的技术与艺术之传帮带

原作者: 波叔

简介:波叔自从进入乐声与音响这行当以来,发现在小圈子里面交流与说说听感是相对保守的,大圈子里面能够旗帜鲜明地去分析“听的感受”更是少有的。

这几年还没有试过晚上9:30就睡觉、凌晨2点多醒来,习惯性的先溜一下手机。得益于微信的自动推荐功能,无数的音响高论或感慨一通涌过来,受益匪浅。但是也发现有点遗憾,看了那么久,似乎没有多少介绍怎么去听、怎么去判断地听的。但是,却不乏听出了什么宏图大展般的描述。

波叔自从进入乐声与音响这行当以来,发现在小圈子里面交流与说说听感是相对保守的,大圈子里面能够旗帜鲜明地去分析“听的感受”更是少有的。顶多是有的“文案”为证明其负责任,或许会罗列一堆“应用”数据来证明那是算顶级用的东西。想想也是,假如你评什么国宝“级别”的十大什么好听或不好听的,你如有本事用语言把它分出这听感的10个等级的话,你真的就是牛,不管发烧友还是音响从业人员,甚至连文学作家也值得拜你的文字为师。

当然,或许有人说国际上或者某某公司他们有听觉的培训,但您不妨去深入了解一下。

1、这些培训是自我培训还是导师制的循序渐进、循循诱导的培训?

2、他们针对的听觉培训有重点和方向吗?毕竟音响也有很多种,要表现的东西也有很多种,不是说一句学听就能什么都能学会。这点如同学演奏什么乐器类似。

3、这些培训是嘴巴的“点”上面的技能?还是场子与“面子”上面技巧?

上面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大家可能读着都会觉得酸了,因为可能连写的那个家伙都几乎不知道他说清楚了什么。如果真这样,那把它拆开来举例说说。

如1,在生产线上听出喇叭的杂音是一个大本事,这是一个点上面的事情。这个在波叔以前有文章《最美工匠》曾经介绍,昨天去她工厂看到她的听音水平提高了,眼神更加果断,听声的时间更短。

她的进步是少不了主管对她长时间的传帮带的效果。

如2,波叔当年从业吉他生产的时候,曾经负责音质检查工作,一天的平均工作量是检查约300个吉他,约大概共24,000个音(8小时的上班时间,满打满算就是3600×8=28800秒),没问题的吉他,每个品位就弹一下;如果有疑似问题的还要弹一小段乐曲来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师傅的传帮带就很起作用了,这或许是一个点与面结合的事情。事实是在刚上岗的时候,总质检就在对面约一米的距离盯着听着,表面上是他干他的活,实际上他的耳朵是瞧着你的。

记得当年在电台实习的时候,有一次一个中年录音师把我们喊去,说要考考我们。她就在调音台上把立体声右声道的一段中频段增加了一点音量,结果我们这些未来的“娇子”没有一个听得出,说白了全部直接愣在那里,这个就是“带”的作用了。不过还好,后来站在那里的男同学中有一个拿了两次中国广电系统的录音金奖,有一个女同学就拿了都不知道多少次。

▲ 增加了加强肋骨的碳纤维硬盘

进入专业音响行业工作后,波叔的师傅级老板是原在广东工业大学负责主观听感分析课程的张老师。那时会去搞大型的剧场夜总会等等的专业音响工程。在工程验收时的主观听感分析就是真刀真枪,按现在的套话说就是“没有理由可言”。这可不像你去买个什么小喇叭、买个什么发烧音响虽然是你在挑,但人家更多像是给你提供心理辅导似的。因此,既要接受对方的意见,必要时也要坚决否决对方的立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感交流。

记得那时在扬州市有一个“帽子”的工程,音响是国外捐赠的,全部是当时的顶级,甚至放在现在也是一流的设备。主观验收前的碰头会就出现僵局,张老板说了一句“先把标准定好”,然后气氛就更僵了。后来不知道哪个高人说了一句,“那我们组织一场演出”。把市里面从小到大、横跨五六十岁演员的各类演出团队都拉来,各来一个节目,他们除了演出还要负责在下面评议,另外还有各行业的人员参与。最后皆大欢喜,改找的问题找出了,该解决的问题怎么解决也明确了。得到这种模式的真传,波叔以后做的大型工程的验收都基本上也是参考这样的流程来走。

