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听音乐 | 我们的弦乐四重奏
原作者: 大喇叭
简介:不去着急就业或留学的路子,大三了还在热心拉小提琴?那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就是想“躺平”吧? 还好,在那“大干社会主义”的年代,无论是脑子有病还是想“躺平”,两种奢侈我们穷学生都玩不起! 时至1981年,我们大 ...
不去着急就业或升学的路子,大三了还在热心拉小提琴?那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就是想“躺平”吧?
还好,在那“大干社会主义”的年代,无论是脑子有病还是想“躺平”,两种奢侈我们穷学生都玩不起!
时至1981年,我们大连海运学院乐队更棒了。尽管都是工科学生,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们经常有演出活动,人气挺高。姚叔叔——姚念赓先生,当时正在大连外语学院任教。他是我的小提琴启蒙老师,也是马思聪唯一的小提琴弟子。我们前一年演奏的莫扎特《弦乐小夜曲》就是从他那里借到的总谱。再次去找他,就是想征得他的意见,看看我们可以演奏什么,有什么“更带劲儿”的?姚叔叔这次拿出来一本总谱,是德沃夏克的弦乐四重奏《美国》(The American),他说,这可是十分精彩的作品!我有参见乐队的经历,高一的时候我在北京市少年宫管弦乐队里拉琴,而且是第一小提琴,但是从来没有演奏过四重奏的经历。我不知道德沃夏克的这部作品,也不知道我们能否演奏。但无论如何,能找到总谱,尤其是这种国外的印刷品,就是大大的幸运了!这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能见到的乐谱,几乎没有例外,只有手抄的。
如获至宝,我怀抱着总谱回到了学校。当然了,心中仍然是完全没底,不知道我们乐队有没有能力,或者是怎样来演奏这样水准的大作。
【捷】德沃夏克(1841-1904)是享誉世界的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9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1892年他应邀去纽约音乐学院教学,并任第一任院长。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或称《新世界》,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他在美国创作的。据说这是古典音乐里卖得最好的一张唱片(经过几个月时间翻来覆去的论证、思考和决策,1985年在日本,有生以来我买的第一张CD就是这《新世界交响曲》)。他的16首《斯拉夫舞曲》,《大提琴协奏曲》等作品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而德沃夏克的弦乐四重奏《美国》也是他在美国时期之作,堪称是19世纪最为杰出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
弦乐四重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到了18世纪,德国作曲家海顿为弦乐四重奏确立了独特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 – 1809)于1755年至1757年间在卡尔•冯•约瑟夫男爵的乡村庄园做乐师。当时可利用的乐手只有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为这四件乐器创作作品开启了海顿的四重奏历程。海顿一生写了75首(一说83首)弦乐四重奏,被誉为“弦乐四重奏之父”。弦乐四重奏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室内乐最完美,最经典的组合,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细致的器乐体裁。从海顿时代起,弦乐四重奏就一直享有盛誉,被认为是室内乐的最高形式,并且是对作曲家、演奏家艺术水平的真正考验。几乎所有大作曲家都有四重奏作品,这包括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等。
我们就读的大连海运学院,是中国航海界的最高学府,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我是77级“轮机管理专业”,主修力学、机械、热工、自控以及船舶机械等科目。轮机是海院传统的两个航海专业之一,但是官称为“万金油”,听上去不是那样“硬气”(还是自誉为“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的“天之骄子”吧)!我们的目标是做远洋海船的轮机长,即“Grease Monkey” ——油泥猴子(这是我们业内的昵称,一般是对外保密的),或是从事船舶管理。
当年我们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还是相当简陋的。看看这:大学四年,我只有洗衣肥皂(黄色,双联的,没有包装,而且还要凭票供应);学校食堂可以连续三周时间唯一的菜只有素熬白菜;更有甚者:金属的钢笔杆恨不能冻住你的手指头(室温低)。自不必说,那和现在的什么“高光时刻”,“尽显气场”之类的劳什子比起来很是土气。但是!但是!!不要小看我们土气。物质的匮乏没能阻止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我们自豪的是:有莫扎特,有德沃夏克,我们有精神世界。我校乐队十分活跃。大二的时候,我们演奏了匈牙利舞曲《查尔达什》,还有弦乐四重奏改编的莫扎特《弦乐小夜曲》。因此还获得了1979年旅大市大中专学院文艺汇演集体奖。
来看看我们弦乐四重奏的四位同学:
第一小提琴:陆憬,杭州人,船电78专业。他是我校小提琴的最高水平,理所当然担任第一小提琴。
陆憬拉琴多年,而且技艺高超。高中时期即练习了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协奏曲》及二首《波兰舞曲》,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克莱斯勒的《前奏曲与快板等》等曲目,都是些难度极高的小提琴大型作品,极精彩的!
