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诺娃墓碑随想 兼谈芭蕾舞剧欣赏
原作者: 张维国
笔者随团粗游俄罗斯和北欧四国,除欣赏自然风光外,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艺术欣赏,其中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而在莫斯科新神女公墓虔诚地瞻仰了柴科夫斯基和芭蕾女神乌兰诺娃的墓碑。作曲家和舞蹈家的职业虽有所不同,但对于柴科夫斯基和乌兰诺娃他们的艺术又是融洽得奇迹般的和谐而不可分离。比如全世界演出场次最多、版本最多、观众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几乎成了芭蕾舞的代名词。《天鹅湖》是芭蕾艺术最伟大的一部杰作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人类几千年舞蹈文化的最高峰。
《天鹅湖》版本很多,无论哪个版本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是,甚至初演时受到冷落和攻击。然而,唯有柴科夫斯基作曲(未经修改)、彼季帕、伊万诺夫编导,特别是格里戈罗维奇编导而由乌兰诺娃主演的版本达到了炉火纯青、无懈可击的剧场效果。
彼季帕——伊万诺夫的《天鹅湖》以悲剧结束。白天鹅奥杰塔和王子双双投湖殉情,使他们的爱情在死中得到了升华,而他们也在死中得到了净化和永生。这样的结局是符合柴氏的音乐构思的,全剧的尾声出现了明亮、庄严、乐观的旋律。
格里戈罗维奇对《天鹅湖》的许多重大修改和发展是非常成功的,表现在很多方面,而最大的成功是他既力求忠实了柴氏的音乐,又吸取前人特别是伊万诺夫和彼季帕的创作精华,是《天鹅湖》一百多年曲折而复杂的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天鹅湖》成为古典芭蕾王冠上最为绚丽璀璨的一颗明珠。
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授肖苏华有幸几十次在各种场合接触过乌兰诺娃,对他的了解越多越觉得她是一个谜。这正如我们读书人一样,读书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托尔斯泰在谈到乌兰诺娃时曾说过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帝”。或许上帝之谜是永远解不开的,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这辈人无缘欣赏乌兰诺娃大师的表演(尽管她比我少一岁),甚至连录像一类的资料也难见,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略知一二。
从事芭蕾艺术表演,恐怕是人类史上最艰苦的艺术事业(米凯朗琪罗的雕刻绘画事业也不例外),不但要求有乐感,更要求有更多的吃苦耐劳精神。乌兰诺娃的丈夫、苏联著名戏剧导演尤·萨瓦特斯基说:“乌兰诺娃的天才在于狂热般的劳动。”她为排练某个高难度的动作曾经多次累倒趴在地上,一次一次地再试,说不清多少次的“最后一次”传为佳话,她不是在舞台上跳舞,她是生活在舞蹈之中,生活得如此纯朴、谐和、自如、优美,使我们已不在欣赏她的舞蹈,而是随着她走进虚幻神妙的圣殿,陶醉在无限崇高的艺术境界中,乌兰诺娃认为,真挚的情感加上不可缺少的自我监视才称得上真正的艺术上的技巧。她对自己一生的演出,从没有一次感到满意,也许就是这样的永不满足、从不停步、严于律己、精益求精的精神帮助她攀登上芭蕾艺术的顶峰。有人劝她演《天鹅湖》时不要做32个挥鞭转,用别的较容易的动作代替,她坚持苦练终于成功。的确, 乌兰诺娃是当代芭蕾艺术最光辉的一颗巨星,她不朽的艺术是属于全世界的。
乌兰诺娃《仙女们》
乌兰诺娃不是在跳舞,而是生活在舞台上,她不是在扮演谁,而她本身就是吉赛尔、朱丽叶、奥杰塔、灰姑娘。至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在这方面能超越她,甚至连接近她都不可能。
乌兰诺娃饰演吉赛尔是以她特有的艺术才华,细腻、深刻地表现出吉赛尔的精神危机,她引人入胜地塑造了吉赛尔这一优美形象,用自己娴熟的艺术技巧向我们提示了人生哲学的深刻含义。
乌兰诺娃的朱丽叶,舞蹈动作像莎士比亚的诗句一样优美、清蜥、明亮。
乌兰诺娃被世人誉为“舞女神”,乌兰诺娃对全球好几代芭蕾舞演员与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人们至今总是把乌兰诺娃与芭蕾联系在一起。
为了买到乌兰诺娃的演出票,人们省吃俭用连夜排队,有一次在仍然严寒的3月莫斯科,观众排队等候3天3夜也心甘情愿,有的甚至放弃工作跟随她到外地观看她的巡演。
《伊凡雷帝》
1956年乌兰诺娃随同莫斯科大剧院出访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一向挑剔的英国观众为乌兰诺娃的朱丽叶折服,演出结束时,皇家剧院的观众全体起立鼓掌长达半小时之久,谢幕二十多次,观众一直等候在剧院后门久久不肯离去。英国警察护送乌兰诺娃上车,但激动不已的观众不让司机发动汽车,而一直把汽车推到了她所住的饭店,真正的粉丝,狂热之极!
