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穿鞋的怪人艺术家: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 Patricia Kopatchinskaja

原作者: 谢胤杰

简介:我第一次听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是在2014年6月14日,当时她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当年我们一直说2013-2014乐季的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没什么好看的,总监“余拉 ...
我第一次听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是在2014年6月14日,当时她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当年我们一直说2013-2014乐季的广州交响乐团音乐季没什么好看的,总监“余拉扬”余隆当年的重心是在上海交响乐团,他在那一年让上海这个中国古典音乐重镇的地位更加突出,而他繁忙之余也只能习惯性地“委屈”一下广州。不过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这个非常具有个性的国际小提琴名家自然是不能“委屈”的,于是这场音乐会就成了广州交响乐团2013-2014乐季中为数不多的由余隆总监亲自指挥的音乐会了。
那场音乐会我记得没有序曲,一开场就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身穿一条白色连衣裙,梳着她惯常的梨花头,手里举着乐谱和小提琴(她去哪都是这样),赤脚走上舞台。尽管她今次带的并不是她惯常使用的那把瓜奈利小提琴(这把琴在她从上海入境之后被愚蠢的海关扣押,据说她还在舞台上情绪失控,把海关怒斥了一顿),而是乔凡尼·弗朗切斯科·普雷森达于1834年制的一把小提琴,但依然给广州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时而横冲直撞,时而悬若游丝,最后的华彩,一次次滚动推进的急速六连音让整座音乐厅的人们屏息凝神,等待曲毕爆发出欢呼。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先跟广州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于萍老师加演了一首拉威尔的作品,然后演出了自己在维也纳的作曲系同学写的一部为小提琴和人声而作的作品。说是人声,但并不是小提琴为歌手伴奏的作品,而是小提琴演奏者一边演奏一边用自己的声音为小提琴“伴奏”。观众显然不明白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的用意,只是觉得有趣、并看到她在弓法上精湛技巧而鼓掌。实际上,她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的时候说:
“这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写的,我们在维也纳一同学习作曲。他的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来自美国南部。他为朋友写了很多音乐,也要给我写一首。于是我对他说:‘嘿,我想要一首小提琴和人声的曲子,我想要说话,不想只是安静地拉琴。我想做更多事。’所以他写了这首歌,歌词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你可以认为它是日文、中文、俄文、罗马尼亚文或随便什么语言,其实什么也不是,只是能够和小提琴相匹配的声音。当我的弓在弦上发出‘图克图克图克’的声音时,我也发出‘图克图克图克’的声音,当小提琴发出尖细的声音,我也会细声尖叫。”
啊对了,她竟然还“觉得自己的技巧并不精湛……是个非常糟糕的小提琴演奏家”,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谁是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以创新演绎而为欧洲音乐界所赏识,她的演奏有很强烈的个人特色。她在1977年出生于摩尔多瓦——一个苏联解体之后独立的国家。她来自一个音乐世家,母亲艾米利亚·罗马涅区也是小提琴家,她跟随家庭于1989年移居维也纳。先后在维也纳和伯尔尼学习音乐,21岁时她成为维也纳大学音乐学院研究员,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专精现代作品,截至目前,已首演超过50首以上的现代小提琴作品,其中多首还是她自己的作品。她2000年获得墨西哥亨里克·谢林小提琴比赛的头奖。2002年嬴得国际瑞士信贷青年艺术家荣誉奖,获得与维也纳交响乐团进行演出的机会,这成为了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2002-2003年度她代表奥利地在新星音乐会系列中,于纽约和各欧州首都城市中作首演。其后,她获得欧洲广播联盟EBU在2004年颁发的SPP新星奖,及在2006年颁发德国的无线电奖。2011年,帕特里夏荣获布里恩茨小提琴制造学校协会颁发的金琴弓奖。她演奏用的是一把瓜奈利小提琴,由奥地利国家银行租借给她使用。
帕特里夏·科帕琴斯卡娅留给人们的印象不仅是充满张力的演绎、演奏时强烈的个人特色,更有引人注目的赤脚——每场演奏必定赤脚,哪怕排练,鞋子也甩在一边,还用力跺脚。
