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赏析 | 交响曲的形式的开拓与创新
原作者: 晓风
简介:E大调第七交响曲的成功并非没有不和谐的声音伴随,1884年底该曲在莱比锡布商大厦举行首演,报章杂志给予一致好评,但是作曲家一直很在意的评论家汉斯立克仍然给予劣评,认为此曲“毫无灵感,与他的其余作品如出一辙 ...
E大调第七交响曲的成功并非没有不和谐的声音伴随,1884年底该曲在莱比锡布商大厦举行首演,报章杂志给予一致好评,但是作曲家一直很在意的评论家汉斯立克仍然给予劣评,认为此曲“毫无灵感,与他的其余作品如出一辙”。即便如此,汉斯立克也不得不承认,每个乐章在结束后,作曲家即被狂热的观众请上台接受四五轮的掌声,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虽然第七交响曲问世后就获得好评,但是和布鲁克纳的每一首交响曲一样都逃脱不了版本一再修改的命运。1884年首演的乐谱版本,并未印行出版,在之后一两年此曲被广泛演出时,便产生了很多版本上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作曲家在次乐章也就是著名的慢板乐章的高潮处,是否有使用定音鼓、三角铁和钹。除开未正式刊行的首演版本,目前市面上通行的三种布七版本分别为:原典版、哈斯版和诺瓦克版。哈斯认为作曲家本意是不想使用这些打击乐器,因此,他1885年的第一个校订版本将打击乐器部分去掉。在首演之后,布鲁克纳本人采用了尼基许、劳威、夏克等音乐界人士的建议,再加润饰成为1884/5年的原典版,以及最后加入打击乐器的诺瓦克版(1885年)。
在乐谱版本的多元化之外,布鲁克纳在这首交响曲里开创性地使用了4支土巴大号,让音乐带出来别样的气势感。在之前的几部交响曲中布鲁克呢依照传统使用的是一支土巴号,可能是他受到了偶像瓦格纳的创作影响。这首交响曲演出时所需要的管弦乐团规模与编制都明显比前作来得庞大得多。深沉而弥漫着哀悼气息的第二乐章,被视为英雄的挽歌,其实也是瓦格纳的挽歌。
布鲁克纳的这首交响曲在后世引发的另一个争议,是源于纳粹狂人希特勒将其视为和贝多芬第九同等的地位。当年有一张纳粹的宣传照片,其中希特勒站在雷根堡的瓦哈拉神殿,接受纳粹党徒们的“顶礼膜拜”,据记载,当时现场放的音乐,就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而1943年,德国输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官方宣布这条消息时候,广播里播放的也是这首曲子。1945年5月1日,从希特勒手中接过大权的纳粹海军司令邓尼兹将军,在柏林广播电台宣布了希特勒毙命的消息,广播中放的背景音乐依然是这首曲子,而指挥正是日后因为纳粹背景而饱受争议的福特万格勒。然而历史俱往矣,音乐本身并无过错,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值得重视的伟大作品。
英雄,可以说是每一个历史时代主题,而布鲁克纳的这部“英雄”交响曲既有宏伟的史诗规模,又在曲式上有着大胆的创新,拓展了交响曲的形式。尽管它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四个乐章的形式,但是仅有第三乐章与奏鸣曲式结构相似。该曲首乐章是一个中庸的快板。乐章的一开头犹如置身于德国茂密的山林,细密的旋律在这种安详与柔和中展开,木管的缥缈与弦乐声部的轻柔反复最终汇聚成一股不断升华的主题,并在管乐的雄壮威严的号角中将乐章带入一种宽广坦荡的气氛,而在木管声部的再次独奏后,乐曲似乎进入了一种神秘肃穆的境界,铜管声部庄严的令人略感不祥的感召后,乐曲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而这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下却孕育着荡气回肠的激情,经过几次回旋往复之后,乐曲进入又回到了刚刚开始的那个安详的主题,而这一次却在弦乐营造出来的不断上升的氛围下升华并超脱,最终犹如日出云层般的绚烂辉煌。
这部交响曲最著名的乐章是第二乐章柔板,它的篇幅长达23分钟,却丝毫不显得冗长,因为无论从旋律的优美程度还是整体感染力上都促使它成为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柔板之一。乐曲庄严而缓慢,表达哀愁但并不伤感,却有感恩赞的崇高,并将弦乐的颤音发挥到极致。这篇升华的乐章之中,时而插有温暖抒情的旋律,也寄托了对美好往事的怀念。随着乐曲的演进,乐曲从低回逐渐升华到极致,如夕阳般辉煌,此后又静谧安详,如秋叶般凄美沧桑。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快的谐谑曲,铜管乐主导下的主题激情飞扬,有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有如对不平命运的反抗。中间的插段却缓慢而柔美,似乎是对第一乐章的回应,弦乐由低诉逐渐转为高扬,奏出如民谣一般的鸣响。到了后半段,木管加入了演奏,为这段歌咏添加了几分真诚与澄净。终乐章是一个不太快,但是很激动的快板。小提琴轻盈跳跃的前奏引来木管乐器的呼应,展开了一个博大的主题。铜管乐令人紧张而阴暗的命运主题打断了这种安详,而后便是悲怆的反击主题。这一过程反复出现,而每次雄壮庄严的主题过后都紧紧跟随着高洁如圣咏的弦乐主题及其变形,宛如天国般壮阔,仿佛是对死亡的战胜。
古典音乐历史上写作交响曲的作曲家多不胜数,而在其中马勒和布鲁克纳是在近一百多年来日益获得重视的交响曲创作者。导致马勒热和布鲁克纳热出现的因素里面,管弦乐团理论和编制的逐步完善壮大,以及立体声录音技术逐渐成熟是重要的两个关键。因为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作品,对演奏乐团提出了远超传统交响曲形式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作曲家对管弦乐整体的音响性设计也对录音技术还原提出了高要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可以发现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录音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几乎活跃在近几十年间的杰出指挥大师,演绎灌录马勒和布鲁克纳成为一种常态,至于管弦乐团也可以用是否能演出马勒和布鲁克纳来作为评判其综合技术水准的一把标尺。作为古典乐迷,特别是交响音乐爱好者们,是否能欣赏结构复杂,篇幅庞大,意涵丰富的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也是衡量其聆赏段位的其中一个考量。读者们,如果以往还未走入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音乐世界,那么是时候迈出第一步了,今天我们就从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开始认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浏览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