乌兰诺娃有一种超众的音乐天才,她不用耳朵听,而是用自己的心“听”音乐。她非常喜欢柴氏的音乐,她说柴科夫斯基的舞剧音乐,经常从他的音乐旋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乌兰诺娃在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等舞剧中用自己的舞蹈“唱”出柴科夫斯基的不朽的音乐,这在舞蹈演员中也是罕见的。乌兰诺娃好像脑子中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神经”,使她能敏锐感受和反映出音乐中最细微的情绪变化,而把这种情绪用舞蹈语言表达出来。
乌兰诺娃在创作朱丽叶形象时第一次碰到普罗科菲耶夫比较现代的音乐,但很快地适应了那种与莎士比亚诗的和谐一致。她说:你能够而且一定要按照音乐的启示和吩咐去做。人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事实上,各种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没有哪两种艺术能跟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那么密切,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是空间的艺术,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开创了世界上最高级的艺术——芭蕾舞剧,这个视听艺术。
乌兰诺娃《罗密欧与朱丽叶》
我们知道,组成音乐(乐曲)的四大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和音响(响度),音乐以乐音为主,通过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旋律、和声、调试、复调、织体等不断变换、对比和各种不同组合来抒发人的情感和描写各种事物。
音乐中的动机是具有主题同一性的最小结构单位,动机至少由一个弱拍和一个重拍构成,一个旋律或主题往往由几个动机(即一个主导动机和几个副动机)构成。而在交响舞蹈中也有主动造型动机(过去有人称之为核心动作或主题动作)和副动机,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组合发展形成各自的主题。这与音乐是很相似的,舞剧结构约定俗成的十字方钟:引子、并编、展开、高潮、结局,跟音乐作品是相同至少是相似的,戏剧、电影小说也同。这也正是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的原因之一。
20世纪初,艺术家们把音乐最高形式交响乐与舞蹈最高形式舞剧融为一体,实现了音乐与舞蹈在最高层次上的结合,使舞蹈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戏剧芭蕾舞剧发展到的交响芭蕾舞剧。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三大芭蕾舞剧是交响芭蕾舞剧的权威代表。
1908年俄罗斯杰出舞蹈编导福金创作的舞剧《仙女们》(又名《肖邦组曲》)是芭蕾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交响芭蕾舞剧。之后,俄罗斯舞蹈编导戈尔斯和洛普霍夫根据格拉祖诺夫第五交响曲和贝多芬第四交响曲创作的芭蕾舞剧先后问世,直到50年代后期,出现了诸如《宝石花》《斯巴达克》《爱情的传说》《伊凡雷帝》《黄金时代》等交响芭蕾舞剧,这些舞剧中有的可称为“看得见的音乐”,有的可称为“会说话的舞蹈”,20世纪是交响芭蕾的世纪,是交响芭蕾世界,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
芭蕾(Ballet)一词,来源于竟大利语的Balletto,意即跳舞,又来自古拉丁语的Ballo一词,意指在晚会上表演舞蹈,最后用法语的Ballet确定至今。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然而芭蕾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一般人的印象中,芭蕾是宫廷艺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芭蕾起初是兴起于王宫的,不过参加表演甚至主演的往往是王公贵族,他们既搞高自己的涵养,又自娱自乐,甚至对芭蕾的热爱到了疯狂的地步。王公贵族在各种宫廷庆祝活动和宴会上亲自表演,因此叫“席间芭蕾”,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完善于俄罗斯。芭蕾演出在17世纪成为法国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酷爱芭蕾,并亲自参与表演,特别是“太阳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的热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经常跳舞,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舞剧中担任主角。他还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音乐家吕利、喜剧家莫里哀和舞蹈家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创作和演出。