时至2021年,陆憬在拉维尼亚夫斯基第一、第二协奏曲,还有西贝柳斯,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贝多芬,门德尔松,圣桑的第三协奏曲。喜欢拉的曲目还有:维尼亚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谐谑塔兰泰拉》,《A大调波兰舞曲》,《D大调波兰舞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瓦涅斯》,萨拉萨蒂《引子与塔兰泰拉》,克莱斯勒《前奏曲与快板》,瓦克斯曼《卡门》,等等。大喇叭在这里不得不提请各位注意:除了帕格尼尼的6首协奏曲,小提琴的大作在这里差不多都凑齐了。就是说:这老兄已经找不到东西来拉了!这样拼命拉琴,不知道他还有没有时间工作和生活?但是,路途遥远,在地球的另一边,我们也就不派巡视组去了。
第二小提琴:即本文作者大喇叭,北京人,轮机77专业。小提琴水平明显是差得多了。但是很积极,是组织者,属于酷爱音乐而特别热心的那一类,是煽风点火的能手。
大喇叭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姚念赓3年半,文革中断,后又师从闫泰公3年(中央广播乐团首席小提琴)。先后参加北京101中学和27中学乐队(当然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考取了铁路文工团(未去)。学习了《克莱采尔42首练习曲》,布鲁赫《第一协奏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等。自此,毕生热衷于音乐。
中提琴手:黄刚,北京人,轮机78专业。从高小开始,黄刚学习小提琴。有6年时间,师从煤矿文工团首席小提琴。练习过《开塞》,《顿特》等练习曲。他本来是拉小提琴的,在我们四重奏里是屈才,改拉中提琴。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样把中提琴的中音谱表翻成小提琴的高音谱表的,否则看不明白。他是现学,所幸进步很快。要不然我们就没希望了!
大提琴手:陈梁,福建人,轮机78专业。他曾经师从福建省歌舞团首席小提琴学习小提琴,后参加歌舞团乐队去各地巡演。陈梁在文体方面特别活跃,不仅肩负指挥的重任,而且把海运学院的乐队发展到军队乐、管弦乐队、合唱队和舞蹈队,还花了大功夫编曲、写总谱,配器并演奏各种乐器:圆号、长笛、萨克斯、大提琴、低音提琴等等。在他的带领下,海运学院的演出多次在大连市、辽宁省乃至东三省获奖。我们的四重奏要他改拉大提琴,实在是委屈了。他居然能一边摸索,一边参见排练——你能想象奥伊斯特拉赫同志摇身一变就能成罗斯特波罗维奇吗(分别是俄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那是不行的!但我们“油泥猴子”行!幸亏陈梁很灵光而且进步特快。否则我们就“没救”了。
莫扎特《弦乐小夜曲》大家耳熟能详。尽管没有唱片或录音来参照(要“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吗?),我们多多少少还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再者,它的技巧方面的要求也不是太高。大喇叭同学于是就“当仁不让”,做了第一小提琴。而德沃夏克的四重奏是个不小的挑战,大家心理都没底,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一是它的音乐更加复杂,另一个更实际的原因是它在技巧上的要求要高得多。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就只能请陆憬同学来担任第一小提琴了。