现代音乐的翘楚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可以说是现代音乐风格领域中最重要的小提琴家之一,在网络上查找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的视频和专辑信息,大部分都是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在访问中她对于作曲家,有这样的看法:
“在当代音乐作曲家中,我特别喜欢格里高利·库塔格(Gyorgy Kurtag),我认为他是当代音乐作曲家中最杰出的。我还喜欢贾琳娜·乌斯特沃尔斯卡娅(Galina Ustvolskaja),她是俄国人,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还有乔治·柯林伯(George Crumb),一位美国作曲家。这些人已经去世了,但他们对今天影响重大。还有提葛然·曼苏利安(Tigran Mansurian)、彼得·伊托沃斯(Peter Eotvos),我在柏林爱乐乐团的时候曾录制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现代音乐中少见的美,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但这中间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他的作品很简单,但又不简单,很难用语言形容。当我演奏他的音乐时,我有一种感觉,仿佛自己处在天空的边缘,在天堂的一个角落,与上帝对话。”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唯一录制伊托沃斯的作品,是她和彼得·伊托沃斯本人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和现代室内乐团录制的《巴托克、伊托沃斯和里盖蒂》,当中包含了那部著名的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七”。不得不说,就我对她的印象而言,这部作品的风格真是非常适合她。伊托沃斯的写作风格相当简洁,整部作品长时间都由独奏小提琴和简单的乐队声部合奏组成,音乐也非常简单,然而当中却蕴藏有悲恸的感情以及恐怖的张力。毕竟,这部作品是为了纪念2003年哥伦比亚号穿梭机爆炸中遇难的七名宇航员。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录制的提葛然·曼苏利安小提琴和管弦乐团的作品由ECM唱片发行。这位作曲家和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差不多,都是出生在近东地区——提葛然·曼苏利安是亚美尼亚人,其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民族风格的影响,曼苏利安的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四首严肃的歌”就是如此。而在这张唱片当中,创新的声响效果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作品当中也有一些不可名状的撕扯和突破,令人耐人寻味。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演奏末乐章那段小提琴独奏就象是射入暗房的一丝阳光一样,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传统作品不落俗套
尽管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是公认的现代音乐翘楚,不少现代作曲家争相把作品敬献给她,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只靠演奏现代作品吃饭,实际上她演奏传统作品起来,也是不差的。只是她很少录制传统作品的唱片,基本上要听她演奏传统作品,视频录像恐怕是唯一方式,不过这样也好,毕竟只要有流畅的网络和出色的视频播放设备,也是能“身临其境”的,当然有VR就更棒了。
在YouTube上以“Patricia Kopatchinskaja”为关键词搜索,排在最前的是她在法兰克福和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指挥是古乐巨匠赫尔维格。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依然是白裙、赤脚、梨花头,双手举着谱子和琴走上舞台,这个视频最有趣的地方,是在乐队成员调音的时候,突然从观众席中传来了一声狗叫,这到底是有观众把狗带了进来,还是故意装狗叫,这就真的不知道了。
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时就像一只脱兔,不加拘束地表达自己,她演奏这部大作不落俗套,冲击力十足,力量和光彩从琴中四射出来;但又有绵密的气息和清晰的细节表达,真是好玩。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视频,是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和土耳其钢琴家、作曲家法佐·塞伊搭档录制的贝多芬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这两人可真是一对出色的搭档,他们的配合天衣无缝但又互不相让,看他们俩合奏简直就像在“飙车”,每到快速的段落,两人一定都会使出浑身解数,真是刺激过瘾。
Series Navigation<< 不喜欢穿鞋的怪人艺术家:萨宾·梅耶 Sabine Meyer
浏览 5,811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