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有的法式视听大餐
五十年前,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力排众议与当时还是孤立无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惊骇世界,让人见识了“戴高乐主义”独行特立的味道。今时今日,法国外交部牵头的“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全面铺开,成为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的外国文化节。
“中法文化之春”与其他国家组织的活动最大区别是,其演出项目不仅仅把把一堆白人摆在台上展示纯粹的“法国风情”,而是从世界各地与法国文化有交集的人群中邀请出色的艺术家参与艺术演出,从不同肤色和地域维度解读法国文化多姿多彩的变异。笔者有幸参与了其中三场在广州的演出,并且与其中的部分艺术家进行交流和碰撞,本文试图从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口中一探他们心中法国文化的真谛。
二胡大提琴二重奏
二胡演奏家果敢曾经长期在法国巴黎学习与工作。在法国,他是为数不多迈出唐人街,主动与演奏多种音乐风格的法国本土演奏团体合作演出。这次来到华南地区的演奏方式是与法国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阿德里安·弗拉斯进行“二胡–大提琴二重奏”演出。
该音乐会的曲目中西混搭,以西洋小品为主,以果敢的演奏为主,法国年轻大提琴为其提供伴奏。在这种情况下,二胡并没有发挥太多的炫技空间,而是讲究以室内乐的方式配合演奏。对于法国青年大提琴家弗拉斯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受众不断萎缩,然而引入更多其他的异国文化元素和跨界创意,将会更加容易吸引大众的眼光,为听众带来新鲜感。而对于已经旅居法国和海外多年的果敢来说,让中国传统乐器走出海外华人社群,进入欧美人的视线是一种责任。他的目的在于让西方人知道,中国也有这样一种有如此表达力的乐器,演奏西方乐曲起来毫不逊色。
波兰裔法国美女演奏德彪西和肖邦作品
广州已经不是第一次举办“雅各宾钢琴音乐节”。从1980年起,在法国图卢兹举办的雅各宾国际钢琴音乐节是世界上第一个钢琴音乐节;自2005年起,该音乐节也在中国举办;到了2012年,广州首次每年一度的雅各宾钢琴音乐节。比起前两届的雅各宾钢琴音乐节,今年参加的演奏的音乐家人数实在不算多,只有两位,分别是具有波兰血统的美女钢琴家艾玛纽埃尔·斯瓦耶茨(Emmanuelle Swiercz)和大卫·维奥利(David Violi)。
本人去观看了斯瓦耶茨的音乐会。当时广州正值浓雾四月,开场第一首德彪西的《雾》似乎非常切题,印象派特有的朦胧美完全被美女玩弄于股掌之中。不得不说法国美女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并不新颖,多数以肖邦的作品为主,然而斯瓦耶茨的个人魅力和特色也从中尽情展现。斯瓦耶茨体现的是典型的法国演奏传统,颗粒细致分明,光影变幻靓丽,乐句的处理手法精致漂亮。斯瓦耶茨的秀丽气质让人体会到法国钢琴学派演绎肖邦作品所产生的迷人魅力,即使是中国音乐厅中最常见而且最让人讨厌的琴童们也屏住呼吸,仿佛被美女的精致典雅气场迷住了。当然这场音乐会最大的遗憾,则是曲目过于主流,失去了让广州听众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法国美女如何演绎不同时期和国家作品的机会。
中法音乐家联袂演绎室内乐
“中法文化之春”的法语名称是“Festival Croisements”,意思是“混搭”与“跨界”。在音乐范畴来说,还有什么比两国青年音乐家共同举行室内乐演出更能体现来自两种文化音乐家的相互默契与合作精神呢?迪欧帝玛弦乐四重奏(Quatuor Diotima)是一支在法国专注于当代作品演绎的青年室内乐演奏团体。“迪欧帝玛四重奏”的名字来自意大利著名当代作曲家路易吉·诺诺(Luigi Nono)的作品《Fragmente-Stille an Diotima》,演奏家采用这个名字以标榜自己对现代音乐的热忱。这个四重奏团曾经委任Alberto Posadas,Gerard Pesson,Emmanuel Nunes和James Dillon等作曲家谱写作品。该四重奏团的第一小提琴手是来自中国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赵云鹏;它在广州的音乐会上半场分别是巴托克和勃拉姆斯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下半场则与中国青年钢琴演奏家袁芳合作演出弗朗克的钢琴五重奏。
笔者更加喜欢该团队在上半场的表现。室内乐演出本身在广州就稀缺,更遑论能够听到巴托克的室内乐作品了。开场就用巴托克“第三号弦乐四重奏”,居然把在场的琴童吓哭了。这当然不是说演奏团队的水平吓人,而是这场音乐会是留给喜欢室内乐的成年观众看的。果然在场听众素质很好,即使是赵云鹏的琴断弦后要重新回后台换弦的时候观众依然彬彬有礼,显示出日益成熟的风度。该乐团演绎作品时有一种呼吸的感觉,织体丰满凝结,是被中国观众严重忽略的一支具有冒险精神的室内乐团体。