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影 | 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视听与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议

原作者: 赫道

简介: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人类愈发地去借助使用其去工作、生活,已经有着不可逆转的趋势了。但我们要如何与其融洽地相处,如何去平衡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最大的考验。
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
声影 | 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视听与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议_肖恩·贝克获“最佳导演”_视听前线
肖恩·贝克获“最佳导演”

由肖恩·贝克(Sean Baker)自编自导的爱情喜剧电影《阿诺拉》(Anora)六项提名五中,最终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成为当之无愧的大赢家。这也是继《寄生虫》后,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金棕榈奖的获得者同时成为奥斯卡大赢家。年仅25岁的主演米奇·麦迪森(Mikey Madison)也借此获得“最佳女主角”。成为奥斯卡史上第三年轻的影后。在此之前,《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的主演黛米·摩尔(Demi Moore)是此奖项的大热门。

提名13项的《艾米莉亚·佩雷斯》(Emilia Pérez)由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执导。这部惊悚、歌舞、犯罪片原本是各类奖项得主的大热门,但最终只拿下两个奖项。主演佐伊·索尔达娜(Zoe Saldana)既是“最佳女配角”的获得者,同时也与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Karla Sofía Gascón)、卡米尔(camille)共同演唱的西班牙歌曲《El Mal》,获得了“最佳原创歌曲”。

“最佳男主角”由阿德里安·布罗迪(Adrien Brody)出演《粗野派》(The Brutalist)获得,这是他时隔22年后二封影帝!2003年,他凭《钢琴家》(The Pianist)成为最年轻奥斯卡影帝。有趣的是,场外的几位评委在受访时谈到投票“最佳男主角”的犹豫,考虑到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已经拿过奥斯卡奖,所以没有投给他,而是投给了没有获得过此奖项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然而事实是,拉尔夫·费因斯还未曾拿到过奥斯卡最佳男主,反而阿德里安·布罗迪这是第二次获奖了。

洛尔·克劳利获“最佳摄影”

洛尔·克劳利 (Lol Crawley )凭借《粗野派》获得“最佳摄影”,丹尼尔·布拉姆博格(Daniel Blumberg)在《粗野派》的音乐创作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丹尼斯·维伦纽瓦( Denis Villeneuve)执导的科幻巨作《沙丘2》(Dune: Part Two)一举获得“最佳音效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沙丘2》的视听享受,不仅得益于汉斯·季默的高水准配乐,还离不开音效剪辑师理查德·金(Richard King)、道格·亨普希尔(Doug Hemphill)、罗恩·巴特利特(Ron Bartlett)、加雷斯·约翰(Gareth John)对声音的细腻把控和高要求处理。他们为沙漠星球厄拉克斯打造了全新的声音,像是巨大的沙虫吞噬的音效,就是将麦克风靠近喉咙录下并放大吞咽声改制而成。此前,在第12届AMPS电影声音协会奖上,身为《沙丘2》声音团队的主成员的他们还荣获了2025年AMPS故事片卓越声音奖,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这一届奥斯卡备受关注的除了各大奖项的争夺之外,当下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也令其陷入了争议之中。

匈牙利导演米克洛什·扬索

出生于1982年的大卫·扬索(David Jancso)是匈牙利国宝级导演米克洛什·扬索的小儿子。他从影后并未子承父业当导演,而是干起了剪辑师的工作。他正是斩获本届奥斯卡三项大奖的电影《粗野派》的剪辑师。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及了在《粗野派》剪辑中遇到的种种难点,其中就涉及两位主演在片中所说的匈牙利语对白。

《粗野派》导演拉迪·科贝特

先跟大家交代一下《粗野派》的故事背景。影片主要讲述了二战后,匈牙利出生的犹太建筑师和妻子逃离欧洲,前往美国闯荡。两位主演所饰演的是地地道道的匈牙利人,则需要说着一口纯真的匈牙利语。为此,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菲丽希缇·琼斯(菲丽希缇·琼斯)两位主演又专门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跟着老师学习,来完善口音的问题。

