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柏林 青春之德国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欣赏
原作者: 赵建人
简介:再次来德国旅游,一定要看看柏林了。逡巡德国首都的三天里,我耳边不时回响着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中的迷人旋律。贝多芬写这部作品是在1806年,他陷入了爱河,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幸福稳定的时期。这部交 ...
再次来德国旅游,一定要看看柏林了。逡巡德国首都的三天里,我耳边不时回响着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中的迷人旋律。贝多芬写这部作品是在1806年,他陷入了爱河,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幸福稳定的时期。这部交响曲从头至尾洋溢着青春和浪漫的气息。正如《贝多芬传》作者罗曼·罗兰所说,整部作品“保存了他人生中最明朗的日子里的芬芳”。作曲家舒曼说它是“两位北欧巨神之间一位温柔的希腊少女”。第一次听这部依依柔情恰似玫瑰,却又青春勃发的古典名作,我联想到的是革命前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写于1916年的一段名言:“吾愿吾亲爱之青年,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浃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柏林之游,第一个景点即勃兰登堡门。乃德国之象征,德意志民族统一之象征也。遥顾之,巍巍勃兰登堡门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立柱,支撑着硕大的平顶,东西两侧亦各有6根爱奥尼式立柱,前后立柱之间即为墙,华丽装饰的门楼被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的大门略略宽大,从前专供王室成员通行。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深11米,俨然一座新古典主义砂岩建筑,设计者朗汉斯,其时还参考了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近前,见门内侧墙上有精美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之枭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智慧女神和艺术家及手艺人保护神米诺娃等等。刻工精细传神,栩栩如生,几疑其为非人间之作矣!仰望门顶中央最高处,安放一组高5米的胜利女神铜制雕塑。女神张开翅膀,驾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飘飞欲驰;她右手持缀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立一展翅欲飞的鹰鹫,鹰鹫头上还戴着皇冠。胜利女神作者为普鲁士雕塑巨匠沙多夫。此地最初为柏林城墙一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获其名。现存的勃兰登堡门建于1788年至1791年,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纪念七年战争的胜利。风云雷电,战火硝烟。两百多年光阴已然逝去。两德统一后,饱经蹂躏的勃兰登堡门终浴火中涅槃,粲然新生。
逛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逛过莫斯科阿尔巴特街和圣彼得堡涅瓦大街,亦逛过了维也纳市中心繁华的格拉本大街。顺着勃兰登堡门下的巴黎广场朝前走,幸甚至哉,今天来逛逛闻名遐迩的菩提树大街。眼前一条林荫大道清逸隽秀,伸展天边。长1475米,宽60米,有8个车道,从这里向东,可一直通达马克思恩格斯广场。春日朗照,游目骋怀,大街两旁以及马路中央安全岛上,排列整齐的栗树和四季常绿的椴树婆娑婀娜,碧枝细细,在浩荡春风里摇曳多姿,使人心旷神怡。在德语中,这条大街的名称,原意为“椴树大街”,最先是日语将其错译成了“菩提树大街”,也许是“菩提树”更有诗意,且又容易和宗教意绪建立起某种美好的联想,这一误译成了习惯就不再改回了。一路逡巡,细细观赏品读大街两旁一幢幢古意盎然、各具特色的经典建筑,韵味浓浓:有德国历史博物馆、洪堡大学、老国家图书馆、柏林国家歌剧院等等。马路中间还会遇着美美的海神喷泉、腓特烈·威廉二世骑马塑像等等。真正走入了山阴道中,使人应接不暇。整整一条大街琳琅满目,简直是建筑博物馆!
