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音乐:音乐意象中的秋

原作者: 邓朗然

简介:秋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种秋天萧瑟的画面,在传统文学当中比比皆是。甚至秋天成了一种情感的表达,悲凉、沧桑、伤感等等,都能够用“悲秋”两个字表达 ...
秋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种秋天萧瑟的画面,在传统文学当中比比皆是。甚至秋天成了一种情感的表达,悲凉、沧桑、伤感等等,都能够用“悲秋”两个字表达出来。
当我想到有关秋天的古典音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西方的古典音乐,而是东方的一首曲子。它就是《客途秋恨》。现今广为流传的这首《客途秋恨》为粤曲地水南音,由南海人叶瑞伯于清道光年间重编。而重新赋予这首南音小曲新生命的,则是粤剧大师白驹荣。

《客途秋恨》粤曲唱片
《客途秋恨》所讲述的是一个风流才子对已逝红颜的怀念。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才子缪莲仙,于某年中秋夜,邂逅多才多艺的青楼女子麦秋娟。所谓才子配“佳人”,此后二人相爱,缠缠绵绵。后来才子被迫要离开这位女子,同样也是难舍难分,分别一刻,泪洒望江楼。
但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缪莲仙离开后,麦秋娟碰上战乱。正如小生“缪氏”所唱:你系幽兰不肯受污泥染,又怕贼兵来犯月中仙。麦秋娟最后却为兵丁所害。当缪莲仙得知噩耗的时候,两人早已经阴阳相隔。缪莲仙相当悔恨当初没有将麦秋娟赎出从良,但最终也只能哀叹命运的吊诡。
在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一个读书人与妓女相爱,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在当时,封建礼教甚至比法律更有力量。这一段爱情故事实质上是严重违反纲常伦理的事情。但我又觉得,在一个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这对年轻人能如此大胆,确实值得今天的人敬佩。
本来这个故事是以粤剧的形式来表现的,但粤剧上演之后,反响平平,而这部粤剧的主题曲,就是今天我们常常听到的《客途秋恨》,却被人们记住了。这首以地水南音的形式呈现的作品,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粤剧表现
南音的唱腔,用的是真声平喉,唱腔听起来总有点像是说书的感觉。我常听的版本是由区君祥来演唱的,之前也有听过白驹荣所演唱的版本。白驹荣的声线有焦点,嗓音带有光泽。演唱的风格倒是有点像是“第一人称”,亲自来说述这段感人的情事。而区君祥则有另外一种风格,他的嗓音更沧桑,演唱时更象是一位老者向人们娓娓道来,声线更是阴冷凄凉。用第三者旁观的眼光,能把那种悲伤的氛围,渗透到每一位听众,同样更符合秋天的苍凉感。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睇我思娇愁绪好比度日如年。”有的版本会唱成“思娇情绪”,显然“愁绪”比“情绪”更能表达离愁情愁。书生在月下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曾经两人比翼双飞,如今却只有一人独倚蓬窗思悄然。如此强烈的对比,让人感觉到阵阵孤寂。当初花前月下,甚至离别之景仍旧历历在目,斯人不在,此时月下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情去欣赏。
当中还唱到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之时,仍旧留恋自己的爱人。或者是一段“怀古伤今”,前人国可破家可亡,仍对爱情不离不弃。今人虽说未至亡国之境,但要做到对爱情的不离不弃,早已不可能。秋天是一个盼望团聚的季节,但男女两人已经不可能再相聚,这也是悲秋给人所带来的又一种感受。

清•佚名《南后主李煜彩像》

李煜题 江行初雪
画院学生赵干状
听过《客途秋恨》之后,总能使我联想到另一首相似的作品《男烧衣》。同样是讲述一位痴情男对一位青楼女子的爱恋之情。同样也是一种大胆奔放的爱情,但是都只能用这一类爱情的悲剧来表达出来,的确有点“两难全”的感觉。
中国的文化稍微内敛,在一些情感的表达上很含蓄,不会太过奔放。秋天始终作为一种意象、一种背景,衬托着故事的发展。而西方的文化,对秋天的表达则自由得多,更多去表露大自然的美丽,对人生的思考则更多地放到信仰中去。
马勒的《大地之歌》,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典范。虽然马勒所运用的德语翻译的唐诗诗歌集与中文原意已经相去甚远,但是马勒运用音乐与之结合却令《大地之歌》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

