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咖啡的音乐 有音乐的咖啡(3)咖啡冲煮随心选 | 胶囊咖啡:你与咖啡的距离只有20秒
- 有咖啡的音乐 有音乐的咖啡(3)咖啡冲煮随心选 | 胶囊咖啡:你与咖啡的距离只有20秒
- 有咖啡的音乐 有音乐的咖啡(3)咖啡冲煮随心选 | 手冲咖啡:细节决定一切
- 有咖啡的音乐 有音乐的咖啡(3)咖啡冲煮随心选 | 意式摩卡壶:标准的浓郁醇香
- 有咖啡的音乐 有音乐的咖啡(3)咖啡冲煮随心选 | 法式滤压咖啡:简单速成的入门选择
- 有咖啡的音乐 有音乐的咖啡(3)咖啡冲煮随心选 | 土耳其咖啡:粗犷、原始而神秘的体 …
简介:咖啡虽然美好,但是诸多冲泡方式的“操作简单”都是相对意义上的,实际基本逃不开费工费时的桎梏。
*专题封面图 Photo by LUFANG CAO on Unsplash
胶囊咖啡:你与咖啡的距离只有20秒
咖啡虽然美好,但是诸多冲泡方式的“操作简单”都是相对意义上的,实际基本逃不开费工费时的桎梏。自1938 年速溶咖啡诞生以来,人们喝咖啡终于有了真正轻便快捷的方式,然而,速溶咖啡营养成分不如新鲜咖啡豆泡制出来的传统咖啡好,脂肪和糖分较高,优质蛋白及咖啡因较低,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咖啡的精华,经常饮用也有一定的危害。于是在传统冲泡方式与速溶咖啡之间,人们不断寻求着平衡的方式,使得挂耳式滤泡咖啡和胶囊咖啡机应运而生。胶囊咖啡是将咖啡豆先研磨成咖啡粉,再装进铝质胶囊,放入配套的插电式胶囊咖啡机,只需20秒钟就能冲泡出一杯好咖啡。胶囊外壳目前多采用PBT材料,具有耐高温,热水以及各种油类侵蚀的特点。广泛用于咖啡器皿和生活用品的制造。胶囊后部,有3到6孔,机器预热的水流以旋转方式进入,对内部咖啡的粹取更充分。与挂耳式滤泡咖啡相比,其优点不仅是更为简单便捷快速,而且铝质胶囊杜绝了普通咖啡豆或者咖啡粉接触空气后变酸、氧化等问题,很好地保存了咖啡的新鲜度。理论上每个咖啡胶囊都保留了咖啡豆烘焙研磨后4小时之内的新鲜,而且成品咖啡的油沫也很丰富,很顺滑。由于最新一代软胶囊咖啡机采用意大利专业针刺技术和压力系统,可萃取出迷人赭红色的油沫,制作出的espresso几乎可以和专业咖啡馆中半自动商业咖啡机相媲美,品质比传统家用自动咖啡机大为提高。此外,咖啡胶囊口味也越来越完善,可供各种口味嗜好的消费者自由选择。
对于近乎每天都要喝咖啡的英美消费者来说,胶囊咖啡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备品。现在,美国40%的家庭都拥有一台胶囊咖啡机,而这个数字在英国甚至达到了1/3。然而,胶囊咖啡的普及带来了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环保。自诞生以来,胶囊咖啡的一次性胶囊带来的垃圾问题也是让它经常卷入争议中心的原因。平均来说,全球每分钟生产 4万个咖啡胶囊,其中3万个最后都被扔在了堆填区里。人们为了方便饮用咖啡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讲到环保,我们自然联想到近年来在音响发烧圈快速普及的数播技术。仰赖数码技术的发展,全球音响产业已经积极转向流媒体播放,这种数播技术带给用户实时访问和在线播放音乐的便利性,成本也相对低廉。而且,数播技术取消了实体唱片的环节,降低了塑料产品的生产流通,是非常有利于环保的方式。相比传统的CD,流媒体技术通过提供丰富的在线音乐库,成为音乐消费的主流方式。当我们谈及音乐流媒体,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音乐版权。音乐发烧友,无论是专注于特定音乐风格的,还是喜欢收藏各类乐曲的,都会面临到曲库丰富度和音乐版权的挑战。而如今唱片公司也越来越重视数码专辑的线上发行,越来越多的主流唱片公司加入数码发行的阵营,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实体唱片的老大地位将拱手让位于数码唱片,彻底改变人们欣赏音乐和影视的习惯方式。