排练德沃夏克,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听过这个曲子,自然也就无法想象应该怎样进行艺术处理!实际上,我们四人就连它的曲名也没有听说过!这可是个大难题。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功课压力很大,时间紧张。那时候的我们可不是为一纸文凭去上大学,也没有打电子游戏、看韩剧的闲心(我们那么土气,哪里会有这些劳什子呢)?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专心一意、尽最大努力学习。即便是排队买饭,或是上课前2、3分钟的空余时间,也是要充分利用来背英语单词的。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极为宝贵的。但是也没有办法,排练四重奏的任务压下来(大连海院是半军事化管理),我们四人就只能是各自分头去挤时间了。
再者,我们没有排练场地。记得大家都是分别在各自的宿舍里分头练琴。那只能是在课外活动时间,以尽量减少对同学的打扰。合练的场地就更是困难了。我们也只是找到了五宿舍4楼楼道的平台。一边排练,同学们一边走来走去。不用说,环境条件是相当简陋的。
陆憬回忆到:“我们演奏二首弦乐四重奏,当时真佩服大喇叭,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搞来的总谱。按计划,我和他分别为那二部作品担任第一小提琴。说实话,大家只熟悉莫扎特的作品,却不知道德沃夏克的,就从未听过。所以我当时更希望担任莫扎特的第一小提琴。但后来还是要我担任德沃夏克的第一小提琴,说这首曲子更出色、更精彩。我只好抄了第一小提琴分谱,回宿舍自己试练。不过一直掌握不了该曲的精髓,拉完整曲也找不到感觉,不觉得很好听。这样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们四人合练,直至上台演出。
2021年,看到我们那时演出的照片,我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于是在网上找到该曲的专业录音。喔!天哪!没想到能有这样好听,这么精彩,能深深地打动人的内心!要是当年能听到该曲,能好好地理解它,我们应该可以演奏得更佳。我的记忆中,我们演奏莫扎特小夜曲的效果要比德沃夏克的好。除了上述对德沃夏克曲子理解不够外,大喇叭第一小提琴的乐感也不错。记得我(在莫扎特小夜曲)的第二小提琴演奏的力度理应轻一点,来衬托第一小提琴的主旋律。可惜我当时并没有那么做,要不然演奏效果还会更好。如果这样的演奏今天再次发生,绝对会有更佳、更动听的效果。”
德沃夏克的弦乐四重奏,我们是一边摸索、一边慢慢地掌握。我们选择的是第一和第四乐章,都是些“热闹”的。这是考虑到我们的听众几无古典音乐背景,慢板乐章只能让他们打瞌睡。回想当年我们的艺术处理,应该说是“中规中矩”,偏向老成。对比Guarneri等专业四重奏的演绎,他们在节奏、力度和音色上的起伏要大得多。在浪漫主义作品上这样丰富的处理手法和大幅度的对比变化,不仅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应该的。而我们这些工科学生毕竟是“朴实”有余,而浪漫不足——逃不出我们专业背景的局限性(是“出身不好”吧)?但是,在那个年代,哎呀,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当时那样贫瘠、简陋的条件下,能有人知道这部作品,而且能找到它的乐谱,就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了,更不要说那二个拉小提琴哥们儿那样大的勇气,“临时抱佛脚”改行拉中提琴和大提琴!我们可以边学边练,来演奏那样精美的、世界一流水准的作品,应该说是非常的了不起了(“劳豪”——我们大上海讲话)!
我们的演出十分成功,而且获得了热烈的好评!
据陈梁回忆:“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推移,在同伴们的鼓励和通力合作下,我们四重奏小组逐渐成熟,演奏技能日渐提高。演奏的曲目从相对容易的莫扎特《弦乐小夜曲》到有一定难度的德沃夏克《美国》,得到了多方的赞誉。我也从中练就一门新技艺,很是开心!
怀念我们那激情岁月,感谢我的学兄大喇叭,陆憬和黄钢。光阴似箭,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蹉跎岁月、崎岖坎坷,如今已回归静好平凡,步入老年生活。但爱乐之心和美好的追忆永不消失!”
