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拜罗伊特音乐节谈起

原作者: 吕传彬

简介: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建来专门演出他的歌剧的剧院,位于德国南方的巴伐利亚省,距离慕尼黑不远的拜罗伊特。从1876年起,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开始举办“拜罗伊特音乐节”,专门演出瓦格纳的 ...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建来专门演出他的歌剧的剧院,位于德国南方的巴伐利亚省,距离慕尼黑不远的拜罗伊特。从1876年起,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开始举办“拜罗伊特音乐节”,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尼伯龙指环》和《帕西法尔》都在这里展开世界首演。瓦格纳的歌剧自从剧院建立之后,就成为拜罗伊特主要的文化活动。“拜罗伊特音乐节”的时间是每年夏天七月底至八月底,平均每周六场,每场都是不同的歌剧。拜罗伊特是瓦格纳迷的朝圣地,歌剧票非常难买,因为供不应求,经常要等好几年才能排到票。
瓦格纳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拥有一个专门演出他的歌剧的场所,因为他的歌剧在戏剧和音乐形式上都和当时的传统太不相同,他的理念必须配合建筑和音响设计来实现,至于对音乐家和歌唱家的要求挑战就更不用说了。瓦格纳决定把剧院建在拜罗伊特,因为它在巴伐利亚,这里还没有特别重要的文化节日,也不是夏天的度假胜地,不会和歌剧节冲突。瓦格纳亲自参与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设计和建筑,以便适应他的歌剧所需要的大乐团和舞台。
被喻为“乐剧宗师”的瓦格纳,坚持所有的歌剧作品都由他自己写词配乐。他的歌剧更像用音乐和歌唱演出的戏剧,而不像早期着重于歌曲的歌剧,可以拿出歌曲来放在演奏厅里单独欣赏。对于瓦格纳的歌剧,歌和戏有太密切的联系,并且很难找出可以单独唱的“歌”,歌和戏不可分割,并且离不开舞台,一离开就失去了神奇的效果。

瓦格纳在作曲方面有很多突破,在编曲和乐器的运用方面有许多创新。比如说,《罗恩格林》(大家熟悉的《婚礼进行曲》取自这部歌剧的第三幕序曲)的序曲开始的那一段小提琴,结构是把小提琴分成四部,加上四个小提琴独奏,总共就有八个不同声部的高音区旋律同时进行,其效果就如轻飘飘从天而降的感觉。
瓦格纳歌剧的特色其中之一是每个角色和主题(比如”爱”、 “命运”)都有特定的旋律,当这段旋律出现时,我们就知道某个角色和主题要来了,他的内心在感受着什么等等。这可以说是电影配乐的前身,在看不见乐队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舞台就更像电影屏幕了。
瓦格纳的歌剧不仅长,其中在音高、音量、音色各方面都有大幅度的变化,对比强,情感丰富。现代英语中,常用“瓦格纳式”来比喻任何规模大、戏剧性强、情感激烈的音乐、文学或其他作品和事物。
由于瓦格纳曾经发表过反犹太的言论,加上他的歌剧充满德意志情结,后来被希特勒利用来壮大纳粹的势力。瓦格纳迷们一般会把这点和音乐欣赏分开,可是有些人对瓦格纳的反感延伸到不愿意听他的歌剧。激烈的反感也是一种力量,会让一个人和他的作品不断被瞩目,这使得瓦格纳的音乐更是历久不衰。
瓦格纳的成功和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1845-1886)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路德维希也就不会有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路德维希短暂的一生带着瓦格纳歌剧之传奇色彩,他奇特的性格使得梦幻与真实到他那里不得不融合,虽然他无法在现实中延续他的梦,却把他的幻想境界留给后人。