回到国内,我重温了有关二战的资料,也查看了当年纪录影片。方才知道,1945年冬春,苏德两军在这里展开极其惨烈的战斗,菩提树大街被炸成一片废墟。如今这里的一切建筑,都是战后按原样重建的;如今这里所拥有的一切繁荣幸福,岁月静好,都是德国人民流血流汗,艰苦奋斗得来的。
久负盛誉的哲人黑格尔有过一句同样久负盛誉的名言:凡现实存在者皆为合理。可我一直觉得他晚年担任校长的、同样也是久负盛誉的柏林大学,怎么后来会失去了其“现实存在”?后来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才知道柏林大学改了名字,为纪念一对名叫“洪堡”的兄弟。离开了勃兰登堡门,沿着菩提树大街,我们朝东走。你瞧,前面就是洪堡大学了。1810年,哥哥威廉·洪堡创建了这所大学 。德国大学的门都是敞开的,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进出。我们进了大门,在古色古香的教学楼之间闲逛、品赏。看见哥哥威廉·洪堡的塑像,我立刻想到:正是这位意识超前的教育家第一个主张大学除教书育人外,还须注重科研,二者必须齐头并进;他又首先主张大学必须实行充分的学术自由,国家行政不得干涉。这些原则有力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科学发展,如今亦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弟弟亚历山大·洪堡的塑像也见到了。他是一位在各个自然学科都有创造性建树的大科学家。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来这里留学。回国后,他把此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维运用于北京大学。他勇于突破封建旧观念,吸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新思想者入校执教,终于引来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伟大的天翻地覆。洪堡大学牛得不得了,它一共培养出了5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赫兹、哈勃、薛定谔、韦伯、叔本华、谢林、海涅等等一大批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都来执教过,马克思、恩格斯也曾经在这里学习。徜徉于宁谧澹雅的校园,有莘莘学子来来往往,专家学者悠缓沉思而行。我多想留住此地,静下心来好好读个博士。可算算年龄自己早已六十出头,连德语的第一个字母还没学呢,想当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校友,只好等下辈子努力做个学霸啦!走累了,找了家餐厅吃饭。德国啤酒很有名,又点了几种德国香肠。德国菜的份量往往很足,两个人吃一份,已经很饱了。出了餐厅,我又兴奋起来了。前面不远就是柏林国家歌剧院。到门口一问,竟然可以进去参观,而且免费。看看其德语名称,竟然是“菩提树大街国家歌剧院”!里面巴洛克式的装饰简直是富丽堂皇,金光灿烂;一切都那么的奢华考究富贵优雅,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比比皆是,真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视觉大餐哇,看得我头脑都有点晕乎乎的。来到供观众休息的阿波罗大厅,这里一片纯白氛围,以圣洁和谐著称。澹泊素淡的光线从天花板上射下来,犹如寒冷冬天里珍贵的阳光,暖人心怀。这座建筑造于1743年,1843年毁于大火,按原样修复后,二战时又毁于炮火,1955年再次重建完成。演出大厅共有1500个座位。身处豪华的演出大厅中,我总感到这里有几分熟悉。仔细回忆一下,原来家里有张视觉听觉效果均绝佳的蓝光碟,我曾经反复观看聆听品赏:贝多芬全部五首钢琴协奏曲,由巴伦博伊姆亲自演奏并且指挥这里的交响乐队协奏。1992年至今,钢琴家兼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一直是这里的音乐总监,这张蓝光碟就是他在这里演出的几场音乐会的现场实录。
走到马克思恩格斯广场,就是菩提树大街的终点。两位《共产党宣言》的合著者一坐一站,目光如炬,注视远方。他们似乎对千千万万的后来者寄予无限的希望。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我喜欢的唱片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63年的录音。此次柏林之游,这位“指挥皇帝”1962至1963年演绎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之地,整个德国录音效果最佳之场所:“柏林耶稣基督教堂”,我也有幸入内,并且拍了照片。德国留声机公司(DG)许多录音奇佳的唱片,包括那张发烧友人手一张的《Paganini for Two》等等,都是在这里录制的。教堂不大,看起来比较简朴,却氤氲着清嘉之气。至于它为何会音响效果奇佳,期待高手根据照片认真探究一番,来解开其中建筑声学方面的奥秘吧。
浏览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