时至2021年,大喇叭也是潇洒为退休老工人了。无意中翻箱底,居然找到了那份乐谱,就是当年我在大连海运学院手抄的那份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美国》的小提琴分谱!那是四十年前学生时代我的手迹,是原件呢!看看那流利而清晰的笔迹,包括那些缩略记谱法,那是经过多年时间抄写琴谱而练就出来的(我的所有琴谱几乎都是自己手抄的)。对我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比这更珍贵的了!灌墨水的钢笔,这是现在年轻人看不见的“古代文物”了。原样乐谱四联装订的目的是为了在演出时不需要翻页,是“工作用”的实际状态,也是专为演出而特制的。乐谱的右下角标记的“1981年4月11日”,那是我抄完乐谱并开始练习的日期。仔细读一下乐谱,我已经是完全没有印象,完全不记得当年是怎样拉琴的了。
四十年了!这份琴谱带来了多少令人回味的往昔之情啊!应该说,那是“革命岁月”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当年我们意气风发,在精神世界上不懈的追求,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如今,我们四位同学天各一方,不说是功成名就,也是有资本“躺平”了——都是些退了休的老大爷了。反思这四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今天人们学习、演奏音乐,有多少不是为了名利在比拼?而当年那四个“土里土气”的工科学生,我们的奋斗完全是为了精神世界上的追求!
回想毕业后的四十年时间我再没有能拾起小提琴的经历,这实在是最可惜的事了!实际上,工作的压力以及几十年来专业上继续学习的压力使我不能抽出时间来练习小提琴(哎!借口总是要找一个的)。虽然是这样,德沃夏克的四重奏一直是深深地保留在我的心中。
1989年,我在伦敦买到了这个弦乐四重奏的CD,是Guarneri四重奏团在飞利浦的录音。录音质量挺好,但我的感觉是:他们的速度起伏和对比大。美中不足的是第四乐章的结尾,由于速度快,显得轻率了些,而没能表现出宏大、雄伟的气势。这是令人惋惜的。所以,尽管听过多遍,这个版本一直不是我的最爱。
在这以后,我一直是在寻找。实际上,这几十年来就没有停止过。我翻阅了许多音乐杂志和参考书,也购买了许多版本的唱片,有Amadeus,ALBAN BERG,Cleveland,Vlach等四重奏团等等,但始终没能发现心仪的版本。不是艺术处理不喜欢就是录音效果欠佳。
2021年夏,在北京的音乐音响展览会上,居然碰运气找到一张黑胶唱片——当然,展览会上是完全不知道这个版本会是怎么样的。回家一听,太棒了!真的满意!这正是我最推崇的处理:他们的演绎,以我的品味,在速度和力度上的起伏是恰到好处。比我们当年的艺术处理要丰富许多,但一点不过分。这是我最信服的,实在是太喜欢了!这是The Juilliard四重奏团1968年在CBS的录音。1946年,The Juilliard 四重奏团由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院长建立,该团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四重奏团”。买到的这张唱片是日本压片,而且是几乎全新。尽管录音效果略显单薄一些,但难得的他们的艺术处理我最喜欢!终于如愿以偿,实在是太高兴了!反反复复听了多少遍,简直是爱不释手。这是圆了我四十几年的梦!
时隔二个月,又在北京另一个展览会上买到了同样的一张唱片。这二张唱片都是几乎全新的!不用说,它们都是我的至宝。我会精心收藏和欣赏,而不必舍不得播放了。
近来,我反复播放、聆听了这张唱片。不仅是跟随作品的结构和进行,还有仔细品味演奏者的艺术表现以及四把弦乐器的配合和平衡。不禁令人感慨:人世间居然能有这样完美而动听的音乐!而且,按下按钮,你就可以进入那个完全超脱和纯粹的艺术世界,真是幸福满满!
大学,音乐,油泥猴子,四重奏… …那些美好的记忆必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四位校友的心中!特此纪念我们的弦乐四重奏!
浏览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