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之旅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如果我问:“你听过小提琴音乐吗?”估计大家都会频频点头,然后开始说出一大堆小提琴大师的名字;“大提琴呢?”得到的回应应该也和小提琴一样;“那么低音大提琴呢?”这个可能爵士乐迷会熟悉些;“最后,中提琴音 ...
如果我问:“你听过小提琴音乐吗?”估计大家都会频频点头,然后开始说出一大堆小提琴大师的名字;“大提琴呢?”得到的回应应该也和小提琴一样;“那么低音大提琴呢?”这个可能爵士乐迷会熟悉些;“最后,中提琴音乐大家听过吗?”应该鸦雀无声,然后半晌之后冒出一个尤里·巴什梅特的名字。
看来大家都不熟悉中提琴啊。
我记得有位同学曾经向我问了一个关于中提琴的问题:“这个东西,是不是大号的小提琴啊?”我记得我当时愣了一下,想不到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实际上,要把中提琴称为“大号的小提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真的不为过,毕竟中提琴的结构和材质都和小提琴相近,只是在尺寸上更大一些,音色更具变化性,并且在制作规格上没有标准长度。不过尽管如此,由于需要两者演奏技法的相似性,现代的中提琴还是作出了一些调整,现在的中提琴通常比小提琴长2到10厘米左右。
虽然看起来和小提琴很接近,实际上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弓法。由于体积变化,因此演奏中提琴对体能要求更高。因此据说小提琴演奏者在练习几个月中提琴后再演奏小提琴会有很大进步。
通常中提琴的体积更大,弓弦更长。左手可以演奏出更宽更强的颤音,右臂运弓的距离离身体更远。因此当演奏者从小提琴转为中提琴时,很快就会发现两者的指法有很大区别。演奏者必须将左肘伸得更远甚至弯过来,这样手指才能够到最低的弦。只有手指稳定有力才能发出一个清晰的音,除非演奏者的手特别大,普通人都需要学习不同的指法。在弓弦方面,中提琴的弦通常比小提琴粗一些,因此音色更柔和低沉。同时,更粗的弦也意味着发音更慢一些。实际上,如果一个小提琴手和一个中提琴手一起演奏,中提琴手必须比小提琴手提前一点拉弦,这样中提琴和小提琴声音才能同时发出。更粗的弦还意味着拉动中提琴需要更多的力量。因此,按弦的时候,中提琴也更多地要求演奏者用指肚而不是指尖,这样方能满足由于弓弦带来的演奏要求。
从上文看来,尽管和小提琴有所区别,但是中提琴依然是个“好东西”,可是中提琴却并没有获得像小提琴那样的好地位,甚至还被人“嫌弃”。其中原因已经不得而知,柏辽兹为此打抱不平,他说:“中提琴的优良品质被人忽视,为时最久。其实它与小提琴一样灵便。它的低弦发出一种特有的、粗涩的音响,而高音却表现了悲伤与热情。它的音响特性一般接近深刻的忧郁,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明显的区别。”
在柏辽兹的“奔走”下,自他的《哈罗德在意大利》之后,中提琴的地位终于有所提升,作曲家们也愿意给它写作品啦!20世纪之前,专门为中提琴写过作品的作曲家只有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弗朗茨·安东·霍夫迈斯特、卡尔·斯塔米茨和柏辽兹;而到了20世纪早期,更多的作曲家开始创作中提琴乐曲,威廉·沃尔顿、贝拉·巴托克也创作了著名的中提琴协奏曲,保罗·欣德米特和艾略特·卡特更是创作了大量中提琴作品;20世纪末期,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中提琴曲目,如俄罗斯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和波兰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创作了中提琴协奏曲。
1919年是可以说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中对中提琴意义深长的一年,在这一年保罗·欣德米特和莱贝卡·克拉拉完成了各自的中提琴奏鸣曲,这两部作品是现代中提琴音乐文献中宝贵的资源。欣德米特的中提琴奏鸣曲富有幻想色彩,克拉拉的作品则富有女性化特征,感情丰富又精致小巧。达人艺典最近发行的中提琴作品专辑《1919》便收录了这两部作品,青年中提琴演奏家、中国爱乐乐团中提琴副首席曹飞的演奏优美动人,技巧自然流畅;青年钢琴家吴琼的伴奏则清新自然,流露出独特的气息,实在是一张优秀的中提琴音乐唱片。在了解了中提琴的知识后,用这张带有“小清新”气息的唱片在音响中来感受中提琴的魅力,既能有所学又有所享,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浏览 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