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童话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如果说我不知道的话,我是不会认为这些《胡桃夹子》和《睡美人》的芭蕾舞剧或者管弦乐组曲的音乐是出于柴可夫斯基之手。从他温婉动人、平静细腻的《四季》到沧桑感人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再到悲切哀恸的《b小调 ...
如果说我不知道的话,我是不会认为这些《胡桃夹子》和《睡美人》的芭蕾舞剧或者管弦乐组曲的音乐是出于柴可夫斯基之手。从他温婉动人、平静细腻的《四季》到沧桑感人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再到悲切哀恸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又或者是宏卷大气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看来,很难把柴可夫斯基的多愁善感和这些充满趣味的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能只有柴可夫斯基能写出这样趣味的音乐,要是把这些充满童话色彩的素材交给瓦格纳,恐怕只会变成恢弘大气的乐剧。
大概只有多愁善感的人,才会明白童趣和欢乐的珍贵。
胡桃夹子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胡桃夹子》大概是他们最早接触到的古典音乐之一。我记得当年某电信运营商的默认彩铃是《胡桃夹子》中的《G大调进行曲》。国人大概是懒,偏要把这首曲子叫成所谓的《胡桃夹子进行曲》,实际上这里胡桃夹子还没出现,只是剧中孩子们的圣诞舞曲而已。
说回彩铃的事情,我大概七八年前陪我母亲回了一趟湛江。一天,某亲戚(我对繁杂家谱的各种称谓一直记不住)在家逗哄哭闹的孩子。我发现她竟然有特殊的哄孩子方法:她拿着手机,然后不停地拨一个电话,然后把开着免提让彩铃传出来,旋律便是这首《G大调进行曲》。孩子当即就停止了哭闹,一边笑一边摆着手,很高兴的样子。
彩铃只持续一分钟,停了之后亲戚只能再打一次,连续打着几次之后,怀里的孩子大概也就累了,便就睡去。那时候农村人用的手机也没有很豪华,农村的网络也很差,他们不知道上网,也没有电脑,更不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他们只是单纯地觉得好听,便不释耳。也许他们日后还是迷失在“村口老王洗剪吹”和“农业重金属”的低俗节拍之中,不过在他记忆深处,还存在着一段纯洁欢乐的旋律,这大概也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芽的种子。
但是一旦这箱种子发芽,大概也是能抗衡这些不好的东西的,就好像胡桃夹子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是说在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作为圣诞礼物。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胡桃夹子》的音乐是非常适合孩子们去聆听的,甚至于也可以让他们看看芭蕾舞剧。捷杰耶夫在马林斯基演《胡桃夹子》的时候,第一部分的女主角是一个萌萌的女孩子,看着她跳舞真是心都化了。舞剧的音乐非常精致优雅,第一部分经常以三拍子的舞曲旋律主导,声部之间常常出现非常有趣的和应;与老鼠士兵战斗的音乐则以画面感见长,尽管也有邪恶占上风的时候,但是旋律却不阴沉恐怖,也不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见长。笼统来说,这里既不是瓦格纳,也不是马勒。
第二部分相对较短,但是却展示了一个华丽优雅的冰雪世界。第三部分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尤其是那首著名的《花之圆舞曲》,我曾在学校的新年音乐会上指挥过这首曲目。虽然囿于声部不足,我们演出的是改编版,但这依然无改这首曲子的优雅风度,因此我指挥的时候并没有用太大的动作,仅仅在声部进入的时候轻轻一点。实际上我也常跟敝校乐团团长抱怨这首曲子声部缺失的问题,我是这么跟她说的:
“开头竖琴跟圆号的带入把心思一下子就展得平静了;单簧管有我不说了,圆号、木管、长号的重奏架起了整个织体,这三个声部写得多么好啊,没法搬上来真是遗憾;然后我们乐团单簧管跟长笛两个声部都调不起情来……没有中提也实在是个大问题,这个声部旋律好极了……”
当然,作为全剧舞蹈的“大集合”,第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所在,但是这个高潮并不是如其他浪漫主义作品一样充满宏大的管弦乐音响,而是展现出优雅且风格迥异的舞蹈音乐,比如那三首著名的舞曲。也实在没有办法预料到,一个“粗糙”的民族,竟然也有人能写出如此精致优雅的音乐。
睡美人
女孩子们的童话。
作为一个男孩子,我实在没有办法理解女孩子们的少女心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这种东西的起源跟童话故事还是有点关系,毕竟哪个女孩子没有公主梦,哪个女孩能拒绝英俊潇洒、心地善良而且还是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的王子呢?
