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俄罗斯年轻的指挥大师 听佩特连科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
简介:18岁就在肖斯塔科维奇合唱指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现年35岁的佩特连科担任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已有8年。2014年9月29日晚在星海音乐厅,他们带给广州听众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上半场第一首是柴可夫斯基《意大 ...
18岁就在肖斯塔科维奇合唱指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现年35岁的佩特连科担任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已有8年。2014年9月29日晚在星海音乐厅,他们带给广州听众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上半场第一首是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佩特连科的演绎呈现出表情的丰富性,使这首“耳熟能详”的乐曲翻出新意。其中,可能是“入乡随俗”、适应英国听众的口味吧,乐曲 中带有一些“逍遥音乐会”的味道。第二首是宁峰用音色极美的1721年制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演奏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佩特连科以深厚的俄罗斯音乐功底给独奏家以扶持,使本曲的表演完美动人。下半场第一首瓦格纳《唐豪塞序曲》,佩特连科的指挥不仅十分严谨,而且体现了对速度的选择十分明智,使得贯穿全曲的主要曲调有条不紊地展开:无论是处于主旋律的位置或是作为背景;无论乐曲的情绪是激昂还是流畅。这种建立在深思熟虑基础上的组织控制体现出德国音乐的精粹,只有经过认真的钻研和磨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接下来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绝笔之作《交响舞曲》,虽然它不是作曲家最长的作品,但在笔者看来,它凝聚了作曲家的人生思考和艺术经验,是作曲家乃至俄罗斯音乐中最有深度的杰作之一。与贝多芬某些作品“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思路相比,《交响舞曲》比较坦率地面对人生的不可避免的结局,尽管在乐曲中也有些许亮色,也有抗争和某些转机。有资料介绍作曲家曾为全曲三大段落(也有人称为三个乐章)冠以“清晨”、“正午”、“黄昏”之名,也有人认为应为“白昼”、“黄昏”和“午夜”。以笔者看来,在第一乐章中的抒情片段有点近似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的意境,在第三乐章中的局部也有近似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的效果。同时,笔者也认为,在俄罗斯北部地区的某些季节,“黄昏”与“午夜”的界限是不太分明的,甚至有“白夜”。拉赫玛尼诺夫最终没有把这三个小标题写到乐谱上,也说明他在构思过程中有所深化、有所修改。对这部既有俄罗斯音乐语汇,又显然运用了一些现代技法的深刻复杂之作,佩特连科运用了精妙多变的力度及其对比,既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又令人对其指挥的高妙而赞叹。笔者很幸运领略到这样一位天资聪颖的艺术家的风采,并且认为虽然他还比较年轻,但确实称得上是一位大师。就本曲来说,有的指挥家在某些段落会用比较“放纵”甚至有点“歇斯底里”的手法制造强烈效果,佩特连科并不擅长此道,但这不能说是他的“缺点”,事实上没有任何指挥家能具备所有艺术优势。还须提一下乐团成员大多处于中年和壮年,所用的乐器质量相当高,加上多年的合作,使佩特连科能很好地实现他的艺术意图。
浏览 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