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也流行:评《中国爱乐艺术家四重奏》专辑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在古典音乐圈混久了的人经常对“跨界”跟“流行”两个词不太感冒,尤其是圈子里的“左派”——事先声明,这并不是给爱乐者们“盖大帽”,在某十年间我们已经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死了无数人了。所以这只不过是作个概 ...
在古典音乐圈混久了的人经常对“跨界”跟“流行”两个词不太感冒,尤其是圈子里的“左派”——事先声明,这并不是给爱乐者们“盖大帽”,在某十年间我们已经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死了无数人了。所以这只不过是作个概括,代表保守派,如是而已。
不过事实是,“跨界”确实已经成为了吸引当代人听古典音乐的最佳途径之一,跨界达人们如Keith Jarrett、Nigel Kennedy、David Garrett、Sarah Brightman已经成为跨越古典音乐界和流行音乐界的里程碑,他们在两个界别都有各自的粉丝。不过这倒是一个讽刺,上一代艺术家们继承下来的苦心经营几个世纪的经典美学理念和艺术风格已经不能再引起当代人的兴趣,在这个商业至上的社会中,经济效益就是全部,套用一句笔者的口头禅:Business is Business(在商言商)。
但却无可否认的是,这些跨界达人们不仅为唱片公司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了撞破原本封闭的古典音乐演艺圈的一架攻城槌,这个圈子被迫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来面对公众,古典音乐不再是一门需要爬上天梯才能勉强知其一二的音乐——当然若要知其所以然的话还是要上天梯,它现在只是一个音乐风格,与流行、乡村、嘻哈的地位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它的历史更为久远,组织更为严肃和严密。
自然,既然地位不再高高在上,那就没有必要抗拒流行,毕竟流行与古典并不是反义词,两者之间可以共生,古典也可以流行。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包括我们接下来要谈的中国爱乐艺术家四重奏。
中国爱乐艺术家四重奏由中国爱乐乐团四位青年弦乐演奏家们组成,他们分别是中国爱乐乐团小提琴副首席曾诚、中国爱乐乐团小提琴演奏家程宝宝、中国爱乐乐团中提琴副首席曹飞以及中国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赵云鹏。四位青年才俊组团之后,手持名琴在达人艺典唱片公司录制了这张《中国爱乐艺术家四重奏专辑》。
笔者在收到这张专辑之后很自然地望了一下曲目,发出了“我为什么闲得没事要买这张专辑”的疑问,因为专辑的前三首曲目都是流行曲和影视配乐:《时间都去哪儿了》、《黎明前的往事》和《一步之遥》。再加上整张专辑只收录了一首“正规”的弦乐四重奏作品,那就是中国作曲家胡晓鸥的《麽些——第一号——为弦乐四重奏而作》,这两部分之间的空白由两三部弦乐四重奏的节选来补充: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舒伯特《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的首乐章以及鲍罗丁《第二号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但是听罢之后,我反倒是打消了这个疑虑,因为这张专辑不仅体现着他们非常高超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演奏技巧,对于流行音乐作品那些出色的改编也非常出色。首先先来说说第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旋律优美歌词感人的流行歌甫一面世就把国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当然这是填词人的功劳。弦乐四重奏版则把这首歌改编成了充满蓝调风格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一开始的弦乐拨弦已经非常抓人,随后第一小提琴奏出前奏,尾音相当销魂魅惑。耳熟能详的主题部分在随后展开,四把提琴演奏得优美动人,扣人心弦,让人心中不由得唱出那些令人热泪盈眶的歌词。
当然笔者最感兴趣的乃是胡晓鸥取材于东巴文化而作的《麽些——第一号——为弦乐四重奏而作》。作曲家试图表达自己在面对古老纳西族原始文化遭到现代文明侵蚀时的忧心忡忡,并希望唤醒人们对这项即将消失的原始文明的关注。作品不长,但是非常出彩,胡晓鸥的笔法令我想起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原始怪诞但充满冲击力。四把提琴奏出阴暗怪诞的旋律,开始描绘古老的祭祀和舞蹈用以召唤“署”。作品中令笔者最为印象深刻的乃是在中小提琴奏出快速而阴暗的音群的同时,大提琴击拍琴身作为鼓声,笔者甚至幻觉这是否与《圣经·启示录》中的号角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依然使用了达人艺典专属的ULTRA CD制作工艺制作,最大限度保留了录音的细节,四把名琴和先进的录音技术令人直面音乐本身的感动和冲击,令人赞叹不已。
浏览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