后来芭蕾走出宫廷,渐渐地广泛流行于西方世界。对中国来说是最典型的迟到的洋货,为了更好地欣赏芭蕾,这里浪费读者的时间,介绍一点基本常识,若能稍微对读者起到一点帮助则不胜大喜。
首先,芭蕾是人体艺术,这里所说的人体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裸体艺术,仅指芭蕾演员的身体是他进行表演的唯一工具,包括人的躯体、四肢、头部及面部表情,芭蕾演员的身体应该会“说话”、“唱歌”,应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当然衣着要求单薄一些以显躯体美。
其次,芭蕾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它,很多芭蕾舞剧是根据文学名著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改编的,而这些故事传说多是大家熟悉的,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及中国的《红楼梦》《阿Q正传》《家》《雷雨》等。因此,现在较容易看懂这些舞剧的戏剧情节。
再者,芭蕾舞是规范的艺术,世上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自身规律与规则,你只要知道一些芭蕾基本知识,多看几场演出(谈何容易?),多看一些录像你也许会成为芭蕾迷。笔者认为以下基本知识应该掌握,这些知识可归结为“八字要素”:开、绷、直、立、轻、准、稳、美。
开,是指腿外开,即把腿从大腿根处向外转开到最大限度,此乃芭蕾的基本美学特征,也是从人体构造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脚的基本位置也要开,呈八字型,致使许多芭蕾演员染上了“职业病”——大八字脚,走路有点像卓别林。
绷,是指绷脚,使脚背突出来,以增加脚的美感和表现力。跳水、体操运动员也是要绷脚的,绷脚显得尖,极具流畅的线条美。
直,是指主腿(支撑腿)和伸出的腿(动力腿)膝盖要伸直,从而把两条腿的肌肉拉长到最大限度。
立,是指身体要直立、挺拔,并把身体重心放在两腿或一腿的中心位置,这就要求演员挺胸收腹,绝对不能撅起臀部和驼背。
轻,是指跳舞轻松自如,推地、落地都不能有声音,即使很用力很累,也不能让观众有所察觉。
准,是指准确完成每个动作和舞姿的规格要求。比如手的移动是有严格路线的,还有男演员空中转两圈的动作,必须落到起跳的位置。
稳,是指动作做得稳健扎实。比如女演员经常要在单脚上停一会,决不能没等停稳就掉下来,被封为爵士的英国著名芭蕾艺术家玛戈·芳婷单脚尖站立可达二十几秒,创世界纪录。
美,是指舞蹈的每一个姿势、造型、动作过程都要美。当然美不光单指对芭蕾的要求,事实上对任何舞蹈都有美的要求。不过对芭蕾有其更高的要求,芭蕾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最美的艺术,也是最难的艺术,最艰苦的艺术。
总之,芭蕾是一门艺术性特强的艺术,表现在技术技艺、表情等多个方面,比如旋转技术、跳跃技术、脚尖技术、控制技术、双人舞托举技术等,还要求演员有很高的艺术素质,如音乐感、舞蹈感、表演感等。
任何事物有其长处和短处,芭蕾也不例外。芭蕾是一门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的艺术,比如“我热爱我的祖国”,用话剧、歌剧很容易表现,音乐则难了一个等级,而芭蕾则更难。再者,芭蕾必须有好的音乐为伍,世人共知的柴氏三大芭蕾音乐和芭蕾的融合无懈可击,百年多来无任何人可以超越。此三大芭蕾所以受到全世界欢迎是与柴氏的音乐分不开的,即使单听他的音乐也足够过瘾。记得在那闭门锁国的年代,上海一些观众看完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四小天鹅舞”后立即退场,说明了芭蕾的吸引力是多么强烈。
中国的芭蕾起步很晚,加之国人传统观念的限制,在芭蕾舞的创作演出路上艰难的行进着,甚至有时不得不歇步。幸好还有几部芭蕾舞剧算得上国产精品,当然距世界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偌大的中国只有北芭、上芭、广芭、辽芭和津芭五个芭蕾舞团,实在可怜。就是歌剧也相当落后,印象中好像只有中央、上海两个歌剧院,幸运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看过他们演出的《茶花女》和《海峡之花》,此后再未见踪影。19世纪只有几万人的意大利那不勒斯竟有7个歌剧院,令人羡慕不已,伟大的中华歌剧舞剧努力吧!
看过和听说过的中国舞剧有现代芭蕾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现代舞剧《雷和雨》、交响芭蕾舞剧《红楼幻想曲》、芭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民族舞剧《阿炳》《丝路花雨》《风雪夜来人》《天鹅湖》《海盗》《吉赛尔》《唐·吉诃德》《葛蓓莉娅》《舞姬》《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家》《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雷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