SONY/COLUMBIA就是最早投入数码发行阵营的主流唱片公司,该公司的不少畅销专辑,都同步发行实体唱片和数码线上版本,流行天后阿黛尔的专辑《25》(编号:XL RECORDINGS/COLUMBIA 88875176782)就是其中的畅销王牌。2015年12月12日阿黛尔的专辑《25》首次亮相并登上美国公告牌专辑榜(Billboard 200)最热销200专辑冠军宝座,在美发行第一周销量即达338万张,打破了史上单周专辑销量纪录。该记录是根据多种消费数据综合统计得出的,计入了纯唱片销量、网络流量折合销量(专辑等价公式TEA计算原则)数据,和单曲下载折合销量(流媒体点击转换SEA)数据。在阿黛尔总共摘得的15个格莱美奖项中,《25》占了其中的5个——第59届格莱美奖上,《25》拿下年度专辑奖、年度制作奖、年度歌曲奖、最佳流行专辑奖、最佳流行女歌手奖,无一不是极具份量的奖项。这张从2013年阿黛尔25岁时开始筹备的专辑,延续了阿黛尔以开始制作时自己年龄命名专辑的传统。即便有《19》《21》两张优质专辑珠玉在前,《25》依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初为人母的阿黛尔将《25》这张专辑作为献给孩子的礼物,因此,她选择原有的制作班底,打造更加新鲜且不失个性的音乐。制作阵容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一流的热门班底——与布兰妮合作过的格莱格·科尔斯汀、与Coldplay合作过的保罗·艾普沃斯、与泰勒·斯威夫特合作过的马克斯·马丁、One Republic主唱瑞恩·泰德……整张专辑阿黛尔亲自参与了所有歌曲的填词工作,她还在专辑中贡献了鼓、吉他、钢琴的乐器伴奏。
《25》是一张象征着阿黛尔从女孩蜕变为成熟女人的专辑,其中展现的态度由此前专辑的撕心裂肺、迷茫无措转为平和豁达,阿黛尔用她一如既往穿透力十足的嗓音,演绎着与过去的和解。主打歌《Hello》无疑是整张专辑的灵魂曲目,在近年各大音响展会上,也常常见到用器材组合播放这首名曲。这首《Hello》是播放难度颇高的测试曲目,歌词描述了阿黛尔与她所爱的每一个人之间的关系,聚焦“遗憾”的情感内核,以对白的形式肆意倾泻着情感。整首歌历时六个月完成,却运用了去繁就简的编曲形式,除了钢琴和鼓,阿黛尔大颗粒质感的嗓音撑起了整首歌,丰满的伴奏编配让整首歌气势非凡。素质不够的器材组合,从1分07秒开始就丢盔卸甲,音色、音场、定位、低频通通失控,百试百灵。除开《Hello》,略带民谣风味的《Send My Love(To Your New Lover)》、深情呐喊的《I Miss You》、与古典音乐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音乐混搭的《When We Were Young》、催人泪下的《Remedy》等,都是《25》这张专辑中值得反复聆赏的好歌。我们应该庆幸这个时代仍有阿黛尔这样的杰出歌者,不为快餐式的潮流裹挟,保持纯真的音乐态度。
咖啡亲民,音乐无价。
浏览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