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扫罗和大卫》 霍伦斯坦指挥 丹麦国家广播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等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感谢时进唱片提供黑胶唱片试听!1896年,尼尔森开始构思一部歌剧,他起初对主题的决断犹豫不定:一个是雅可布森的小说《马丽·格鲁贝》,另一个是旧约圣经里的扫罗和大卫的故事。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1898年底,他 ...
感谢时进唱片提供黑胶唱片试听!

1896年,尼尔森开始构思一部歌剧,他起初对主题的决断犹豫不定:一个是雅可布森的小说《马丽·格鲁贝》,另一个是旧约圣经里的扫罗和大卫的故事。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1898年底,他找来作家克里斯蒂安森(Einar Christiansen)创作剧本,剧本在次年1月完成。 音乐本身的创作则花了一些时间,因为尼尔森夫妇在此期间又得到了一笔奖学金而再次前往意大利。 但创作并没有停歇,歌剧第二幕结尾处大卫击败哥利亚的颂歌便是在庞贝的一家客栈里写成的! 歌剧被皇家歌剧院接受以后,尼尔森鼓起勇气,向院方提出要亲自指挥的要求,剧院同意尼尔森可以指挥三场。 就这样,《扫罗与大卫》(Saul and David)于1902年11月28日由尼尔森指挥首演,阵容中还有导演莱曼(Julius Lehmann),两位主角分别是西蒙森(Niels Juel Simonsen)和赫尔罗德(Vilhelm Herold)。 后来,由于剧院的常任指挥生病,尼尔森得以幸运地指挥了整个季度共九场演出。

《扫罗和大卫》是取材于圣经中的故事。扫罗是便雅悯支派的后人,他受撒母耳奉神旨意选为国王。虽然在掌政初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扫罗王仍凭着高大俊美的外表获得人民的认同。在位期间,他带领人民多次与亚扪人和非利士人作战并取得了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以色列民族的统一,为之后约一百多年的联合王国打下基业。
扫罗是一位有为的君王,除了带领人民打胜仗之外,对于不服从他的人也给与包容。但是他后来多次违背神的旨意,使撒母耳以耶和华对扫罗王弃绝为由,挑选新的继承者大卫。事件起因是扫罗王想要赢得人民的喜悦更胜于禀承上帝的旨意,打赢亚玛利人后又不顺服上帝旨意。此后扫罗王虽然仍受到人民拥戴而继续掌权,但内心已无法接受上帝挑选新的继承人一事,多次想要谋杀大卫。在求上帝不成后,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禁止交鬼的命令,最终仍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扫罗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兼王位继承人约拿单阵亡,他的另一儿子伊施波施不得民心,因而由大卫继承以色列国的王位。
尼尔森的这出歌剧则尝试将胜与败之间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尝试透过先知撒母耳来说明为何古代以色列第一位国王扫罗会被废黜。他认为大卫较之适合统治以色列:扫罗精力充沛、骁勇善战,献身给他的子民,但个性冲动而情绪化;大卫的性格则较单纯,是位牧羊人、技巧精湛的音乐家,勇敢而智慧,能为他的子民带来新世纪。《扫罗与大卫》是尼尔森的第一出歌剧,丹麦广播交响乐团的合唱团表现出色。整出歌剧充满美妙而高雅的音乐,乐思清新而富原创性。

霍伦斯坦指挥的《扫罗和大卫》是这部作品最出名的版本,这套唱片录制于1972年3月。演唱扫罗一角的是20世纪三位最伟大男低音之一的鲍里斯·克里斯托夫(另外两位是夏里亚宾和吉奥洛夫),因此唱片封面还把他特别标出来。与他搭档对手、演唱大卫的是英国男高音亚历山大·杨格。这套唱片被一个小厂牌CD化过一次,不过实际上这个作品的录音也非常少,毕竟尼尔森的歌剧并不如威尔第、普契尼等人的作品一般热门,但笔者听起来实际上也很有味道,再加上今年是尼尔森纪念年,所以这套黑胶唱片具有一定的文献和收藏意义。

浏览 6,665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