但少女随年渐长,深知童话中的王子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于是开始追明星,不是为了他们唱歌多好听,抑或是为了有什么独特的艺术才华,仅仅是因为他们长得好看而已,但是疯狂的追星并不现实,于是开始寻觅长得帅气的男生。
对于像我们这种长得不好看的人来说,大概这便是《睡美人》惹的祸。
《睡美人》取材于法国作家佩罗的童话,剧情大家也熟悉,便是某国公主出生时,时任国王王后邀请全国女巫参加洗礼,但是却漏了一位女巫没有被邀请。她一怒之下便给公主下了诅咒,让她一碰纺锤必死。尽管后来三位仙女的祝福让她免于一死,但也只能沉沉睡去,直到获得王子的真爱之吻。故事其实非常像“金苹果”的故事,想当年阿喀琉斯父母,也就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英雄珀琉斯举行婚礼的时候,没有邀请复仇女神厄尼诺斯参加,她便在席间扔下金苹果,结果酿成特洛伊十年大战,还让阿喀琉斯死在特洛伊中。大概两个故事之间有所联系,只是作为童话,还是要适合小孩子看的。
音乐的引子部分很简短,揭示了善与恶的斗争,以激烈急速的乐队全奏表现出了第13名女巫的恶毒的诅咒,引子中间部分温柔而抒情,表现了善良女巫的保护咒语,并以热情洋溢的旋律结束。
序幕在优雅的进行曲中拉开竖琴开场,轻柔而甜美,轻松愉悦的曲调突出了童话的美妙。进入第一幕后,会有一支非常著名的圆舞曲,首尾是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激情奔放的音乐,然后进入圆舞曲的主要部分,风格抒情而细腻,气质高贵,旋律怕是无人不晓吧。
之后有一段小提琴主奏的情节舞,包含“玫瑰慢板”“舞蹈”“黎明变奏曲”“尾声”。木管乐器和竖琴的演奏,引出了美妙的“玫瑰慢板”,如丝般的旋律不断发展,直到热烈的高潮。随后是轻快的“舞蹈”。小提琴的演奏出现在“黎明变奏曲”的开始,温柔而舒缓,最后,乐曲进入激情奔放的“尾声”。在这一幕中,公主沉睡了过去。
进入第二幕,竖琴和长笛的演奏如仙乐一般,王子终于吻了公主,万物也在那一刻恢复了生机,这段音乐具有叙事性,以温柔的大提琴主奏,之后是一段轻柔恬静的音乐,给人以温馨梦幻的感觉。随后一段间奏在小提琴独奏中展开,管乐器甜美而温暖的音色在小提琴的旋律中若隐若现。“交响间奏曲与场景”表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弦乐的弱音演奏开始,木管乐器的吹奏突出了宁静的氛围,竖琴的出现带来了波动,最终,音乐爆发出充满活力的全奏,进入一片欢腾的“结束曲”。这一幕是整个舞剧的高潮,音乐也是最美妙的。
进入第三幕主要表现王子和公主的婚礼,首先是一个渲染隆重气氛的进行曲,国王王后以及公主王子出场。然后是喜庆的波兰舞曲激情奔放的闯了进来。接下来是四组小型组曲,代表“四仙女”,然后是其他童话故事中角色的“乱入”。最后的终曲使这场华丽的婚礼达到了最高潮,像别的童话故事一样,“公主和王子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浏览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