作为匈牙利人,大卫·扬索在采访中表示:“我的母语是匈牙利语,所以我很清楚匈牙利语是全世界最难学会怎么发音的语言之一。这是一种极独特的语言,布罗迪和琼斯虽然已模仿得非常好了,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做到最完美的程度,哪怕是让匈牙利人来听,也发现不了任何破绽。”

由于对白中有好些词语特别难发音,为了追求完美的大卫·扬索和团队用了后期重新录音的办法去弥补,却没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他们也想过找匈牙利人来给两位演员配音,但也不尽人意。万般无奈之下,为使两人的匈牙利语听起来更加真实流畅,选择了在后期制作中,利用了人工智能工具来到达完美的呈现。

具体的做法是先将布罗迪和琼斯两位主演的发音录入人工智能软件,再把剪辑师大卫·扬索的匈牙利语发音一起输入进去,以此利用人工智能软件来生成某些棘手的发音。大卫·扬索在采访中强调道:“所以他们的匈牙利语对白中,很多地方都有我的声音元素。不过我也非常注意保留下他们自己的语言,主要是在难发音的地方,用人工智能做出来的声音替换。”

正是访谈中透露了人工智能的使用引起了极大的热议。对于演员而言,去演绎一门外语和模仿口音都是演员本身的一部分,这对演员而言是一个重量的考察标准,那么利用人工智能的修正,对于并没有借此辅助的其他同台竞选的演员而言,是否就不公平了呢?更何况是对于全球演员而言都万分重视的奥斯卡奖。而本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得主又正是此片的男主阿德里安·布劳迪。

《粗野派》的导演布拉迪·科贝特对此则说明,两位主演的表演与人工智能完全无关,人工智能的介入仅用于少量匈牙利语对白的剪辑上,只为提高某些词语读音的准确性。至于英语对白部分,则完全未作任何改动。即使导演如此澄清,对此的争议仍在继续。

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和关注度在各行各业一直持高不下。甚至连我们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地与人工智能关联起来了。在与文化艺术相关的行业里,人工智能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所有的艺术,都源于人本身。除了相关的技术之外,更多的是人所特有且特殊的情感表达。如今,在公式、代码和逻辑基础上的人工智能仅用几秒几分钟的输出,就轻易“替代”了过往人类最为珍贵的一部分。这对于所有的艺术创作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本质上的冲击,甚至是摧毁。对于好莱坞而言,人工智能也是十分敏感的。在2023年的好莱坞大罢工事件中,编剧和演员群体就格外强调电影公司必须克制人工智能的使用,以保证他们的饭碗不受影响。所以,《粗野派》这样的一个举动备受争议,也是在所难免的。

无独有偶,本届奥斯卡的另一部大热作品《艾米莉亚·佩雷斯》也同样有借助到人工智能。据主创团队中的混音师西里尔·霍尔茨(Cyril Holtz)透露,主演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的歌声借助人了工智能,融合了配乐的法国歌手卡米尔的歌声,以此来修饰了其的歌声。

《黑天鹅》海报

再回顾过往的影视制作,其实也有不少诸如此类的情况。比如,2010年由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主演的《黑天鹅》中,大量的跳舞镜头就是利用此类数字技术,结合了波特曼的脸和职业芭蕾舞演员莎拉·莱恩(Sarah Lane)的动作来呈现的。在莎拉·莱恩接受采访透漏此事后,影片的制片人就询问莎拉·莱恩:“能否在奥斯卡颁奖礼结束前不再接受任何采访,因为这对于娜塔莉的形象很不利,会影响到她获奖几率。”

《黑天鹅》娜塔莉·波特曼剧照

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人类愈发地去借助使用其去工作、生活,已经有着不可逆转的趋势了。但我们要如何与其融洽地相处,如何去平衡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最大的考验。对于所有的艺术创作而言,或者最重要的是边界感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艺术创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艺术,有可能就真的不再存在了。

浏览 1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