路德维希自从少年时接触了瓦格纳的作品后,一直钟情于瓦格纳,继位之后立即找出瓦格纳,开始资助他完成各项计划。瓦格纳一生都在躲债,当他潦倒的时候,路德维希把他接入宫中,让他安心创作。瓦格纳第一次见到路德维希之后写下:“今天,我被带到他面前。他不幸地是如此俊美而又智慧,有灵气而有气魄。我担心在这个浑浊的人间,他的生命会像一个神圣的梦那样消逝。假如他能活着,这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路德维希对瓦格纳的支持下,《崔斯坦与依索德》(1865)、《纽伦堡的名歌手》(1868)、《莱茵的黄金》(1869)和《女武神》(1870)陆续上演,慕尼黑成为欧洲的音乐之都。不过,瓦格纳由于和政府的争执,1865年被迫离开慕尼黑。路德维希也对瓦格纳的反犹太情结表示不满,但他仍然继续支持瓦格纳的创作。
路德维希除了帮助瓦格纳完成他们共同的戏剧梦想,就是到处建城堡。路德维希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新天鹅城堡”,在他生前是他自己的幻想天地,他死后不仅很快就开放,而且成为迪士尼《灰姑娘》城堡的灵感之一。
路德维希建起新天鹅城堡,既是献给中世纪的歌唱家,也作为纪念瓦格纳与他的作品的圣殿。城堡的名字本身就反映了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里的“天鹅骑士”角色。城堡里的很多房间都以瓦格纳歌剧里的情景来装饰。城堡三楼的装潢尤其表现出路德维希对瓦格纳歌剧的仰慕,四楼的“歌唱家之厅”也包含了瓦格纳歌剧里的人物。新天鹅城堡对于路德维希的意义,好比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对于瓦格纳,都是他们的灵魂之镜。城堡是中世纪的风格,距离路德维希的年代已经很久远,是一种遥远的呼唤。不同于真正的中世纪城堡的是,它没有任何防御敌人的机制,只是一座象征着宏伟、美丽而纯粹的,把理想物质化的建筑。
本来在路德维希的赞助下,瓦格纳长期使用慕尼黑宫中的剧院。后来,他开始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剧院;他设法自己筹款,最终还是求助于路德维希。尽管内阁对路德维希不断支持瓦格纳表示反感,可是路德维希仍是瓦格纳的忠心仰慕者。他在瓦格纳的歌剧里看到自己的灵魂和天上的东西,而在人间的现实需要方面支持瓦格纳,让他得以创作并把作品搬上舞台。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在结构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瓦格纳歌剧的需要。剧院内部大多是木制的,对良好的音响效果有帮助。剧院结构像罗马的露天剧场,只是不露天。“每个位子都是最好的位子,什么都能看到。”这是瓦格纳的理想。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歌剧院,所有座位都在一个陡峭的楔形看台上,没有两侧的长廊或包厢。
在拜罗伊特节日剧院里,观众看不到乐队,而舞台像在一个相框里,剧中人物好像另一个时空的人在活动。乐队有一部分被藏在舞台下面,另外一部分被从观众席延伸出来的音板遮住,只有中间一部分没有完全被掩盖。瓦格纳把弦乐器安置在这个部分,因为它们的声音较弱。其他声音较强的乐器,例如铜管乐器,则放在舞台下面的深处。强劲的乐器把声音投射在音板上,反射之后和弦乐器结合,再继续流动到舞台上,和歌唱者的人声融合。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音响机制展现出来的效果,绝对非同凡响。瓦格纳非常陶醉于自己的这个设计,因为他渴望大家专心看戏而不让指挥和乐团的动作分心。
瓦格纳希望大家可以体会去看戏的一天是什么样子。拜罗伊特音乐节就像一个半天的郊游,从下午就开始,中场休息很长,方便大家交流感想。诗词、音乐、戏剧、评解,全都融合在一次活动里。拜罗伊特音乐节是一种体会,关于生活、感受、交流的体会。所有的人都是参与者,观众并不只是在看戏而已。在此看歌剧,像走进异度空间,穿过时空隧道,到灵界游历。
路德维希是童话国王,瓦格纳是神话作家,他们都是追梦的狂人。路德维希一直很孤独,瓦格纳则被他歌剧里的神话人物包围。两者的世界都很虚幻,但这种虚幻却是一种解脱,通过物质把人带到精神世界。外面疯狂的掠夺与斗争,又有多真实呢?同样是过眼云烟。
梦想从来不是一个人独自占有的意念,世界上至少会有另一个人和自己有相同的梦想,只是大家的天赋和条件不同。同梦者相遇时,力量会变得很大,好比蜡烛变成了火炬。一个作曲家的革命精神和一个国王的激情,把他们的仙境展现在一个人间舞台上。
浏览 1,653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