马勒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的大地之歌唱片
《大地之歌》的第二首有标题为“寒秋孤影”,单从字面理解这个标题,会令人感到“空虚、寂寞、冷”,似乎马勒是在借用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关于这首作品的中文原诗,有好几种说法,我个人比较认同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所讲述的是诗人在姑苏城外停泊夜宿,晚上彻夜难眠的故事。想象诗人在船上,油灯映照出诗人孤独的影子,的的确确能体现“孤影寒秋”的标题。
我们可以看到,歌词中文翻译的大半部分都是在描写寒秋的景色,而后半部分只有很少的篇幅专门刻画一个孤独的人物形象。歌曲的引子用小提琴类似回旋音的流动旋律引入,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声音听起来会特别阴暗。加上这种独特的节奏,营造出一个秋风瑟瑟的场景。然后双簧管的独奏显得有点鹤立鸡群,演奏得很呆板,听起来似乎是有心无力的感觉,尽显孤独感。紧接着,圆号也加入其中,圆号的音色十分温和,但是却带有浓烈的神秘感。仅仅用一个引子就能够塑造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接着,女中音的歌声加入,大提琴与单簧管深沉沉地与女中音的歌声互相穿插。大提琴是一种特别能抒情的乐器,特别是在表现男性的细腻内心的时候,真的能够活灵活现。而单簧管的音色同样有这样的作用。电影《林肯》的主题曲《The People’s house》一开头就是一段单簧管独奏,很好体现着林肯这一伟大而细腻的形象。女中音用着一种饱含辛酸的情绪来演唱,这是一种很西方的手法,跟歌剧中的咏叹调很像,很容易就能表达出人的孤独感。

电影《林肯》剧照
长笛与双簧管在后来的音乐中,轮流着与女中音配合,我感觉这其实是在烘托、保持整一个悲凉的氛围,塑造人物孤寂形象的任务就完全交给了女中音。在乐曲将要结束的时候,女中音已经完完全全退出。留下的还是刚才在烘托营造气氛的乐器,最后慢慢淡出。或者我可以把这种手法理解为一种留白,这是一种东方人很喜欢运用的手法。
或许马勒在作曲的时候并没有想得那么多,但是他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还是能碰出美丽的火花的。马勒的写景与抒情是分开的,秋景用很纯粹的描写,而抒发孤寂的情感,则是在景的基础上慢慢添加的,景是景,情是情。秋景与秋情交相辉映。
我印象中的秋天,仍然是很热很热,广东人称之为“秋老虎”。所以我很盼望能见识一下北方的秋天,那个有秋风、有落叶的秋天。前段时间热得受不了,在微博上看到许多人都在转发掘火电台推荐的一张播放清单,全是北欧的作曲家的作品。据说有人听完之后,一天不用开空调。想想也有道理,北欧本来气候就比较寒冷,风土影响人情。例如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有一首小作品,叫做《奥卢河上的浮冰》,描写的是秋天奥卢河上因为寒冷而结起的浮冰。我听的是一首合唱作品,开头的第一句就把我冷到了,句子大部分由半音构成,极其不协和,旋律的色彩比较暗淡,而且用到很多增和弦,使这部短小的作品充满了张力,似乎要把阵阵寒意渗透到你的骨头里一样。北欧的秋天已经如此寒冷,冬天一定更加恐怖。看来在酷热的夏天听听北欧的音乐,的确能够达到解暑的功效。
其实无论音乐也好,诗词也好,对秋天的描写都是丰富多彩的。我觉得音乐作品中的秋天有两种境界,一是为了秋天而写秋天。这是一种很富有画面感的手法,刻画细致入微,能让人在每个音符每个节奏中看得到摸得到秋天,能让人身临其境。这是一种很客观的存在,很真实。
而另外一种,则是不刻意写秋,而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存在。这一种手法中,秋天似乎是配角,是一种环境因素。但是能让人在音乐的表达中,感受到秋天的存在,用音符营造出的氛围,节奏带出的动感,来表现秋天。这是一种“我曾风闻有你,现今亲眼看见你”的感觉。
两种境界都各有千秋,并不能说哪个比哪个更好。秋天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能在音乐中感受秋天,可以直观一点,也可以感性一点,最终要领悟秋天在音乐中的美,才是最最根本的目的。
Series Navigation<< 慢音乐&秋日音诗聆听指南:慢音乐 举例秋音乐:爵士秋意 >>
浏览 3,292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