你看有些发烧友玩音响、买音响,他是背几十张碟片去听很多不同内容,也就是为防止听漏了。至于多找一两个有不同听感倾向的朋友也是需要的,可以互相带动一下。这是传了很多代证明是较有效的挑选办法。

对于声音听感点上面的事情,有所谓以点带面的说法,这是研究演奏所必需的。如,学习古典吉他,光是一个靠弦技巧可以靠出几十种不同的轻重声音及音色,以表现不同的情感需要。其它的乐器的演奏学习估计也不欠这样的内容。这些演奏技巧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既要传,也要帮助、还要练习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掌握基本要领。

现在看更有广泛代表性的发烧音响,其实每个商家、每套组合、每一个品牌,经营者都会想方设法给它一个定位,更会旗帜鲜明去宣传它的特色乃至长处。碰上一个公司代理几种音箱、几种功放、几种音源等等的情况下,能够把每件设备的特点分清楚,还组合出特色,这就真本事了。

玩发烧当然少不了传帮带,通常刚入门的都会找个大哥小哥去带一下,从选机开始到家里面组装摆位、校音等等,一通下来玄学无数,这就是典型的传帮带,其中肯定故事无数。有一次波叔去佛山玩音响,先饭宴一顿,然后巡视多家发烧友。最后发现这些发烧友老是想“踩”的某家,但波叔却认为是最好的,因为认为他是调和均衡、声音能够发出音乐内涵,但本地人的年轻仔却认为没有亮度,没有特色,没有速度等等。

前两天一帮太极拳友聚会,我们的师傅得益于其条件,从北戴河读大专就开始钻研了几十年的太极拳,我们是他的自开山门的第1批徒弟。他的教学方法是不在乎于我们懂不懂打什么太极拳的套路,而非常注重每一个太极动作里面所包含的基本功与内在的修炼。据说太极拳本来是没有套路的,那是解放后国家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而组织专家去编写的。我在聚会中说了一个建议,我说我们学这个拳,相对学得很累很苦,除了因为学的东西是与以往认知的不一样外,也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好的传帮带的环境。靠师傅一个人这样教真的不容易。假如我们有一些师兄可以指导一下、帮带一下,那该多好啊。其实帮带者来说这过程也是一个自己提升的过程,帮带者往往从中可以纠正自己一些细节上的错漏。

说了这么多,其实波叔就是想说一句话,用嘴巴说的什么音响什么特点,这样语句描画可能不难,但实在地欣赏音响也是有很多窍门和角度的,这个欣赏过程也是需要一点传帮带,但是也需要一些不怕引起争论的旗帜鲜明的观点去支撑和弘扬。

对于乐音来说,其实每一种不同的乐音,每一个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它都是千变万化的。虽然现在录音水平未必达到能够将它们仔细分辨出来。但是1000元的吉他、小提琴和10万元的吉他、小提琴等等对这个分便是绰绰有余的,手机录音也可以分得清楚。这种情况下还是那句话,以点带面。通过点上面的音色带出整首曲所表现的感情的深度和内涵。这又引起另外一个问题,那演奏家他怎么选乐器呢?这个又有流派。如古典吉他现在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传统派,是用木头刨啊刨、挖呀挖、粘啊粘这样传统技术搞出来的;一派加入了现代的结构和材料,甚至有限元分析进行设计,碳纤维材料、蜂窝材料结构这样搞出来的,比如说双面板的吉他,它在面板中就加了一层高科的蜂窝型骨架,两面贴上传统木板形成的面板。具有音量大、反应速度快、声音响亮的特点,简单说容易弹出类似钢琴声音的颗粒感。

波叔很羡慕那些学功夫的、学乐器的,他们的师傅都会细心地给他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传帮带,慢慢去教他们,帮助他们逐渐成长起来,带出他们好的观念。对于玩音响、听音响的声音,似乎就很少有机会听到这样的传帮带的故事。虽然都是弄响的,与声音打交道的,但是在乐器行业,这种传帮带却几乎是可以一辈子。这对于音响听声音而言,这传帮带的玩法大家感觉有必要吗?

浏览 11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